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透過窗簾的縫隙,眼睛試著在晨光中調試焦距。摸過手機,熟練地翻開物流信息,看看地圖上的小車到了哪里。取到期盼已久的《圓夢北大》,迫不及待地想從中找到答案。
花有百朵、樹有千枝,但沒有兩個是一模一樣的,孩子也是如此。養育過程中,我們會遇到各種問題,或者是“突發事件”,真的希望有一本“答案之書”給自己指明方向。可惜的是,孩子是獨一無二的,成長中滿是變數與驚喜,而答案往往隱藏在每一次的陪伴與探索中,每一次的溝通與理解中,需要我們用心去發現和領悟。
如何養育孩子是成為父母后的必修課,不奢望孩子出類拔萃,以平常心對待,但求他們健康快樂、己有所長,自己無愧于孩子的成長陪伴。
做好自己的事:為什么總是孩子不急,家長急?
早上催著吃飯——怕孩子吃不飽、吃得太快對胃不好。
飯后催著出門——早點出門,路上不急,擔心路上安全。
放學后催著寫作業——三個字一小時的速度,我都很佩服自己的忍耐力。
晚上催著睡覺——小孩子睡得好、身體才好,白天才有更足的精力學習。
從什么時候開始,孩子的事變成了家長的事?在媽媽一聲聲的催促中,孩子越來越散漫、依賴漸強,失去了自主性,而我也開始焦慮,孩子什么時候變了樣兒?
合上《圓夢北大 家長陪伴手記》,我開始反思:或許是我的行為和主動,“促成”了現在的孩子。用書上的話說,
“因材施教是正途。”
“我們的家庭教育特點,應該是寬松的家庭氛圍和清晰的責任邊界。”
我是越界了啊!
平衡愛與放手,我應退一步,讓孩子學會自主管理。
果然,當我不著急時,“媽媽,你快點,到點出門了,我要遲到了。”
晚上9點,“呀,今天的作業還沒有寫。”然后匆忙攤開書本,奮筆疾書。
當育兒有了邊界,當媽媽有了底線,孩子才開始知道,學習是自己要承擔的責任。
夢想之花未開,請著眼于當下
每個人都要有夢想,它是前行的方向,是前進的動力,是努力的目標。可,孩子一句話,不禁讓我焦慮起來——“沒有夢想,沒有目標,沒有想做的事。”
難道孩子的未來我做主?——不,這是孩子的人生。至于未來如何規劃?怎么澆灌孩子的夢想之花?
“200名開外的成績,怎敢奢望中國的最高學府。”
“對于三年前的我,它是不可能事件,是700公里之外的神圣殿堂;對于今天的我,它是必然事件,是近在咫尺的靈魂歸宿。”
“我們首都再見”
“從初二到高三,我終于知道了自己只是一個普通人;而高三的這八個多月告訴我,普通人也會迎來屬于自己的綻放。”
夢想花未開,學習的路仍然要走。看《圓夢北大 筑夢之旅》中,一位位北大學子述說著自己的中學經歷,學習中的坎坷,以及如何克服困難最后攀登高峰的經過。所謂的學習順遂,都是背后無數次的堅持與努力、困難與挑戰的磨礪,是心靈面對挫折后的頑強和堅韌。
是啊!有夢想當然好,但著眼于當下,腳踏實地才是關鍵。哪怕最后孩子沒有踏入心中理想的院校,但只要努力過、奮斗過,長大后再回首也不會有太大的遺憾吧!美好的結果讓人期待,但努力的過程讓人成長,同樣值得珍惜。
會放手:培養學習力 & 掌握學習秘籍
“學習即生活,生活即學習”,當我看到這個標題時,不禁深受觸動。
很多家長為孩子不愛學習而絞盡腦汁。打過、罵過、推心置腹地聊過、讓孩子體會勞動的艱辛也試過。然而孩子就是不想主動承擔學習的苦,家長真是無可奈何,薅了白發一根又一根。
所以,為什么學習?
其實古人早給了我們答案。
《勸學》中說“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學習就是要融入我們的生活,成為日常的一部分。可是自小到大的教育中,我們把學習當成了任務,而非習慣。
看過圓夢北大《練就超強學習力》和《中學學科進階》后,除了獲得北大學子的高效學習習慣、高階學習思維,以及各科學習方法、備考技巧和提分策略。
我更體會到了,如果一個孩子能將學習內化為生活的一部分,能積極面對學習上的各種挑戰和困難,能主動挖掘自身的學習問題并尋求解決方法,能為了目標不懈努力,那么他的成長之路將更加堅實。
即使沒有進入最高的學府,但他也能將未來的生活過得充實而有意義,創造屬于自己的榮耀。
《圓夢北大》這套書不僅值得中學生閱讀,更值得家長深思;不僅適合夢之燕園的孩子,更適合心懷夢想的每個少年。如果中學是夢的起點,那就準備揚帆起航,奔向夢想的彼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