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基于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運行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郭守敬望遠鏡(LAMOST)所獲取的多類型恒星的精確參數,和Gaia衛星數據,科學家構建了世界上首個億顆恒星級消光數據庫,發布了首幅覆蓋全天的銀河系三維塵埃消光規律圖,首次實現銀河系三維塵埃分布與消光曲線的同步測繪,為天文觀測提供了重要基礎。
▲3月14日《科學》雜志封面
01
開放共享見成效
在這項成果中,LAMOST發揮了大規模光譜巡天的優勢。
LAMOST是我國自主研制的首個天文類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已構建了目前國際上天區覆蓋最完備、巡天體積和采樣密度最大、統計一致性最好、樣本數量最多的天文數據集。多達兩千萬的光譜數據已向國際開放共享,發布光譜數據量連續十余年居世界第一。
LAMOST光譜數據庫已逐步完成了與國際天文界主要數據庫的互聯互通,實現了國際化的開放共享,不僅拓寬了LAMOST數據的使用范圍,且更大程度發揮了LAMOST大樣本優勢。
目前,LAMOST已助力天文學家,在研究銀河系結構和演化、恒星物理、特殊天體搜尋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刷新紀錄、提高量級的突破:包括揭示銀河系早期形成和演化歷史;發現超大質量黑洞和處于質量間隙的小黑洞;揭示中等質量黑洞存在的證據;發現第一代恒星的化學遺跡;揭示恒星初始質量函數變化規律等,推動諸多前沿領域的研究取得國際領先優勢。
02
拓展銀河塵埃圖
廣度和深度
在此次研究中,LAMOST幫助科研人員突破了星際塵埃消光改正的困境。
星際塵埃是銀河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對星光的吸收和散射,會改變觀測天體的光度和顏色,這種現象被稱為消光效應。不同波長的光,消光效應不同。消光隨光的波長變化特征就是消光曲線。
進行消光改正,是開展各項研究的關鍵。依托傳統觀測手段,天文學家只能使用局部或二維的塵埃消光分布規律,或者假設消光曲線相同。這就給宇宙學、系外行星等研究埋下了系統性誤差的隱患。
▲星際塵埃示意圖。OPENVERSE繪制,國家天文臺提供
LAMOST大視場多目標光譜獲取能力,使科研人員獲得了大量銀盤內處于中、高消光區恒星的準確參數。
LAMOST觀測數據廣泛覆蓋多種恒星類型,使得依托LAMOST數據訓練的模型,可被應用于超過1億顆擁有低分辨率光譜的恒星,極大地拓展了塵埃圖的廣度和深度。
科研人員將LAMOST測定的精確恒星參數,與Gaia衛星低分辨率光譜數據結合,最終實現了對1.3億顆恒星消光曲線和恒星參數的同時反推。構建出了首幅覆蓋全天、深度可達16308光年的銀河系三維塵埃消光規律分布圖。將迄今已測量的銀河系恒星視線數提高了兩個數量級,建成了首個億顆恒星級的消光數據庫。
03
挑戰塵埃演化
傳統認識
新繪制的首幅銀河系三維塵埃消光規律圖,實現了銀河系三維塵埃分布與消光曲線的同步測繪。銀河系不同區域塵埃的消光曲線在這張圖上一查便知,這將為諸多天文觀測項目提供重要參考。
▲銀河系三維塵埃分布規律圖的俯視圖
傳統理論認為,越靠近塵埃云中心的區域,塵埃密度越高。塵埃顆粒會通過吸積和聚合等機制“長大”,導致塵埃的消光效應逐漸與波長無關,消光曲線也會越來越“平坦”。
新觀測結果卻揭示了與傳統理論截然相反的現象:在不少塵埃云附近,消光曲線反而更“陡峭”了。這可能與一種星際有機物(稠環芳香烴,PAH)的演化機制有關。這一新的消光分布特征,挑戰了傳統的塵埃演化理論。
相關論文信息: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o9787
來源: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
責任編輯:王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