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學期,北京市發布 “體育八條”,提出打造“能出汗的體育課”、大力開展學生“班級賽”、科學精準提升學生體質等八條舉措。
新政落地一個月了,每天一節體育課上得怎么樣?運動負荷達標了嗎?如何讓痛快流汗成為體育課常態?學校怎樣科學設計全員參與的“班級賽”?
今天,現代教育報社記者兵分四路,分別探訪了4所學校,帶你一起直擊校園里的體育課,了解一節“能出汗的體育課”到底多有趣——
探訪學校:北京市陳經綸中學保利小學
出鏡記者:張秋穎
體育走班、錯峰鍛煉
實現每天校內運動兩小時
“加油!加油!四班四班,非同一般!”北京市陳經綸中學保利小學的操場上,加油聲此起彼伏,在下午的錯峰體育運動時間里,學校組織各班進行班級聯賽。“新學期,我們重新規劃調整了我們的班級賽。低年級以趣味游戲活動為主,高年級是以競技類別比賽為主,每個月制定了不同內容,確保孩子們能夠有不同的體驗。”學校體育教研組長宋田表示,學校還構建了“學練賽”一體化的五級競賽體系,包括每日個人吉尼斯挑戰、每周團隊對抗賽、每月班級積分賽、每學期校級趣味運動會以及學年市區聯賽,全面提升學生運動能力。
“我最喜歡‘搶救傷員’這個游戲,我覺得自己就像個醫生!”二年級學生秦藝桐告訴記者,這個游戲是模擬了紅軍長征的景象,考驗同學間的協調配合能力,這是她第一次參加班級賽,感覺很有意思,她還特地為班級繪制了加油助威的牌子。
據宋田介紹,學校還對班主任及其他課任老師進行體育技能的培訓指導,讓他們以助教、陪教的形式,輔助體育老師開展大課間體育活動的教學。同時,為了確保學生課程的豐富性,學校還采取了體育教師走班的方式,讓學生在不同的階段掌握不同的本領和技能,包括足球、籃球、排球、手球、棒球、擊劍等等。
課間15分鐘,記者跟隨師生來到了學校的天臺“運動場”,據了解,為保證安全,班級可以根據需求申領天臺的門鑰匙。進到這片區域后,師生共同領用放置的游戲道具。“在這個天臺我最喜歡玩的是套圈,還有的同學喜歡轉呼啦圈、玩桌游。”四年級(3)班的楊紫歆說,她還表示,新學期學校增添了很多體育游戲設施,比如跳馬,男孩子們則喜歡玩飛盤,打籃球,大家總能找到自己喜歡玩的活動。
“面對校園空間有限的挑戰,我們創新利用操場、走廊、天臺等區域,打造‘一地多用、一區多能’的運動樂園,并通過分年齡段錯峰活動化解空間難題,實現了學生在校每天2小時的戶外活動時間,讓學生活動在陽光下,鍛煉在快樂中。”校長景朝霞說。
探訪學校:北京市第十一中學附屬精忠街小學
出鏡記者:蘇珊
設計情境教學
學生體育課變身“特種兵”
“我太喜歡上體育課了,體育課就像做游戲一樣!每一節課都會有不同的驚喜小游戲等著我,讓我不斷解鎖新技能!”在北京市第十一中學附屬精忠街小學操場上,剛剛在體育課上參加完“掃雷任務”的學生戴依辰氣喘吁吁地向記者介紹。
記者看到,在這節以“軍隊實戰演練”為主題的體育課上,教師羅希通過巧妙設計情境教學,讓學生們變身“小小特種兵”,完成實心球“投彈”、跳繩“穿越封鎖線”、往返跑“掃雷”等任務,讓學生不僅在趣味活動中了解軍事知識,更提升運動效率。
而在操場另一邊,語文教師兼班主任馬顏欣正在帶著學生們利用繩梯進行往返跳躍:“以前只是喜歡參加體育活動,沒想到有一天能‘跨界’體驗體育老師的工作。”學校常務副校長武玉坤介紹,這是學校為了推進落實北京市“體育八條”所進行的創新。“為了解決在落實‘體育八條’過程中出現的課時增加、體育教師人員不足的問題,學校通過在一、二年級學生中開展每周一節特色體育課的創新舉措,鼓勵班主任和學科教師‘跨界’,帶領學生開展特色體育活動,這樣不僅為體育教師‘減負’,更在全校形成人人愛體育的良好氛圍。”
除了體育課時增加、體育教師人員不足的問題之外,記者還了解到,受周邊環境的限制,校內可利用的活動場地十分有限,學生人均活動面積不足一平方米。如何在有限的場地讓全校師生進行充分的體育活動,也是學校在推進落實“體育八條”過程中的一個極大挑戰。武玉坤介紹,在保障學生安全的前提下,學校利用有限的活動場地進行錯峰體育課及大課間活動。此外,學校還引入更多趣味體育設施,創設趣味體育活動,讓學生能夠隨時隨地開展鍛煉,激發運動興趣。“我們不僅要讓學生愛上體育、積極鍛煉,更希望學生們能夠通過體育運動,促進身心健康發展,為未來的學習成長打下良好的基礎。”武玉坤說。
探訪學校:北京市第四中學
出鏡記者:李繼君
學生化身“體育老師”
自主設計體育課
