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要探討,什么是公園湖居?
有人說有公園、有湖便是湖居;又有人說推窗見湖景,那可不就是公園湖居生活嘛!
傳統湖居的困局,恰似一首未完成的詩:當開發商用高密樓宇將湖景切割成碎片,當配套缺失讓湖畔生活淪為概念,那些承諾的湖居理想,最終只剩下樓縫中驚鴻一瞥的水光。
人們逐漸發現,臨湖真的等于親湖嘛?觀景就等同于公園生活?
其實不然,在華僑城看來,真正的公園湖居是從“看景”到“浸景”的過程,不僅僅是把房子建在湖邊,湖不是風景的句點,而是生活的起筆。
在華僑城的語法里,三代人的晨昏,正被翻譯成水岸的韻腳。用魚群穿過橋洞的次數丈量周末,以蘆葦抽穗的速度計算童年初潮,讓祖孫三代并排的腳印,在水岸邊上構成生物演替的等高線。當晚餐桌順著露臺延伸到湖面,清蒸鱖魚的鮮氣驚起夜鷺。
所謂湖居,不過是允許人類的巢穴,與蒼鷺的巢共享同一段湖岸線,讓家族記憶的年輪,和沉水植物的年輪,在淤泥深處秘密聯姻。
二十余年湖居進化史,終在白鷺湖完成生態閉環:1.0臨水時代,容積率4.5+的塔樓群如同生態鍘刀;2.0觀湖時代,所謂"觀湖、親水"不過是建筑后退15米;3.0融湖時代——華僑城用7年破解的生態方程:以容積率為生態留白,讓每戶擁有3.6倍于常規的氧氣通道,讓水岸線在居所中自由生長。
◎純水岸效果示意圖
在純水岸這方生態畫卷上,建筑不再是分隔水陸的界限,而是自然向生活延伸的觸角,是三代人共享時光的容器,更是城市與生態共生的實驗場。
◎群島式規劃;以水域為中心,將社區劃分為多個“島嶼”,通過橋梁、漫步道等多樣化交通連接,營造獨特的親水生活方式。
這不是簡單的生態、公園、湖居三者的堆砌,而是一場關于公園湖居進化論的實踐:通過原生水生態體系重建、群島式規劃、珊瑚狀水系+漫行系統、垂直綠化與建筑共生、海綿城市技術、僑米社群生態構建等創新,讓白鷺湖的波光真正流淌進每個晨昏。
正如項目設計師所言:我們要建造的不是觀景臺,而是生長在湖岸的生命體。
01.
純水岸公園城市新品
在生長的公園續寫水岸詩行
真正的生態不僅僅在于植被覆蓋率,而是土地能否成為記憶的載體。
在樓市競相追逐容積率的當下,純水岸|璞灣以2.5超低容積率完成對城市天際線的溫柔切割。建筑群落如白鷺舒展的羽翼,將超10萬方生態公園擁入懷中。
◎純水岸效果圖
區別于傳統湖居的向湖借景,璞灣則用公園湖景完成對生態的再造。
超10萬方白鷺湖生態公園如同自然導師,白鷺樹陣廣場、白鷺浮嶼、奇趣谷、鷺棲康養區、鷺語研學區、鷺羽運動區六大主題區暗合二十四節氣:春分日在鷺棲康養區的櫻花林間練習太極,秋分時帶孩子到鷺語研學區觀測候鳥遷徙軌跡。
◎白鷺湖趣野生態公園功能分區示意圖
設計團隊的生態執念以毫米級精度融入場地基因:生態島嶼運用微氣候模擬避開原生植被根系競爭,為新生海棠構建黃金采光夾角;景觀橋的每道木質縫隙經生物力學測算,1.18-1.22厘米的精密公差,既保留落葉自然沉降通道,更為本土地生動物定制出無障礙生物走廊;兒童活動區的朝陽偏角,源自全年太陽軌跡大數據建模,確保沙坑區每日10:00-16:00享有連續樹冠遮蔭——這些隱形的設計密碼,實則是寫給自然生靈的立體情書。
這些"看不見的設計",在某個秋日午后顯出端倪,當遷徙的白鷺群突然降落在公園中,業主們發現每棟樓的無視野遮擋恰好構成觀鳥安全距離。
◎示意圖,圖源網絡
"我們不是在建造公園,而是在修復土地的記憶。"景觀設計師在手札中寫道。那些被保留的野首蓿叢,是二十年前放牛娃的牧草:特意引入的桂花,重現了老襄陽人"花飄起"的初夏記憶。
水岸于此也終于完成了從地理坐標到精神原鄉的蛻變,這也許就是逐水而居生活的真諦。
02.
比配套更珍貴的
是與自然共生的底氣
在璞灣的價值觀里,配套同樣不是資源堆砌的軍備競賽,而是融入公園當中可觸可感的理想生活。
清晨六點,白鷺湖的霧氣還未徹底散去,公園環湖跑道已迎來第一縷晨光。純水岸小學的晨讀聲需通過白鷺湖面的反射傳入社區,分貝計嚴格控制不超過鳥鳴;奇幻谷的星際煙花秀永遠避開候鳥繁殖季,轉而舉辦星空觀測課堂...
◎華僑城大城實景圖
這些"非常規操作"的背后,是七年5000戶業主共同書寫的生態公約。
當某天清晨,業主們發現公園的苔蘚自發組成莫奈《睡蓮》般的圖案,便知真正的奢侈從不在精裝清單里,而在萬物共生的默契中。
得益于在最珍貴的中心土地布局配套,璞灣的業主在生態、教育、商業間實現無縫切換——生態與繁華的邊界,在此消弭于無形。
03.
在純水岸
公園湖居的終極答案叫生長
當夕陽將白鷺湖染成琥珀色,璞灣的生活才顯露出真正的底色:老人結伴在湖邊跳起健身操,孩子在早櫻林間寫生,歸家的業主趁著天色未黑甩上兩桿...
這些場景印證著華僑城堅持七年的造城哲學——真正的奢侈,是讓三代人共享同片土地的不同時態。
◎華僑城公園實景圖
7年時光釀造的不僅是建筑,更是獨屬于華僑城的公園湖居生活。
◎純水岸效果示意圖
當清晨跑步的僑米與捕蜻蜓的孩童在棧橋相視而笑,我們忽然明了:所謂歸心,不過是承認自己也是生態鏈的一環。
純水岸丨璞灣Ⅱ期98-168㎡公園新品,不是對湖岸資源的再次分割,而是一場持續7年的生長儀式邀約。
在這里,選擇一個家,便是認領一段仍在書寫的生態篇章,當白鷺掠過璞灣玻璃幕墻上的藤蔓投影,我們知道——真正的湖居理想,永遠活在動詞的時態里。
純水岸|璞灣Ⅱ期
98/125㎡水岸·新品·優教圈
載譽加推
來源:襄陽華僑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