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論形態研究
黃志立 著
2025年1月出版/98.00元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978-7-5228-4393-3
賦論是中國古代文學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 是探索古代文學理論的發生與發展過程中不容忽視的因素。本書以賦論中的賦序、賦注、賦評、賦格、賦話五種較為重要的批評形態為研究對象, 以文史互證、微觀宏觀相結合、現象分析與理論概括相參照等方法, 對賦論的淵源流變、 批評形態、文獻材料、理論范疇、功能價值等進行深入挖掘, 以期能準確地評述賦論在中國賦學理論史、文學批評史上的地位與貢獻。
賦論的價值與影響
本書以賦序作為開端,進而詳細地闡釋其類別與特征、興盛與衰落等諸多內容,于是就有了文體研究篇。接著以賦論形態出現的先后次序為準則,對受漢代注經體例影響較深的賦注進行探索,以賦注中的他注、自注、匯注為考察對象,結合實例逐一探析,考量賦注如何從注釋走向批評,于是就有了變革繼承篇。唐宋以降,科舉遂興,試賦成為入仕的一個重要門徑,時人一方面開始模賦范文,另一方面嘗試撰寫服務于試賦的理論之作——賦格,本書以現存賦格中唐抄本《賦譜》為中心,窺探其作為指導律賦創作的“指南”之著的風貌,于是就有了個案研究篇。評點之學,肇端于宋,賦體借助圈點與評論,在明清之際大放異彩,賦體評點是賦注拓展與深化的表現,重點是對賦體評點的文獻、形態、特色、價值等內容的考察,于是就有了深化拓展篇。別立新宗的賦話,以漫談隨筆的形式將話與論結合起來,或探討賦的淵源流變,或注重考核辨析,或搜羅掌故史料,于是就有了綜合研究篇。
上述布局既構成了本書的研究框架,又使賦論在中國古代文論研究中相對薄弱的現狀有所改觀,進而豐富了中國古代文論的多元性。此為本書研究的現實意義。賦論在發展過程中與詩論、文論等聯系密切,曾出現“以詩論賦”“以文論賦”的現象。賦論雖與詩論、文論相互融合、彼此影響,其研究深度與廣度卻比不上詩論、文論,相對薄弱。薄弱不代表其無特色、無價值,綜合而言,賦論仍有其獨特的價值與一定的影響。
其一,賦論主要探索了賦的淵源流變(如《兩都賦序》“賦者,古詩之流也”)、文體特性(如《漢書·藝文志·詩賦略》“不歌而誦謂之賦”)、創作法則(如《文心雕龍》“賦者,鋪也,鋪采摛文,體物寫志也”)、功能價值(如《兩都賦序》“或以抒下情而通諷諭,或以宣上德而盡忠孝”)、體制類別(《古賦辨體》分“古賦”“俳賦”“律賦”)、藝術風格(《文賦》“賦體物而瀏亮”),評論了名篇名句、賦家風格,論述了賦文學發展與演變的歷史等。通過這些評論不僅可以全面地考量賦體文學的發展流變,歸納賦體文學的創作法則,又可衡量賦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與影響,這正是賦論的價值所在。
其二,賦論是圍繞賦體而產生的,歷代賦體不斷演進,賦論也呈現出不同的內涵與特征。漢至六朝,賦成為文學的主流,賦學理論則以“大賦”“小賦”為中心,所論及內容主要以“賦源”“賦史”“賦用”等為中心進行展開。“大賦”階段以“賦用”論為核心,此時以司馬遷、班固、揚雄、張衡等為代表,彰顯賦的諷諫與雅正思想,賦論文獻多源自史傳、雜論。“小賦”階段以“辨體”理論為中心,以曹丕、陸機、劉勰、蕭統等為代表,賦學批評文獻以“文集”和“專論”為中心,如《典論·論文》《文賦》《文心雕龍》《文選》等是其主要來源。此時出現如“征實”“體物”“瀏亮”等賦學理論,這些皆是在兩漢的“賦用”“賦藝”等理論的基礎上延伸而來的。唐至清代,賦學理論以“古賦”與“律賦”為中心展開。唐宋以試賦取士,賦學理論主要以“賦格”為中心,曾出現如唐張仲素《賦樞》、唐范傳正《賦訣》、宋吳處厚《賦評》等賦學理論著作。辭賦理論到元、明、清三代,又有新的變化,如在形式上表現駁雜,內容上呈現富贍的特性,元明時期,受辨體文學思潮的影響,辭賦理論僅僅圍繞“祖騷宗漢”的焦點而展開。有清一代,賦話興盛,評點及相關文獻集成大量出現,賦學理論則以“賦集”與“賦話”為中心,向系統化、專題化的方向發展,這些表明賦論的影響不斷擴展,越來越受到時人的關注。
