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12月7日,北京西郊的馬路上出現了一支肅穆的送葬隊伍。
隊伍最前面執紼引棺送靈的是面容沉痛的周總理。
在他之后,彭真、陳叔通、吳玉章、徐特立、彭德懷、賀龍、陳毅、聶榮臻、葉劍英等開國元勛分列兩邊。
如此高規格的送葬隊伍在新中國的歷史上還是頭一次出現,到底是什么人能有此殊榮呢?
長征路上的“能人”
1935年5月29日,紅軍長征的先遣部隊,在楊得志將軍的帶領下奇跡般的攻下了瀘定橋天險。
瀘定橋失守以后,蔣介石計劃借助大渡河“剿滅”紅軍主力的妄想土崩瓦解。
雖然大渡河把緊追不舍的國民黨部隊攔在了后面,但紅軍高層指揮者們的心情依舊沒有絲毫放松。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接下來他們將攀登飛鳥難越的高聳雪山,走過危機四伏的沼澤草地。
要知道長征開始后部隊一直都在打仗,后勤補給嚴重不足,許多戰士的身上連件御寒的厚衣服都沒有。
這種情況下想要翻越雪山,走出草地,困難可想而知。
在部隊準備翻越“夾金山”的前一夜,擔任總兵站部部長、中革軍委保管處處長、總醫院院長等職的楊立三一臉愁容的坐在黑暗中,皺著眉頭凝視著遠處高聳入云的大雪山。
“老楊,趕緊睡一會吧,不養足精神明天有的受?!币慌缘睦蠎鹩颜f話間緊了緊滿是補丁的舊衣服。
“我讓人去找點東西,等他們回來就睡。”
“什么東西,不會是御寒的衣物吧?”
看著戰友們渴望的眼神,楊立三苦笑著搖了搖頭:“御寒的衣物就別想了,能找來點干辣椒來就謝天謝地了?!?/p>
就在楊立三說話的時候,幾個滿頭汗水的戰士小心翼翼的摸了過來,將一個布包鄭重的交到了他的手上。
“部長,這幾天我們就搜尋了這么多干辣椒,差不多有三四斤。”
“有總比沒有強,趕緊發下去吧。”
按照楊立三的交代,這三四斤辣椒被截成了小段,分發到了衣服單薄的戰士手中。
當戰士們凍得實在扛不住的時候,他們會把這一小截干辣椒含在口中,以此來獲取心靈上的片刻慰藉。
翻過雪山以后,部隊儲存的糧食基本上被消耗一空,戰士們平時只能靠挖野菜,煮皮帶糊弄肚子。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楊立三盡可能的節衣縮食,并組織后勤的同志們想盡一切辦法就地取材。
在他的帶領下,后勤的同志們從水里面撈到了泥鰍,從土里挖出了草根和昆蟲。
這些微不足道的東西,在最緊急的關頭給戰士們提供了些許的能量,讓他們得以堅持走完了最后的一段行程。
歷經千辛萬苦來到達延安后,楊立三終于是松了口氣。
可還不等他輕松幾天,一個更大的挑戰又一次擺在了他的面前。
“斤斤計較”的“大管家”
抗日戰爭爆發后,善于“無中生有”的楊立三被任命為第十八集團軍后勤部部長兼政委。
這個職位雖然在大后方,但所承擔的責任和肩負的壓力一點都不比前線的指揮員少。
因為前線戰士的槍支彈藥、軍裝糧食等物資,都需要他這個后勤部部長來提供。
佃農家庭出生的楊立三,小的時候吃過很多苦,所以他的性格非常堅韌執著,在困難面前從不低頭。
為了盡快給戰士們搞出一款精良的武器,他直接把自己的辦公室搬到了軍工廠,天天和槍械技師們在一起討論改造槍支的事情。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他的全力支持下,1940年7月,一款射擊準度很高的馬步槍被制造了出來。
這款槍送到部隊后,受到了各級指戰員的高度贊揚。
它就是抗日戰爭中八路軍神槍手最依賴的武器,被彭老總譽為“天下第一準星”的“八一馬步槍”。
督促軍工廠生產槍支的同時,楊立三也沒有忘記自己的本職工作。
