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我是胖胖。
前幾天呢,胖胖寫了一些關于魚頭文化、酒桌文化的內容,這類討論在網上的討論也挺多的,結果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
有些事情就是就事論事,雖然你做的不好,但也不乏一些亮點,誰說你就全錯了?
那句話怎么說來著:“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但偏偏,網上很多人一看到批評就炸了,心虛的感覺滿滿的,非得給批評者扣個帽子,搞得自己好像理直氣壯似的。
這種反應不就是心里有問題嗎?
如果真自信,你為什么怕批評呢?要什么自證?
那自信的話,不就是“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嘛。
胖胖就覺得現在互聯網上有不少“偽自信患者”。
比如看起來好像自信十足,但你仔細看就會發現,他們不過是披著自信的外殼,內心卻充滿了自卑。
表面上看似鎮定自若,但其實又卑又亢,情緒波動大,容易激動,甚至表現得過度亢奮,像是在掩飾什么。
就是傳統意義上,我們對“自卑”的理解,往往是那種沉默寡言、不愿與人互動、在社交場合中顯得孤立的人。
那種形象我們很熟悉,好像低調的、內斂的就是自卑。
但是,在今天,經濟和思想觀念在變化,連“自卑”的定義也在改變。
像現在傳統意義上的“自卑”定義其實現在已經變得有點偏見了。
自卑的表現形式是多種多樣的。
有人自卑得讓你一眼看不出來,反而看上去像是充滿自信的樣子。
其實那根本不是自信,只是把自卑藏得好,看上去好像無所畏懼,實則內心有著無數的矛盾和不安。
就是胖胖覺得自卑還有很多獨特的表現。
咱們舉個例子來看看吧。
你會發現,很多自卑的人,表面上看著過得挺好,但其實他們內心是不安的。
為了掩飾這種不安,他們往往通過過度的補償來讓自己顯得更“完美”。
比如,他們忙得不可開交,總是讓自己看起來特別充實,好像每個領域都得有點成就。
而這種成就感,很多時候也未必是真心的,只是為了得到別人認可的一種炫耀。
包括呢,有沒有在朋友圈看到過那種無意間露個包,或者發個照片,背景里悄悄露出昂貴的手表,方向盤也特意露出來,像是“哦,不小心看到了”。
又比如,你會看到有人發個朋友圈,告訴大家自己看了哪些書,順便背一下書名,露出一兩本顯得特別高深的書籍封面,好像“哦,我很努力,也很有文化”。
其實這些行為,背后是他們想通過這種炫耀,獲得別人對自己的肯定和認同。
他們希望別人看到這些成就,覺得“哇,這個人好牛啊”,而這就是他們自我價值的一種支撐。
像胖胖自己呢,其實有時候挺反思的。
我就覺得,自己不太需要別人的肯定,我也能繼續走下去。
這可不是大言不慚,實話實說。
有人肯定當然很好,但如果沒有人肯定,我依然能往前走。
你想啊,真正走得遠的是自己想走,而不是單純為了得到外界的認可。
你做的事,是為了別人夸你,還是為了自己過得更好呢?
這就能分出兩種動力,一種是外驅力,一種是內驅力。
如果你一直是為了外界的肯定而活,那就等于你把自己的動力來源放在了別人身上。
別人夸你,你就開心,別人不夸你,你就開始懷疑自己。
這就特別依賴外界的評價,缺乏了自我驅動。
你做得好,別人夸你,覺得自己值錢;
做得不好,別人一提醒,你就覺得自己不行。
這樣一來,你就陷入了反復的搖擺中,始終不確定自己做的對不對。
所以胖胖覺得啊,有時候,我不管是批評還是贊美,繼續走自己的路。
因為我靠的是內在的動力,推著自己往前走,而不是外界的評價。
你知道的,那些有意無意炫耀自己成就的人,往往他們的自信,根本不是來自于對自己價值的肯定,而是依賴別人夸獎他們,依賴于社會的評價體系。
而實際上呢,這種自信,其實是非常不穩定的,因為它完全建立在外界的認同上。
比如有的人,如果朋友沒有一起外出,他們可能就會開始懷疑,“是不是朋友不喜歡我?為什么不帶我?”
或者別人當著他們面悄悄說話,他們就覺得,“啊,是不是有什么事情瞞著我?是不是我做錯了什么?”很容易就開始自我懷疑。
但,自信的人是怎么樣的?
