3月2日至4日,“走進粵東西北(韶關)教研幫扶活動”初中語文學科專場在韶關市湞江區碧桂園外國語學校舉行。活動以基于國家智慧中小學教育平臺的雙師課堂教學為主題,廣東省教研院教研員馮善亮老師、清遠市教研院教研員鄒燕老師、清遠市博愛學校閆建濤老師以及韶關市各縣(市、區)初中語文教研員、骨干教師代表約300人參加活動。
專家助力“雙師”路
集體備課研對策
3月2日下午,依托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開展“雙師”課堂教學磨課研討活動。廣東省“百千萬人才培養工程”名教師培養對象——韶關市第八中學劉艷婷老師和清遠市博愛學校閆建濤老師先后分享利用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開展雙師課堂的《賣油翁》和《木蘭詩》教學設計。教師們圍繞雙師課堂模式的嘗試與探索,展開了深入而熱烈的討論。鄒燕結合清遠的實踐探索指出,雙師課堂模式可以充分發揮優質教學資源的作用,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因此,利用好國家平臺課程教學板塊中的“授課”功能,加強線上與線下教學內容的銜接融合,對于打造高效課堂,提高教學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馮善亮在點評兩位老師的教學設計后,進一步強調:“雙師課堂”對于師生而言都是一個全新的挑戰,需要師生共同適應。但對于教育資源欠發達地區來說,這也是一個難得的發展機遇。引入優質的線上教育資源有助于推動國家教育均衡發展,可以有效緩解粵東西北地區教育資源欠缺的問題。借此活動大力推進“雙師課堂”的建設,不僅能充分利用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的優質教育資源,還能顯著提升教師隊伍的教學能力和信息素養,進而大面積提高教學效率。
智慧平臺引新途
雙師同譜新課堂
3月3日上午,劉艷婷、閆建濤兩位教師依托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資源,分別以《賣油翁》《木蘭詩》為教學內容,呈現了兩節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的創新示范課,為古詩文教學提供了新思路。
劉艷婷老師在《賣油翁》的課堂上,通過“公”與“翁”的對比引入主題,引導學生通過角色代入“假如我是歐陽修”進入情境。她從構思巧妙、用語精準、立意深刻三個環節展開,進行思維過程化的讀寫訓練。同時,她利用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的資源,采用問題前置、歸納總結、遷移提升等策略,融合名師教學視頻教學,嘗試了線上自學與線下進階的“雙師課堂”教學模式,為教師們提供示范。
閆建濤老師的“智讀雙師課堂”《木蘭詩》則以“朗讀策略”為主線,通過“比讀、品讀、悟讀”層層推進。課堂中,他引入智慧平臺示范朗讀資源,引導學生在“比讀”中辨析木蘭的“女兒情懷”與“英雄氣概”,通過“品讀”賞析詩歌語言特色,在“悟讀”中結合背景音樂體悟家國情懷,最終實現情感升華。
兩節課均以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為依托,利用平臺名師優質教學資源,實現“線上名師+線下教師”的雙師課堂教學模式,為教師們提供了寶貴的教學示范。
聚焦智慧平臺應用
共促教育均衡發展
3月3日下午,各縣(市、區)教師代表就上午觀摩的課例各抒己見。
接著,鄒燕老師作講座《從“會用”到“用好”——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賦能教學的實踐和思考》。她從“推進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應用的意義”“怎樣用好國家智慧教育平臺”和“清遠初中語文學科的積極嘗試”三大方面,為參會教師們帶來了一場內容充實、實用性強的講座。
最后,馮善亮現場演示平臺操作流程,一步一步引導與會教師熟悉平臺功能,指導他們如何在日常教學中熟練、高效地使用平臺,鼓勵教師們充分發揮平臺優勢,為教學注入新活力。他以通俗易懂的語言作活動總結,清晰闡釋了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在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中的關鍵作用——借助優秀教師的引領力量,帶動普通教師共同進步,以優質教育資源助推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教研創新展風采
智慧賦能育未來
3月4日上午,廣東省初中語文學科教研基地(清遠)和韶關市各地的代表一起舉行校本教研分享交流活動。12位教師代表分享了各自學校在作業設計、紅色文化校本研修、數字賦能與雙師融合等方面的經驗和成果,為校本教研提供了寶貴的范例,也為未來教育教學的持續創新與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與靈感。
此次活動以“雙師課堂”為核心,依托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通過教學磨課研討、創新示范課展示、專家講座及校本教研分享等多種形式,深入探討了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深度融合,為韶關的教育均衡發展注入了新動力。
來源:廣東省教育研究院
編輯:廣東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