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43年南延宗在戰火中撿起第一塊鈾礦石,到1958年金銀寨工人們用鋼釬鑿出711礦,再到如今涇川的意外驚喜,中國核工業七十年的奮斗史濃縮在這片土地上。
與此同時,中核公司接連拿下哈薩克斯坦兩座鈾礦的股份,俄羅斯送上的這份大禮恰逢其時。
技術從千米豎井進化到三秒鑒定,儲量從貧瘠躍升至全球矚目,這一切來得太快,太巧。
澳大利亞170萬噸、哈薩克斯坦90萬噸的儲量霸主地位還在,但中國這一手內外兼修的操作,已然改變了棋局。
涇川的鈾礦究竟有多大?它會如何重塑中國在核工業乃至全球戰略中的位置?
黃土下的秘密:鄂爾多斯鈾礦橫空出世
2025年1月10日,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甩出了一條大新聞:他們聯合中國石油長慶油田分公司、中國核工業地質局等幾家單位,在鄂爾多斯盆地涇川地區干了件大事——找到了一座特大型鈾礦,直接標志著中國鈾礦勘探邁上了新臺階。
這幾家單位早就開始搭伙干活了,合作不是一天兩天的事。
中國石油長慶油田分公司掏出了他們在油氣勘探里攢下的鉆孔數據和技術家底,而中國核工業地質局這邊也不含糊,帶著幾十年摸鈾礦的經驗,直接上手幫忙指路。
涇川這地方的勘探是從最基本的地面調查開始的,隊員們扛著設備在黃土覆蓋的荒地上跑來跑去,后來干脆布下了幾十個鉆孔點。
鉆機一開起來就沒停過,晝夜轟鳴,巖芯被一根根拽出來,裝進箱子送到實驗室反復化驗。
檢測數據一點點攢齊,最后敲定這座鈾礦的規模真不是蓋的,大的讓人咋舌。
要說涇川鈾礦牛在哪,那得提它長在風成砂巖里,這可是全球頭一回在這地兒挖出特大型鈾礦。
風成砂巖這東西,是老早以前風吹沙子堆出來的,顆粒細得跟面粉似的,結構還挺松散,按老理兒來說,鈾這種元素根本待不住。
可涇川這地方偏偏不按套路出牌,地質調查翻出來的數據讓人瞪眼:這里的風成砂巖層厚得嚇人,礦體鋪開好幾公里,有些地段的鈾含量高得超乎想象。這成果可不是隨便撞上的大運,全靠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撐腰。
這行動從2010年代就啟動了,目標就是靠技術翻新和單位聯手,挖出點新花樣。
涇川的勘探就是這戰略結出來的果子,隊員們用上了天空地深一體化的高招兒,無人機在天上飛著拍數據,地面上的探測車拖著家伙事兒到處掃,深部鉆探再補一刀,地下藏的礦一點點被摳出來。
風成砂巖這玩意兒在中國可不稀罕,鄂爾多斯盆地光這地形就占了20萬平方公里,塔里木盆地、準噶爾盆地、松遼盆地這些含油氣的地方也到處都是。
涇川鈾礦一露面,地質學家們立馬把眼神兒投向了這些地方,看看還能不能再挖出點啥。
往前看,2024年1月,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發的“2023年度地質調查十大進展、地質科技十大進展”里,涇川這塊兒的事兒就上了榜,排第二。
當時他們管它叫“大型風成砂巖型鈾礦”,勘探還沒收尾,鉆孔越打越多,數據越攢越細。
到了2025年初,實驗室又驗了一堆巖芯樣本,規模徹底坐實,直接從“大型”跳到了“特大型”。
這發現不光給中國鈾資源加了碼,還把未來的路指得更清楚了。
南延宗與1943年的發現
回顧過去的歷史,中國的鈾礦發掘其實并不順利。
1943年,抗日戰爭正處于膠著階段,廣西富鐘縣黃羌坪的山溝里迎來地質學家南延宗。
他的目標是尋找礦產資源,為戰時經濟提供支持。
那一天,他在黃羌坪的溝壑間彎下腰,撿起一塊不起眼的石頭,表面泛著微弱的綠色光芒。
他小心翼翼地將這塊礦石裝進帆布袋,帶回臨時搭建的工作站。
幾天后,他在顯微鏡下仔細觀察,晶體結構的特征逐漸顯現,最終確認為鈾礦物。
這塊礦石的發現,成為中國首次確認鈾資源的記錄,拉開了國內鈾礦勘探的序幕。
南延宗并未止步于此,他隨后數年跋涉于湘贛粵桂四省交界處的山嶺之間,手繪地圖,記錄下每一處可能藏有鈾礦的地點。
他根據地層特征和礦物分布規律,推測出南嶺地區存在一條潛在的鈾礦帶。