其三,賦論既豐富了中國古代文學批評理論,又對其他批評文體的發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如《西京雜記》輯錄司馬相如的“賦跡”與“賦心”二說,“賦跡”指賦的形式,是對賦的文體特征的認識,司馬相如認為作賦須辭藻華麗,音律和諧;“賦心”指作賦的方法論,強調賦家創作時要對外界事物作藝術總結與提煉。這種賦學批評理論,對后世影響較大。如揚雄以“麗”為特征,將賦分為“詩人之賦”與“辭人之賦”,這種分類就是從賦的語言、辭藻等“麗”的范疇而來,是受司馬相如“賦跡”說的影響而致。尤其“麗”的準則,不僅對后世賦篇的創作產生了深遠影響,而且還延伸到其他批評文體的創作當中。如宋周密在其著作卷下引:“靡麗不失為《國風》之正,閑雅不失為《騷》《雅》之賦。”另外,晚清譚獻在《復堂詞話》中說:“昔人之論賦曰:‘懲一而勸百。’又曰:‘曲終而奏雅。’麗淫麗則,辨于用心;無小非大,皆曰立言:惟詞亦有然矣!”從詞論者將賦論概念引入詞論之中的做法,足見賦論對后世的深遠影響。
簡言之,賦論由最初的隨感漫議、考析評點到后來的直觀具體、專輯論著的學術探討,是在交融、碰撞、整合的大背景下與賦學創作實踐相結合的產物,也是在不斷繼承與揚棄、接受與取舍中,構建起的中國賦學批評的理論體系。
摘選自本書第六章 《賦論形態的輻射與賡續》
目錄
緒論
第一章 賦序:辨體形制與文體批評
第一節 賦序的類別與特征
第二節 賦序的結構與形態
第三節 賦序的功能與價值
第四節 賦序的興盛與衰落
第二章 賦注:批評傳統與諸注舉隅
第一節 由“古賦不注”到“注”
第二節 續雅殷勤的李善注:以“凡例”為中心
第三節 互通有無的五臣注:以“題解”為要旨
第四節 取便參證的六臣注:以“校勘”為對象
第三章 賦評:論評系統與形態特征
第一節 評點符號與批評旨趣
第二節 賦作的評點文獻
第三節 賦作的評點形態
第四節 賦作的評點功能
第五節 賦評的價值及其演進
第四章 賦格:讀解維度與試賦津梁
第一節 《賦譜》撰年及相關問題考論
第二節 《賦譜》成書與價值
第三節 《賦譜》承傳與影響
第四節 賦句:綴合織成,不可偏舍
第五節 賦段:賦體分段,各有所歸
第六節 賦題:量其體勢,乃裁制之
第七節 “解鐙”起源:從生活現象到軍事術語
第八節 “解鐙”遷轉:從詩格理論到賦學批評
第九節 “解鐙”實踐:試賦限韻的突圍與優化
第十節 “解鐙”理論:律賦形態與功能的多樣化追求
第五章 賦話:別立一宗與尚律批評
第一節 賦話批評文獻
第二節 破題與詮題
第三節 用韻與限韻
第四節 用筆與用事
第五節 對偶與辭格
第六節 煉字與琢句
第七節 制局與煉局
第八節 試賦沾溉下的賦話批評
第六章 賦論形態的輻射與賡續
第一節 賦論批評形態的拓展
第二節 賦論的價值與影響
主要參考文獻
作者簡介
黃志立,中山大學文學博士,華南師范大學博士后,現為華南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文學、中國古典文獻學的教學與研究工作。主持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項目等7項,參與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1項、國家民委項目1項。出版《賦學:批評與體性》《嶺南賦話輯校》等專著多部。在CSSCI來源期刊等發表學術論文40余篇,其中多篇被《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人大復印報刊資料轉載。
編輯:佟 譞
審校:杜文婕
轉載自:人文萬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