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記者從寶雞下站遺址聯合考古隊獲悉:下站遺址新發現春秋中晚期祭祀坑。這表明在春秋時期,秦國已經形成了車馬祭祀的傳統。
寶雞下站遺址出土的寬體玉環和玉箭鏃(資料照片)
下站遺址位于寶雞市陳倉區磻溪鎮下站村秦嶺北麓渭河南岸的臺塬之上。2020年,中國國家博物館、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寶雞市考古研究所、陳倉區博物館組成聯合考古隊,對遺址進行了第一次考古發掘,確認下站遺址為文獻中所記雍五畤之一的“密畤”。2022年,聯合考古隊對下站遺址進行第二次考古發掘,清理各類祭祀坑22座,分為長條形坑和長方形坑兩類。其中,長方形坑中的車馬坑,年代早至春秋中晚期,是繼長條形動物祭祀坑之后,新發現的春秋時期祭祀遺存類型。
考古人員目前發現的長方形車馬坑形制、規模相近,南北排列整齊有規律,年代相近,出土有玉器、金器、銅器等。車馬坑中發現的金器及方形玉飾、繩卡、玉魚等車馬飾件,與寶雞鳳翔秦公一號大墓二號坑出土器物相似,側面印證了畤祭應為當時秦國最高等級的祭祀。
寶雞下站遺址出土的金龍(資料照片)
值得注意的是,下站遺址發現的車馬祭祀坑,車馬一乘放置在大型木箱中,與同時期墓葬隨葬車馬坑不同。這樣將車馬一乘放置在大型木箱中的現象,在血池遺址、吳山遺址中仍然存在。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自春秋時期至西漢,畤祭中以車馬祭祀這一傳統的延續性。祭祀坑的規模大小和車馬裝飾風格與血池遺址、吳山遺址發現的車馬坑皆不同,未發現玉人、玉琮、玉璜等祭祀玉器組合。這反映出春秋中晚期至西漢時期,畤祭中以車馬祭祀的傳統在不斷發生變化。
據悉,畤祭是秦的祭祀傳統。秦、漢兩代在古雍地(今寶雞地區)曾先后設置鄜畤、密畤、吳陽上畤、下畤、北畤,史稱“雍五畤”。
下站遺址考古項目負責人、中國國家博物館考古院副院長游富祥表示,下站遺址的發掘,為研究先秦至西漢時期祭天禮制及其演變提供了實物材料。以下站遺址為基礎,不同時代的各類祭祀遺存將為考古人員建立秦漢國家祭祀遺存的分期年代標尺提供重要材料。(陜西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