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我是胖胖。
這賺錢,莫非是越來越難了?
跟大伙聊件小事,歷時一個半月,胖胖昨天文章終于是解除限流了,這一解除呢,廣告商就又找上門來了。
可這一圈下來,胖胖發現,現在的騙局真是與時俱進,甚至可以說是緊跟時事。
昨天呢,胖胖才在小號說了315衛生巾事件再次暴雷,今天早上,這些廣告商就來了,目的不是別的,而是想在胖胖這里投一條“慈善”廣告:
給極寒地區出家的女信眾代捐衛生包。
當然啦,廣告文案也是一套成熟的邏輯,先提及文章經過號主鑒定,確有其事,接著是鋪墊情緒:
“面對嚴寒,這些出家女眾在生理期時,沒有溫暖的床鋪,沒有足夠的保暖衣物,更沒有衛生舒適的衛生巾?!?/p>
然后呢,話鋒一轉,呼吁大家“伸出援手,緩解她們的生理健康和基本生活困境。”
首先,胖胖不是反對慈善,胖胖覺得慈善的前提呢,是要確保每一分錢都能落到實處。
可關鍵是,這種廣告背后是目的、動機是什么?
是純粹的商業推廣!
這廣告明明是付費投放的,投放一條的預算,可以給那些“受助女眾”買多少衛生包,胖胖其實很不理解!
那咱們可以想一想,既然有錢投廣告,干嘛不直接拿去做慈善?
因為他們要的根本不是慈善,而是通過流量裂變轉發賺錢!
像去年胖胖呢,寫的“捐贈流浪貓狗糧,佛祖庇佑”那件事是一個道理。
同樣的邏輯,包裝成慈善,實際上是個精準營銷的商業模式。
廣告商用“善心”包裝自己,讓人誤以為是在做公益,實際上你捐出去的錢,可能有沒有一小部分真正用于所謂的“善事”,還不知道。
可能大部分都進了運營方的腰包。
為什么這些廣告會成功?
胖胖就覺得人性里有個很奇怪的地方——迷信和僥幸心理。
像胖胖身邊的老一輩人,胖胖刷個朋友圈,看到不少親戚很喜歡捐款后轉發,“捐10塊錢,結個善緣”“隨手一點,福報無量”,立馬就捐了,還不忘順手轉發,把整個朋友圈這同樣的信眾都拉進坑里。
有句話不就是這么說的,好言莫勸該死的鬼,胖胖有時候就解釋這照片的幀數都糊成啥樣了,可人家根本不聽啊,甚至還覺得胖胖是在“無神論害人”,說什么“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好像不捐這錢,明天就要倒大霉似的。
其實仔細分析,這些廣告商就是利用了人們的心理,制造焦慮、煽動情緒、塑造道德壓力,讓人不得不掏錢。
而且他們的文案不僅打感情牌,還能打利益牌,像這次找胖胖投放的廣告,后面還附帶了一串好處:
“捐了之后呢,身相莊嚴,氣力增盛,壽命延長,快樂安穩?!?/p>
這其實就已經不是在做慈善,而是在販賣迷信,割人性的韭菜。
胖胖就發現一個問題
這幾年呢,互聯網環境真變了,正經廣告變得越來越少,要想賺錢,就得換個套路,于是就盯上了披著慈善外衣的流量生意。
像十年前這平臺打擊迷信力度還沒那么強的時候,胖胖進了一些創作交流群,某些公眾號靠著“傳播佛法”,單篇文章的收入能上萬。
怎么做到的?
先講好佛法,營造氛圍,要讓你先“共情”。再制造焦慮,引導打賞,“隨手捐款,結個善緣”。
最后讓你主動傳播——“動動手指,把善緣分享給你的朋友,幫助更多人?!?/p>
邏輯不都是這樣的?
這其實就是現代版的“功德箱”,只是搬到了互聯網上。
但問題在于,像現實中傳統廟宇里的功德箱,無非大部分的錢不也是進了方丈的腰包,這方丈開賓利包情人的新聞還少么,而這些互聯網“慈善”廣告,真正流向慈善的,有嗎?
胖胖就覺得,人性中的弱點,特別容易被利用,像恐懼和貪婪。
有些人相信“因果報應”,覺得如果自己不做點“善事”,就恐懼會有壞事發生。
所以他們不管真假,先捐了再說,權當是“買個心安”。
而有些人捐錢并不是為了幫助別人,而是希望“捐了之后,自己能升職加薪、子女高考順利、股票暴漲”。
這其實和買彩票沒區別,都是在賭一個虛無縹緲的希望。
而這類“慈善”廣告就是抓住了人性的這兩個弱點,讓人覺得不捐就是壞人,捐了就能積德,甚至還能換來福報、好運、健康、財富……
可現實是,真的有“花錢買福報”這種事,何必還要努力做牛馬?
有些時候,胖胖不得不服,這種依賴于文化、信仰和心理操縱的騙術真的很高級。
它們把這種騙術呢,包裝成“利他”,但其中隱藏的卻是某種看不見的力量,借著“幫助他人”的外衣,實則是為某些人謀取最大化的利益。
另一方面呢,又讓人們相信某個虛無縹緲的希望,從而主動服從,甚至心甘情愿地掏錢、付出、傳播。
一邊讓底層信因果,一邊自己拿著善款投資理財。
這不就是典型的“你去信仰,我去賺錢”嗎?
反正吧,這世道真的變了,以前的騙子靠忽悠,現在的騙子懂心理學,分分鐘給你編出個“真實故事”。
可回頭看看,那些真正需要幫助的人,最后能拿到多少?
多少被善心裹挾著捐錢的人,又真的知道自己的錢去了哪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