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陸股通和港股通持續開放,北上資金已成為影響A股市場的重要力量。同樣,港股市場中的南下資金,即大陸通過港股通購買港股的資金,也對港股產生了關鍵影響。
那么,其影響究竟有多大?讓數據來說話。在港股當前每日交易中,低的時候大約45%左右的資金來自南下的大陸資金,有時甚至超過50%。
以年初至3月第二周(3月14日收盤)的統計數據來看,南下資金占港股交易的比例已超過50%,這在港股歷史上尚屬首次。
顯然,隨著南下資金占比不斷提升,其定價話語權也愈發重要。在過去一周,即3月份的第二周,南向資金繼續大幅買入港股的高科技龍頭,下面為大家分享具體數據。
根據萬得、東方choice等機構提供的數據,在3月份第二周(3月11日至3月14日)這5個交易日內,南向資金通過港股通凈買入港股達616億港幣。若觀察3月初至3月14日這約兩周時間,南下資金凈買入港股達971億港幣,接近1000億。從年初至3月14日,南向資金凈買入港股甚至達到3755億港幣。
這是什么概念?與去年同期相比,南下資金凈買入港股的金額超過去年同期的4倍。如此對比,便能直觀感受到2025年年初以來,大陸資金通過港股通買入港股的強勁勢頭。
在剛剛過去的一周,讓我們看看南下資金買入了哪些資產。很多朋友可能對此不太了解,而這些數據都是公開的。
在這一周,凈買入最多的是阿里巴巴,金額達152億港幣;排名第二的是騰訊控股,凈買入75億港幣;第三是快手,凈買入近54億港幣;第四是小米,買入40億港幣;此外,盈富基金凈買入38億港幣,中國移動凈買入35億港幣,美團凈買入近13億港幣,華虹半導體凈買入6億多港幣,機器人企業優必選凈買入5億港幣。
大家有沒有發現,上述企業大多是國內A股市場沒有的標的,比如阿里、騰訊、快手、小米、美團等。對于A股投資者而言,這些在港股上市的企業屬于稀缺標的,因此出現了通過港股通踴躍買入的情況,且主要集中在高科技龍頭企業。
可能有朋友會問,國內創業板和科創板有眾多科技公司,為何還有大量國內資金通過港股通涌入港股市場?
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其一,從估值角度來看,香港恒生科技指數的市盈率水平相較于國內創業板指數和科創50指數更低,具有估值相對優勢。
其二,像阿里、騰訊、快手、小米、百度、美團等企業,在A股市場并無對應標的。這些創新型科技龍頭企業、平臺型公司,自2025年以來在AI人工智能等領域表現突出。
例如,騰訊的元寶、阿里的通義千問、百度的相關AI大模型,性能數據出色。同時,國內關注的數據云領域,如排名前列的阿里云、騰訊云,以及與小米關聯的金山云等企業均在港股上市。稀缺性加上科技突破,吸引了不少境內投資者的目光。
此外,A股市場總體而言,不僅創業板、科創板上市的公司缺乏平臺型企業,在科技尤其是AI人工智能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的企業也較少,國內可能只有未上市的華為較為突出。所以,盡管有創業板指數和科創50指數,但在先進數字經濟、AI等領域,與港股相比仍存在明顯差距。
從更宏觀的全球視野來看,當前美國七大科技公司大幅調整,國內部分資金也在思考“東升西降”問題。即國內資金在買入時,認為全球資金可能會涌入購買人民幣資產或中國核心資產,而港股市場中具有代表性的科技公司成為更便捷的選擇。因此,不排除部分大陸資金存在這種買入心理。
免責聲明:以上任何內容均來源于市場公開信息,僅供您參考與學習觀摩,該內容不構成對任何產品的購買、拋售或持有的建議,不作為您做出可投資的依據,您應自主投資決策,自行承擔資風險與損失。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