他通過反復的推算了驗證,制造了一個“饻”字,以實物為單位計算工資,完美解決了軍工工人供給問題。
槍支的問題剛剛得到了緩解,日本侵略者就和國民黨頑固派默契的開始合作,對陜甘寧邊區進行了嚴苛的經濟封鎖。
為了打破敵人的封鎖線,在毛主席的倡導下,根據地展開了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
楊立三對主席的倡導積極響應,帶頭開始組織生產。
每天忙完了自己手頭的工作后,他會馬不停蹄的趕到紡紗廠,和群眾們一起紡紗織布。
一開始楊立三做的很吃力,紡出來的紗上盡是線頭。
可經過了一個多月的不懈努力,八路軍后勤部長楊立三成為了紡紗小能手。
1943年7月周總理組織的延安紡紗比賽上,已經兼任第十八集團軍總司令部副參謀長的楊立三表現不俗,殺進了前十。
正是因為周總理和楊立三等人樹立了自強不息的榜樣,所以延安的大生產運動進展的非常喜人。
到1944年的時候,延安革命根據地不但實現了糧食、蔬菜、布匹等物資的自給自足,在發展小作坊和輕工業方面也取得了喜人的成績。
這把負責后勤工作的楊立三高興的眉開眼笑。
1945年,善于搞經濟工作的楊立三被調任晉冀魯豫中央局經濟部長兼中央局常委。
小日本投降以后,楊立三組織人手和國民黨搶時間,接收了不少鬼子留下的產業,大大擴充了我方的軍工力量。
雖然繳獲和接收的武器裝備不少,但楊立三在工作中卻一如既往的“斤斤計較”。
這讓許多基層的指戰員都有意見,說楊部長越來越像摳門的“閻老西”了。
這些話傳到楊立三的耳朵中后,他沒有生氣,反而是有些自責,覺得歸根結底還是自己的工作沒有做到位。
正是因為有一個精打細算的后勤部負責人,所以八路軍積累了相對殷實的家底,為接下來的解放戰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首任解放軍總后勤部部長
經過了8年抗戰的磨礪,到解放戰爭的時候,紅軍部隊從曾經吃小米背步槍的游擊隊,變成了一支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鐵血勁旅。
實力的變強,人數的增加,意味著對后勤補給的要求越來越高。
俗話說“三軍未動,糧草先行”,從古至今,后勤一直都是戰場上決定勝敗的關鍵。
那個被評為“亂世之梟雄,治世之能臣”的曹操,打仗的時候最長使用的手段就是斷對手糧道。
這一點擔任軍委后勤部部長,兼華北軍區后勤部部長等職的楊立三非常清楚。
因此在解放戰爭時期,他利用各地的兵站,搭建出了安全快捷的運輸交通網。
為了減少浪費,更精準的把武器裝備和糧食服裝等物資送到前線。
楊立三還開創性的搞了個“后勤總指揮中心”。
本著更有效,更快捷的原則,后勤總指揮中心把全國征集上來的物資分配到了最需要的地方。
如此一來,前線的指揮員沒有了后顧之憂,可以更加心無旁騖的指揮大軍作戰。
在解放戰爭進入全面反攻之后,楊立三成為了最忙碌的人。
部隊每攻下一座城池,他便會第一時間安排人去接管城里面的工廠和作坊。
在楊立三的眼中,這些都是寶貝疙瘩,是以后新中國崛起必不可少的助力。
正是有楊立三運籌帷幄的巧妙調度,到了后期解放軍打仗的補給壓力反而越來越小。
中國共產黨的發展歷程中,彭真同志在經濟建設領域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
可就算是他,也非常的認可和佩服楊立三的本領。
新中國成立的這一年楊立三45歲,身兼數職的他又扛起了中央人民政府食品工業部部長和中央財經委員會委員的重擔。
在一眾老同志當中,他的年齡是相對比較小的,所以干起工作來楊立三非常的拼命。
每當有人勸楊立三要保重身體,不能太累的時候,他總會笑呵呵拍著胸膛說“我這身體好得很,不多干點都對不起這副好身板?!?/p>