在北京市第四中學的操場上,學生們兩人一組正在進行“小推車”體能訓練。而一旁,一個學生模樣的“老師”,手里拿著秒表,嘴里含著口哨,認真盯著每一組學生的訓練。原來,這是一堂由學生擔任教師的自主體育課。“我們讓學生擔任‘小老師’,自主設計教學內容,而體育教師則退后一步,做他們的指導教師。”學校體育教師洪磊告訴記者,自主體育課不僅要求“小老師”要自主撰寫教案,科學設計體育活動,規劃時長與運動量,還要自己備場,安排好上課需要的器材,分配運動場地,同時‘小老師們’還需要有良好的組織能力與臨場反應能力。
“雖然是第一次上課,但是課程進行得比我想象的順利,同學們都很配合,我覺得達到了預期的效果。”高一年級的“小老師”林壑在上完了自己執教的體育課后表示:“這個課我設計了好幾天,不斷地與老師溝通,打磨教案,老師給了我很多專業建議,比如要考慮每個同學練習的等待時長和整體的強度等等。在其中我也體會到了體育老師們的辛苦。”
“我們希望通過這樣的創新形式,讓孩子們真正地對運動感興趣、動起來,打造‘能出汗’的體育課,從而提升孩子們的體能與體質。”副校長秦福來說。據他介紹,學校還針對體質相對薄弱的孩子,增加體育運動時長,開展了一系列針對性的指導和鍛煉,尤其實現了義務教育階段(道元校區)學生的“一生一案”。“我們利用7:00-7:30的課前時間以及課后服務時間,由體育老師對學生進行分類指導,經過一段時間的探索,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初一年級學生宋承澤就在其中受益匪淺,經過了半年的鍛煉,他感覺自己的體質有了很大的提升。“我之前體質比較差,1000米有時候都跑不下來,引體向上只能掛在上面完全動不了。如今,我長跑能跟下來了,引體向上也能拉上去了,這都與老師們專業而有針對性地指導分不開。”宋承澤說。
此外,這學期北京市第四中學的體育課還不斷在“讓學生喜歡”上下功夫。“我們通過大選修加小選修的方式,豐富體育課的課程供給,例如足球、籃球、排球、田徑、武術、健美操、街舞、游泳、乒乓球、跆拳道等十幾種項目都可以供學生去選擇。同時,我們將大課間的活動內容調整為兔子舞、韻律操等形式新穎豐富的體育活動,讓學生真喜歡,才能真出汗。”秦福來說。
探訪學校:北京匯文中學
出鏡記者:趙翩翩
“迷你馬拉松”火爆開賽
體育課融入“黑科技”
“預備,開跑!”隨著發令槍響,北京匯文中學“校園迷你馬拉松”火爆開賽,作為學校的傳統體育競技賽事,“迷你馬拉松”開展多年以來,一直深受學生歡迎。
“今年,我報名參加了比賽,這對我來說是一個挑戰。”學生曾淳禾表示,“迷你馬拉松”活動不僅讓自己在跑步中能夠盡情放松身心,增強體魄,還在比賽過程中,學會迎難而上、堅持到底、永不放棄。
“活動中,我們倡導師生共跑、全員參與。”學校學生活動中心主任李發介紹,為積極落實北京市“體育八條”中提出的杜絕“說教課”和“不出汗”的體育課,學校對體育課及體育活動進行了科學的設計,也進行了一系列創新探索。除了“校園迷你馬拉松”,學校還組織開展引體向上、仰臥起坐、三大球等各級各類的班級挑戰賽,這種“以賽促練”的體育運動教學模式,不僅讓學生提升了運動參與感,激發了運動的興趣,更實現了讓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的運動目標。
能夠精準記錄運動員跑步軌跡的智能跑道、可移動的計時屏幕……記者注意到,一些人工智能“黑科技”的應用為“校園迷你馬拉松”增添了不少活力。“學校創新嘗試將人工智能技術融入體育教學和活動中。”李發表示,目前,學校已經在體育課堂上引入人臉識別儀器和運動手環,以便能夠實時監測學生的心率以及運動強度,科學精準地指導學生開展體育鍛煉。“學校將利用智能裝備監測師生各類體育活動的數據,以數據分析為依托,為每一名學生提供更加個性化的‘運動處方’,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未來,學校將會統籌各分校區的資源,形成校區體育特色的同時,借助人工智能技術,讓集團體育工作實現整體質量提升。
轉載請注明來源“現代教育報(ID: modedunews)”
如您對本文內容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發郵件至xdjyb18@126.com,我們將第一時間與您溝通。
文字:張秋穎 蘇珊
視頻:楊旭 付磊
編輯:姜思瑤
校對:蘇珊
審核:張秋穎
終審:冉陽 常悅
關注教育的人都在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