他們心態特別平和。
你們倆悄悄說話,可能只是因為有話要說,根本沒必要覺得這是針對自己。
你們不帶我出去,也許只是因為你們有自己的安排,根本不關我的事。我又不需要去強求每個人都喜歡我,生活不就是這樣的嘛,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沒什么大不了的。
這就是自信的表現,懂得“順其自然”。
如果你們能成為朋友,那就很有緣分;
如果不能,那也沒關系,也不會去強求。
就是對外界的評價越來越淡,不管是批評還是贊美,他們都能很平和地接受。
因為他們知道,自己走的路是自己的,不需要別人的認同來驗證。
其實啊,越自信的人,越不會太在意外界的看法,反而是那些偽自信的人,特別容易放大別人對他們的評價。
別人對他們的小小忽視,或者一句話,他們就會覺得自己不被尊重、被否定了。
結果就陷入了自卑,陷入了自我懷疑,甚至因此停滯不前。
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
很多過度補償自己成就的人,特別是在競爭場合中,特別熱衷于爭勝負。
像一些小游戲,根本沒必要較真,可他們卻爭得面紅耳赤。
你看,平常生活中,我們更講究“抓大放小”,真正重要的事要追求勝利,其他小事就隨意了嘛。
那些自信的人呢,越能做到平和,不會計較一些無關緊要的小事。
他們的心態就是,我知道我在做什么,我知道我在追求什么,這個過程里不需要你們來評價我。
所以自信,不是需要外界的贊美和夸獎才能維持的。
它是一種內在的堅定,一種對自己方向的認同。
你們的批評,我也不會太在意,如果我真錯了,我會從中吸取教訓,不會因此就停滯不前。
相反,如果是贊美,我也不會因此高興得飛起,因為我知道,這些外界的聲音,都不會改變我前行的決心。
有些人你看上去很自信,侃侃而談,但其實他們也可能是自卑的。
特別是在感到緊張的時候,他們會過度分享自己的一些東西,希望通過這種方式獲得認可。
其實,這也是一種內心的不安,想通過外在的展示來掩蓋自己內心的脆弱。
其實有時候,就是很多人都在掩飾自己的情緒,特別是那種想要讓別人看到自己很堅強、很完美的表現。
有些人明明心里崩潰了,表面上卻還是裝作很高興,很堅強。
其實啊,坦誠地表達自己的情緒,不需要過度掩飾,才是輕松的方式。
你今天不高興,就不要強迫自己表現得像沒事一樣,強行裝作開心,長久下去只會讓你更累。你該發泄的情緒,沒發泄出來,也會越來越壓抑,直到有一天爆發。
情緒其實是需要有個出口的,發泄一下,才能找到內心的平靜。
而且啊,有些人特別喜歡討好別人。
但大家其實都能感覺到你在討好。
你明明不需要犧牲自己,換取別人的認可,結果卻一味地迎合別人。
你做得再好,靠的是討好別人來獲得認可,那不僅自己會不舒服,別人也會覺得你沒有底氣,心里瞧不起你。
這樣的行為,其實只是顯示了你內心的不安和自卑。
你其實很難通過討好別人,去得到你想要的東西。
就像你和別人談生意,明明自己處于弱勢,你還一味去討好,這樣只會讓別人覺得你不配,反而會讓你失去更多。
而很多外表看起來自信的人,內心常常是特別脆弱的。
你看,很多人談論問題時,明明只是討論一個現象,卻容易激動,覺得別人是在攻擊自己。
比如討論“魚頭文化”時,大家有時只是就事論事地描述現象,但有人往往會反應過激,覺得你在侮辱他。
這種情緒化的反應,其實讓討論變得沒有建設性,反而讓問題更難深入。
其實很多時候,問題本身并沒有針對個人,單純就是對現象的分析。
你能理性地討論,而不是帶著情緒去理解別人說的,只會讓你顯得更成熟、更自信。
胖胖就覺得,這個自卑和自信之間其實只是一線之隔。
關鍵在于你如何看待自己,是不是關注自己內心的想法,而不是過分依賴外界的評價。
外界對你的評價每天都不一樣,如果你活在別人的眼光里,那你就太累了。
你每天都要處理各種關系,別人稍微給你一點負面評價,你就不自信,別人稍微夸你一下,你又飄起來了。
這樣的情緒波動,反而是缺乏自信的表現。
自信是內在的,是不需要外界認可的。
你對自己走的路有清晰的認知,不需要通過別人的評價來證明自己。
而且你能夠理性地看待別人的批評,不是說它就能完全否定你。
你有自知之明,看到自己的不足,不怕別人指出來,因為你知道,別人說的每一句話,都能幫助你更好地成長。
所以,很多時候,人應該追求一種從偽自信到真正自信的轉變。
你對自己的認同,不應該依賴外界的評價,而是依賴自己的內心。
你能公開地和別人討論問題,哪怕是批評,也能從容地接受,而不是因此感到受傷。
自信是輕松的,是不需要過度考慮別人怎么看你。
那些過于敏感、過度謹慎的人,雖然表面看似自信,但其實往往是最不自信的。
自信,是不去跟別人爭個高低,而是有自己的堅持,不需要別人來證明你有價值。
所以啊,很多時候我們都在追求外在的東西,卻忽視了內心的自信。
如果你總是為別人評價而活,那你就會很累。
當然,希望大家都看懂我在說的是什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