擔任食品工業部部長期間,楊立三主持開發出了“八一面粉”,大大增加了小麥的的出粉率。
1952年,頭上已經出現了白發的楊立三被中央軍委任命為人民解放軍總后勤部副部長。
雖說楊立三一直都是后勤方面的專家,但總管幾百萬軍隊的后勤供應,他還是頭一遭。
為了不辜負中央軍委的信任,楊立三那段時間只睡不到四個小時,其他的時間都撲在工作上。
一年之后,全軍亂如一團麻的后勤供應被楊立三理順,并制定了相對應的規章制度。
這些制度和條令非常有前瞻性,就算到了今天,有不少依舊還在發揮著作用。
能者多勞,第二年他這個公認的軍事財務專家,被黨中央放在了人民解放軍財務部部長的位置上。
當時的徐帥是解放軍總參謀長,從級別上來說,楊立三已經與他平級。
徐帥
總理執紼,元帥引棺
長時間高強度的工作讓楊立三部長的身體越來越差,出現了持續性的頭疼和眩暈癥狀。
一開始他沒有把身上的不良癥狀當回事,覺得這可能是因為休息不夠導致的。
可隨著時間的推移,楊立三部長的身體越來越糟糕,甚至出現了噴射式嘔吐和以及休克的情況。
得知此事的周總理非常生氣,下命令讓身邊人把楊立三帶到醫院做全身的檢查。
檢查的結果非常不好,楊立三部長患上了嚴重的腦癌,并且已經發展到了中期。
知道我們國家的醫療水平暫時治不了這種惡性疾病,周總理當即就聯系了蘇聯方面,準備把楊立三送到蘇聯去進行更好救治。
臨行之前,周總理特意把楊立三部長的秘書喊了過去,叮囑對方到了蘇聯一定要看好楊立三,絕對不能讓他接觸工作。
目送著楊立三等人乘坐的火車離開,周總理在原地矗立了許久,最后才情緒低落的離開了。
到了蘇聯以后,楊立三部長被安排住進了克里姆林宮醫院,由當時最好的腦科醫生負責給他治療。
在醫生的精心治療下,他的身體情況有了一些好轉,可以慢慢的從床上坐起來。
感覺到身體好一些后,楊立三部長喊來了自己的秘書,讓他把之前沒有做完的文件拿過來。
“部長,你就安心養病吧,臨來的時候總理專門交代過我,一定不能讓你接觸工作?!?/p>
秘書的話讓楊立三愣了一下,有些感慨的說道:
“總理每天那么忙,還要擔心我的身體,你說我要是不把手頭的工作干完,怎么對得起他。”
見秘書不為所動,楊立三又開始小聲的討價還價:“就一個小時,只看一份文件,實在不行半個小時也可以的。”
實在拗不過自己的部長,無奈秘書只好把一份之前沒有寫完的文件遞到了他的面前。
拖著病體工作讓楊立三部長本就危如累卵的病情一下子失去了控制。
1954年11月28日,楊立三部長陷入病危,經醫生搶救無效后在蘇聯逝世,年僅54歲。
5天之后,他的骨灰抵達北京。
在彭老總的帶領下,大批軍政兩界的要員齊到機場,迎接老戰友魂歸故土。
12月7日上午,中共中央為楊立三同志在八寶山舉辦了追悼會。
周恩來總理擔任主祭人,發表了感人至深的講話,一度淚灑當場。
追悼會結束后,周恩來總理、彭真、陳叔通、吳玉章、徐特立、彭老總、賀帥、葉帥、陳帥、聶帥等同志分列兩旁,親自為楊立三部長執紼引棺送靈。
他們胸口佩戴著白花,眼含熱淚,神情悲痛,雙手緊緊握著引棺白布,腳步沉重的朝著八寶山公墓走去。
當楊立三同志的骨灰被放進去以后,這些功勛卓著的百戰老兵都被淚水模糊了雙眼。
楊立三同志的逝去是我黨我軍巨大的人才損失。
如果他活著的話,以他的資歷和功勛,1955年不說被授予元帥軍銜,開國大將的序列中一定也會有他的名字。
只可惜天不假年,這位杰出的軍事財務專家在54歲的年紀就遺憾離世,徒留下后來人為他惋惜和感慨。
參考文獻:
人民解放軍第一任總后勤部部長楊立三去世,周恩來為什么要給他抬棺執紼?——文匯網
一個“饻”字,給同學們上了一堂精彩黨史課——長沙晚報
楊立三—— 延安革命紀念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