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政府似乎覺得港航業的形勢還不夠混亂,近日,美國聯邦海事委員會(FMC)宣布對全球海運要道進行非司法性調查,以評估其他國家、船公司或海運運營商是否會對美國航運不利,并稱可能禁止懸掛相關國家船旗的船舶入境。
FMC是美國聯邦政府的獨立機構,負責監管美國國際海事運輸系統,以造福美國進出口商和消費者。近年來,海運供應鏈頻頻中斷,FMC登場機會越來越多,主要擔任船公司和貨主之間糾紛的仲裁人。不過FMC的監管內容中有一條是,當外國政府或商業行為對美國對外航運貿易造成不利時,FMC有權采取行動。FMC很少動用這條權力,此次卻突然展開調查。
此次調查中,FMC列出了七大海運要道,包括英吉利海峽、馬六甲海峽、北海航道、新加坡海峽、巴拿馬運河、直布羅陀海峽以及蘇伊士運河。FMC表示,最近的事件表明,這些要道的通行限制促使FMC進行調查。
如上圖所示,FMC列出了七大海運要道的風險因素,其中巴拿馬運河最詳細,還特別表示,外國政府的做法對美國外貿航運不利時,FMC的補救措施包括禁止在相關國家注冊的船舶進入美國港口。
特朗普上任后宣稱要收回巴拿馬運河,在政治壓力下,巴拿馬政府對和記港口巴拿馬公司進行審計。日前,和記港口向美國基金(黑巖集團)和MSC組成的財團出售了80%的股權,美國政府對此表示支持。不過,美國的訴求可能不止于此,在被利比里亞超越之前,巴拿馬蟬聯全球最大船旗國長達20年,這一點也被美國盯上了。
不只是巴拿馬,其他國家以及船公司也在射程之內。FMC表示,將在未來60天征求意見,包括這些要道的通行限制多大程度上受到了外國政府、懸掛外國船旗的船東或運營商的影響。
前FMC律師Lauren Beagen認為,FMC的采取的補救措施可能包括每次航行100萬美元的費用、限制船公司參與向FMC提交的協議(如航運聯盟)、阻止懸掛外國船旗的船舶進入美國港口等。
港口圈(ID:gangkouquan)認為,這次調查的內容模棱兩可,但導向卻比較清楚,即試圖在海事領域加強美國的地位。
美國近年來提出多項針對港航業的措施,特朗普上臺后更是頻頻拋出令行業巨震的政策,包括征收關稅、對中國海事領域進行301調查等等,目的是為了振興國內產業、恢復海運強國地位以及削弱中國的影響力。這些政策具有鮮明的“美國優先”特點,而且以懲罰性措施為主,短期內確實會有一些正向反饋,如三井、科尼宣布在美國建造港機,達飛在美國港航領域投資200億美元等,但從長期看只會破壞港航生態,也不利于美國航運貿易。
這些政策之間也未必能形成良好聯動,比如打擊中國造船不能提振美國造船業,造船多也不代表會成為船旗大國,比如懸掛韓國船旗的船舶只占全球船舶總噸位的0.9%。
中韓是造船大國,巴拿馬、利比里亞等是船旗大國,這是市場化加上政府激勵的結果。在全球化分工中,有些國家制造業或其他成本更低,再輔以相關激勵政策,對船公司來說更具競爭力,才形成了強勢地位。
船公司更喜歡胡蘿卜而不是大棒,更喜歡激勵而不是懲罰,可能受到懲罰時,船公司會規避或轉嫁風險,比如若對中國造船舶征收港口費,船公司會調整旗下船舶,減少掛靠美國港口或減撤航線,或將相關費用轉嫁給貨主,勢必將打擊美國的進出口貿易。很多美國本土的中小型船公司或干散貨碼頭運營商都表示相關政策可能會導致他們破產,對美國經濟以及全球港航業造成巨大破壞。
事實上,當其他國家想要在海事領域有所建樹時,都以扶持性政策為主。美國卻反其道而行之,想要挑戰乃至改變行業的基本規則,只會帶來更多不確定性。美國可能需要務實的、懂港航業的政策制定者,而不是一個坐在辦公室里拍腦袋的表演型領導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