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器,這是一個文明的時代。
早在距今4000多年前我國的青銅器鑄造技術就已經出現,到了商周以及春秋戰國時期發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可以說,青銅器在古代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是青銅器本不叫青銅器也不是綠色,而是土黃色;是因為埋在土里生銹才一點一點變成綠色的。
對于廣大人民來說,熟知的青銅器有很多。其中最為著名的一種類別就是“鼎”,鼎分為四足方形以及三足圓形。無論是方還是圓鼎,都是中華文明的見證,也是文化的載體。
鑄客大鼎體量巨大,造型設計上追求力量與氣勢的完美結合,具有極高的歷史、藝術與科學價值。而它在抗戰時期的經歷,是中國人民經過艱苦卓絕的斗爭取得抗日戰爭勝利的見證。
如今,鑄客大鼎靜靜地陳列在展廳中,向世人展示中華文化的傳承賡續和百折不撓的民族精神。
在古代鼎的作用有很多,其中主要是烹飪之器,相當于現在的鍋,用以燉煮和盛放魚肉;其次還是祭祀之物;更重要的是鼎還是一個國家的代表,九鼎就代表這九州,也代表著中國。
目前出土最大的青銅鼎也是最珍貴的青銅鼎“后母戊鼎”重達1600多斤。1993年在壽縣楚王墓,一件重達800多斤,距今2400多年的春秋戰國時期最大的鼎被盜出土。
如今,楚大鼎雖已失去其原有食器禮制功能,但其文化元素仍在當代傳承。楚大鼎出土后顛沛流離的經歷,見證了那段國家生死存亡的歷史。
這個青銅鼎被考古家命名為楚大鼎或者鑄客大銅鼎。鑄客大鼎,又稱“楚大鼎”,是安徽博物院的鎮館之寶。1933年出土于安徽省壽縣朱家集李三孤堆楚王墓。
鼎是青銅器中最重要的禮器之一,主要用于祭祀宴饗,流行于整個青銅時代。楚大鼎不僅工藝高超,且腹部和足部都刻有“安邦”二字,堪稱典型的“國之重器”。
該鼎出土時內有牛骨殘存,證明當時是用來煮牛的。這么大的鼎,古人是怎么造出來的呢?從局部痕跡推測,這件鼎的蹄足是與鼎身是分別鑄造之后,然后再鑄接或焊接在一起的。
這件楚大鼎目前藏于安徽省博物館,是該館的鎮館之寶,同時是國家文物局2002年規定首批64件禁止出境展覽的文物之一。換句話說,這件文物是中國目前最為珍貴的64件文物之一,老外要是想參觀這件文物還得來中國并交門票費。
鑄客大鼎高113厘米,口徑87厘米,腹圍290厘米,重達400公斤,鼎圓口,方唇,鼓腹,圜底,附耳,耳上部外侈,三蹄足。是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
1933年,李三孤堆楚王墓被盜掘,出土了包括鑄客大鼎在內的一批文物,后被收繳運送到當時的安徽省會安慶,保存在安徽省立圖書館。
1937年中國抗日戰爭全面爆發,鑄客大鼎等楚器與故宮博物院文物一起遷徙至重慶、宜賓,最終安置四川樂山。
1945年抗戰勝利后隨故宮文物返回南京。
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夕,為避免國寶再次流失,鑄客大鼎從南京被運回安徽蕪湖,1952年在合肥安家。在那段“流亡”經歷中,鑄客大鼎嚴重損毀,直到被博物館收藏后才修復。
1954年至1955年,安徽邀請蘇派青銅修復師金氏兄弟,對破損的鑄客大鼎完成了修復工作。
1958年,毛主席視察安徽省博物館時看到這個大鼎,贊嘆不已,說:“好大一個鼎,可煮一頭牛哇!”這是毛主席一生唯一贊嘆過的文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