他的筆記里詳細標注了地形地貌,連每一處溪流走向都記錄在冊,這些資料后來被整理成冊,成為新中國成立后地質工作的寶貴參考。
盡管戰火紛飛,物資匱乏,南延宗依然堅持用腳步丈量山川,將這份發現化為新中國原子能事業的第一塊基石。
711礦的榮光:從金銀寨到羅布泊的蘑菇云
1958年,湖南郴州金銀寨的荒山深處,一支地質勘探隊正式確認了711鈾礦的存在,這標志著中國核工業邁出了從無到有的關鍵一步。
早在1955年,李富和彭竟仁等人就已經開始在這片區域作業,他們背著笨重的航測儀,沿著山脊和谷底緩慢移動。
某天清晨,儀器突然捕捉到一組異常的輻射信號,指針劇烈擺動,打破了往日的平靜。
這組信號指向金銀寨地下的一片花崗巖層,勘探隊隨即展開鉆探,巖芯樣本被送往北京分析,最終確認這里蘊藏著豐富的鈾礦資源。
1958年的千米豎井大會戰中,工人們手持鋼釬和炸藥,日夜輪班開鑿堅硬的花崗巖。
每掘進一米,三十根合金鉆頭就會被磨得面目全非,炸藥的轟鳴聲在山谷間回蕩,碎石堆積成小山。豎井逐漸深入地下,礦石被一車車運出,送到提煉廠加工。
這些鈾礦石后來成為中國核武器研發的重要原料,直接支撐了“兩彈一艇”的戰略目標。
六年后的1964年10月16日,羅布泊的沙漠上空騰起一朵巨大的蘑菇云,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試爆成功。
技術突圍:從千米豎井到三秒鑒定
中國鈾礦勘探的歷史,從金銀寨到鄂爾多斯。
1958年,金銀寨的711鈾礦進入開采高峰,那時的設備簡陋,照明靠的是煤油燈,通風全憑自然風,工人們常常在昏暗的井下連續工作十幾個小時。
時間快進到2025年,鄂爾多斯盆地涇川地區的勘探現場已完全不同。
勘探隊用上了天空地深一體化技術,徹底改變了過去的作業方式。
無人機在空中盤旋,收集地表數據,地面上的探測車拖著精密儀器緩慢移動,地下三千米的結構被逐步解析出來。
與此同時,礦物鑒定的速度也實現了飛躍。
南延宗在1943年發現鈾礦時,需要將樣本帶回實驗室,借助顯微鏡觀察晶體結構,整個過程耗時三個月以上。
而如今,一臺手持光譜分析儀就能派上用場,只需將儀器對準巖樣,三秒鐘內就能得出成分結果。
這種設備在涇川的勘探中被廣泛使用,數百個樣本的分析任務在幾天內完成,大大加快了礦藏確認的進度。
為了弄清原因,研究人員提取了大量巖芯樣本,發現砂巖中夾雜的黏土礦物和地下水流起了關鍵作用。
鈾礦儲量背后的故事
在全球鈾礦儲量的版圖上,排名前三的國家分別是澳大利亞、哈薩克斯坦和加拿大。
澳大利亞以約170萬噸的儲量穩居第一,其鈾礦主要集中在南部的奧林匹克壩,那里的礦床早在1975年就被發現,開采至今仍是世界級供應源。
哈薩克斯坦緊隨其后,擁有約90萬噸儲量,該國的鈾礦開發起步于蘇聯時期,如今依靠浸出技術成為全球最大的鈾生產國。
加拿大位列第三,儲量約58萬噸,薩斯喀徹溫省的麥克阿瑟河礦是其主力礦區之一,開采深度超過500米。
與這三國相比,核大國俄羅斯和美國的儲量卻稍顯遜色。
俄羅斯擁有約50萬噸,位列第四,其鈾礦多分布在西伯利亞地區,開發歷史可追溯到冷戰時期。
美國則以20多萬噸排在第十位之后,主要依賴懷俄明州和德克薩斯州的砂巖型礦床。
中國的鈾礦儲量一直未公開具體數字,但2025年鄂爾多斯涇川特大型鈾礦的發現,無疑讓這一數字大幅攀升。
與此同時,中國核工業的資源布局還在向海外延伸。
近期,中核鈾資源開發公司完成了兩筆重要收購,從俄羅斯原子能公司子公司鈾一集團手中買下哈薩克斯坦扎列奇諾耶鈾礦49%的股份,以及呼羅珊-U合資企業30%的股份。
扎列奇諾耶鈾礦位于哈薩克斯坦南部,儲量豐富,采用的浸出技術與當地地質條件高度匹配,年產量在全球名列前茅。
呼羅珊-U合資企業則涉及多個礦區,股份交易完成后,中方進一步鞏固了在哈薩克斯坦鈾礦市場的地位。
這兩筆收購始于2024年的談判,俄羅斯方面在能源合作框架下推動了交易,最終在2025年初達成協議。
這些海外資源的加入,與鄂爾多斯的新發現形成內外呼應,為中國鈾資源安全提供了雙重保障。
參考資料:我國在鄂爾多斯盆地找到一新型特大鈾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