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護城河北街:沉浸作為一種文化體驗?
作者/孫樹恒
一、東護城河北街:充分沉浸的感官體驗,不僅僅是一種民間處境
下午,夕陽西下,漫步在呼和浩特市東護城河北街。
這里有一段古城墻屬于?清代綏遠城?,始建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乾隆四年(1739年)建成?。綏遠城是清王朝在呼和浩特地區營建的最后一座八旗駐防城,其建造歷時4年,城墻最初綿延6.5公里,現存東護城河北街段的城墻長671米,高6.3-6.4米,底寬達11米,至今仍巍然矗立?。截至2025年,這段城墻已有?約286年歷史?。
在高大的古城墻下,一排富有藝術特色的茶館、酒吧、咖啡廳、烘焙店…正用舒緩的音樂、微醺的氛圍將我帶入一個文藝的小世界。這里的市井煙火與時尚潮流交織,綏遠城古城墻的斑駁磚石與現代商街的玻璃幕墻相映成趣,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感官沖擊。
東護城河北街的蛻變,始于2022年。新城區東街街道通過“老城活化微更新”,盤活閑置房產,吸引咖啡店、茶館、酒館、烘焙店等品牌入駐,讓昔日的破舊巷子煥發新生?。游客漫步其中,既能觸摸清朝綏遠城城墻的歷史肌理,又能感受咖啡香氣與馬頭琴聲交織的當代氣息。正如在附近經營茶葉的老板何靜所說:“這里既有本地居民的生活日常,也有外地游客的文化想象。”?
二、構建文化生態圈:從場域共生到創新融合
沉浸感的核心在于多維度感官的共鳴。青石板路上回蕩著藝術學院學生的吉他彈唱,茶館內老物件的木質香氣與咖啡的焦香交融,霓虹燈映襯著古城墻的剪影——視覺、聽覺、嗅覺的疊加,讓游客的體驗從“路過”升華為“停留”。這種沉浸不僅是物理空間的包圍,更是文化符號的喚醒。
一是多元主體的共生之道。東護城河北街的文化生態圈建立在歷史與當下的對話之上。西側綏遠城的古城墻是青城文化的“活化石”,東側的茶館、咖啡館、酒館、燒焙館等則是當代生活的展演場。這種共生消解了“傳統”與“現代”的二元對立,讓文化在碰撞中煥發新意。
二是藝術潛能的現實激活。東護城河北街的獨特之處在于,藝術從未被束之高閣。外部裝修透露著城市速寫,濃厚的文化氣息。裝修的靈感,仿佛來自我參觀多次的盛樂博物館的北魏壁畫,但桌椅古樸典雅,文化符號服務于真實的體驗需求。附近的藝術學院的學生是這里的常客,又是這里的演唱者,吸引游客即興加入合唱?。藝術在這里成為“可參與的過程”,而非“被觀賞的客體”。
三是創新融合的民間現場。東護城河北街的創新性體現在跨界融合的模式中。以“幸福商店”為例,這家酒館,夜晚變身為小型演藝場,蒙古族長調與爵士樂交替上演;另一家“拾年茶社”店鋪將茶館與精釀啤酒品鑒結合。這種融合打破了文化消費的固有邊界,讓街區成為觀察當代中國民間活力的顯微鏡。
在目睹了各個場域,裝修的文化氣息,才讓我意識到我們的藝術有時候離現實很近,才讓我想要去知道藝術在成為藝術之前的潛能是什么,就不會遠離藝術的空間里。
三、雙向互動:從身體參與到意義共建
一是人與空間的互動:建立感官認同。在東護城河北街街區的沉浸感通過身體參與得以強化。藝術學院學生的表演不僅提供聽覺享受,更通過眼神交流與即興互動拉近觀演距離;咖啡館設置自助調香區,顧客可調配專屬的“草原氣息”香氛——鼠尾草、馬鞍皮革與奶香的組合,成為帶走的文化記憶?。這種互動讓消費者從“旁觀者”轉變為“創作者”,文化體驗因此更具深度。
二是階層區隔的消解與文化共融。在東護城河北街不同背景的群體在此找到交匯點:當白領在"烽燧咖啡屋"敲擊鍵盤時,隔壁茶館的馬頭琴手正用麂皮擦拭琴弦,游客舉著手機拍攝長嘴壺茶藝的瞬間,三者的身影在蒙漢雙語燈籠的光影里交織成趣。咖啡館的古城磚墻面與茶館的蒙古包穹頂構成視覺對話,西裝革履與蒙古袍在共享的石板路上擦肩而過,各自的文化符號在交錯中碰撞出新的意義。
四、文化沉浸:從空間營造到文旅融合發展
一是激活沉睡的文脈。利用綏遠城古城墻的實體空間,通過AR技術重現綏遠城的歷史場景;設置“數字族譜”互動屏,游客可追溯自己與草原文化的基因聯結?。這種敘事將文化從“知識”轉化為“體驗”,構建共享的意義空間。“想了解綏遠城,請到東護城河北街”激活沉睡的綏遠城文化文脈。
二是打造獨特性格。每個場域里需強化差異化的文化標簽。茶館可以突出“茶葉之路”的符號設計,采用駱駝與“房子”結合的建筑形制,茶器融入駝鈴元素,背景音樂選取蒙古族長調與古箏合奏。咖啡館可以打造長城"烽燧咖啡屋"概念,以古城磚為墻面肌理,陳列綏遠將軍府老照片。酒館則可設計"馬頭琴酒吧"主題,實現文化體驗的錯位共生。符號的獨特性不僅能增強辨識度,更能觸發深層文化認同。
三是延伸沉浸邊界。聯合周邊藝術學院開設“街頭創作季”,讓學生用壁畫、行為藝術激活東護城河北街;與文旅部門合作開發“沉浸式劇本游”,游客通過解謎任務探訪隱秘的歷史角落?。唯有打破物理與心理的邊界,文化沉浸才能從“瞬間感動”升華為“持久共鳴”。
東護城河北街的沉浸式設計,本質是一場文化體驗。它讓歷史從教科書走向街頭,讓藝術從殿堂融入市井,讓不同群體在咖啡與馬奶酒的香氣中達成和解。這種實驗不僅重塑了城市空間,更重構了人們對“文化”的認知,它不再是遙遠的符號,而是可觸摸、可參與、可共創的生活現場和正向傳播。
(作者檔案:孫樹恒,筆名恒心永在,內蒙古奈曼旗人。蒙域經濟30人專家組成員,呼和浩特市政協智庫專家。中國金融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家協會會員、 內蒙古作家協會會員、內蒙古茶葉之路研究會副會長,內蒙古詩書畫研究會高級研究員兼副秘書長,內蒙古大盛魁公司文化顧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