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
詐騙手段層出不窮
真是讓人防不勝防
其中老年人更是高危人群
為何騙子總是能屢屢得手?
他們偽裝成“販賣健康”的角色
把養老金通通騙走!
接下來,跟著小編來看看此類詐騙的典型案例及詐騙手法吧。
典型案例及詐騙手法
案例一
冒充專家與虛假講座詐騙
案例:趙某等三人通過電話邀約老年人參加“健康講座”,安排冒充醫生的講師虛構產品療效,推銷“華佗龜靈丹”等食品冒充藥品,騙取26萬余元。
手法:利用老年人對權威的信任,通過偽造專家身份、虛構病例、夸大產品功效(如宣稱“包治百病”)誘導購買。
案例二
低價游與親情誘導
案例:某詐騙團伙以低價旅游吸引老年人,途中強制推銷高價保健品,部分老人被迫購買無效產品。
手法:通過情感關懷(如假扮親屬)、贈送小禮品或提供“免費服務”建立信任,逐步誘導消費。
案例三
網絡與電話詐騙
案例:申某某團伙通過電話和網絡廣告包裝降糖產品為“糖尿病特效藥”,虛構專家直播解答,騙取10萬余名老人2億元。
手法:利用網絡平臺發布虛假廣告,通過制造病情恐慌(如夸大疾病風險)促使老年人高價購買。
詐騙行為特征
1. 目標人群精準
主要針對65歲以上、健康焦慮明顯、信息獲取能力較弱的老年人,尤其是獨居或缺乏家庭關愛的群體。
2. 宣傳手段多樣化
虛假權威背書:偽造專家身份、醫學報告或藍帽子標識(實際未通過國家審批)。
情感操控:通過長期陪伴、噓寒問暖建立“偽親情”,降低老年人警惕性。
3. 產品包裝欺詐性
將普通食品或低價保健品包裝為“神藥”,成本不足售價的10%,售價卻高達數千元。
危害分析
1.經濟損失
老年人往往動用養老金或積蓄購買高價產品,部分案件涉案金額超億元(如申某某案)。
2. 健康風險
無效保健品可能導致延誤正規治療,甚至因成分不明引發不良反應(如案例中李奶奶服用后出現不適)。
3. 心理創傷
被騙后易產生自責、焦慮情緒,對家庭關系和社會信任造成長期負面影響。
防范與應對措施
1.個人與家庭層面
提高辨識能力:查看產品“藍帽子”標識及注冊號,通過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官網驗證真偽。
加強家庭溝通:子女應主動關注老年人消費動態,及時揭穿虛假宣傳。
2. 社會與政府層面
強化監管:加大對保健品廣告的審查力度,嚴懲虛假宣傳和非法營銷。
普法宣傳:通過社區講座、媒體曝光典型案例,普及《廣告法》和《食品安全法》相關知識
3. 法律救濟途徑
受害者可保留購買憑證、宣傳材料等證據,向公安機關報案或通過消費者協會維權。
保健品詐騙本質是利用老年人對健康的迫切需求與信息不對稱實施的心理操控。其危害不僅限于財產損失,更涉及社會信任體系的破壞。需通過多方協作形成“家庭—社會—法律”聯動的防護網,切實保障老年人權益。
供稿:平安建設和應急管理辦公室
編輯:黨建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