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国产精品欲av蜜臀,可以直接免费观看的AV网站,gogogo高清免费完整版,啊灬啊灬啊灬免费毛片

網易首頁 > 網易號 > 正文 申請入駐

為什么父母99%的焦慮沒必要?看完周雷與丁延慶的對談你就懂了

0
分享至



來源:新東方首屆在線家庭教育論壇

標題:父母如何破解教育內卷困境,開拓家庭教育新思路?

嘉賓:

丁延慶 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

周 雷 陜西省文科高考狀元,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助理副總裁,新東方家庭教育中心負責人

主持人:

蓓蓓:東方甄選主播

蓓蓓:親愛的朋友們,大家下午好!歡迎來到“愛潤心田,共話成長”新東方首屆在線家庭教育論壇。我是主持人蓓蓓。現在即將開啟首個對話環節。讓我們以熱烈的掌聲歡迎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丁延慶老師和新東方家庭教育研究與推廣中心主任周雷老師。在這個環節,我們將聚焦教育與升學過程中,哪些因素會對孩子產生重要影響。

相信大家對屏幕前的兩位老師并不陌生,他們都是教育領域的知名學者和專家。接下來,我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丁延慶老師出身高知家庭,擁有高學歷,在網絡上是一位頗具幽默感的學者。他曾分享,女兒在學校成績處于班級倒數,不輔導作業時父慈女孝,一輔導作業便雞飛狗跳。丁老師,您現在和女兒的關系如何了?

丁延慶:如今關系挺好的,我徹底放手不管后,相處就和諧多了。

蓓蓓:周雷老師在新東方從事家庭教育工作近二十年,他是省級高考狀元,畢業于北京大學。我們也請周雷老師說說您的孩子。

周雷:我女兒今年高三,自己作為高三學生家長,深感壓力巨大。從小學到初中再到高中,孩子面臨的升學壓力在這一刻達到頂峰。丁老師剛才說,他現在能不管孩子,但我覺得那是因為還沒到高中這個階段。到了高中,家長和孩子的壓力都極大。



家長普遍焦慮根源與有效應對策略

蓓蓓:非常感謝二位老師的分享。我們發現一個普遍現象,初三和高三學生的家長仿佛進入了一個新的學習階段,他們的焦慮程度絲毫不亞于學生。二位老師在學業和事業上都十分出色,且在不同領域為家庭和孩子提供幫助。接下來,請二位老師從專業角度為我們分析一下,家長的焦慮究竟從何而來?我們又該如何助力大家破解這一難題?

丁延慶:接下來,我將簡要闡述個人見解。

我與周雷是同級的北大同學,然而我們的人生進度卻有所不同。我們年齡相仿,他女兒已面臨高考,而我女兒尚在小學五年級。我四十歲才迎來女兒,未曾經歷孩子中考、高考等階段。

但我每日與教育界的學者、家長和孩子交流,多年來,我一直以業余視角觀察社會、人生與教育,這里僅從教育實證研究學者的角度,分享一些看法。正如蓓蓓所言,當下中國家長普遍焦慮,其根源是多方面的。孩子焦慮,家長必然感同身受,這恰似十指連心。就像周雷老師,我們常交流教育問題,他或許并非一般意義上的焦慮,但女兒焦慮時,他也難免憂心,這無疑是焦慮的一大來源。從我的專業視角來看,家長對教育原理、兒童發展規律,如孩子成長、讀書考試選拔等方面缺乏充分認知,也是焦慮的重要成因。缺乏了解便會引發恐慌與焦慮。

過去兩三年,我以自己年幼的孩子為對象,開展了一項“完全放任教育”的實驗。

我之所以有底氣如此嘗試,是基于對本學科領域,尤其是實證研究的長期觀察與深入了解。我深知這種“放任”背后有其合理性,雖不敢說這是多么高明的做法,但至少值得一試,風險相對較小。

每個人都接受過教育,但時代變遷,如今競爭更為激烈,大家難免心中沒底,進而產生焦慮。然而,無論時代如何更迭,教育的規律始終如一。許多家長和朋友缺乏對教育規律的信心,若能深入了解并充分發掘其中奧秘,情況定會有所改善。

就像我女兒就讀于北大附小,與之相關的各圈層人士也多次提及這一點。在教育領域,北大系學校以其獨特的“佛系”風格廣為人知。想必大家對北大附中并不陌生,該校曾長期開展一項頗具開創性的教育實驗。這一實驗深刻踐行了素質教育理念。然而,不少人認為其是以犧牲應試成績為代價來推進素質教育。但實際上,北大附中的情況較為復雜,其成績現狀是否由素質教育所致,尚無定論。

北大系的學校,無論是高中、初中還是附小,整體風格都十分“佛系”。以附小為例,校內學生并非全是北大子弟。經過觀察可以發現,北大的教師在子女教育方面,相較于其他群體更為“佛系”。比如在報班、強迫孩子學習等方面,他們的焦慮程度與其他家長不可同日而語。有人或許會認為,這是因為北大教師的子女沒有升學壓力。但在我看來,關鍵原因在于北大教師自身通常學業優秀,且深諳教育規律,因而不會過度焦慮。

周雷:在此,我想補充一點。前段時間,有兩位北大的學者因家庭教育相關話題而備受關注。其中一位是丁延慶老師的好友兼同事,也是我的好友林小英老師。她參加了一檔節目,在節目中對當下的教育制度提出了諸多批評。她回到湖南的母校,看到師弟師妹們學習如此辛苦,深感痛心。

近日有新聞報道,河南或者是全國的高中生可能要將恢復雙休。此前,高中生想要周末休息兩天幾乎是奢望。我曾了解到一些極端情況,像山東、山西、河南、河北等地的高中生,兩個月才放一天假。如今,國家強力推動學生休息,可見學生的壓力之大。

林小英教授在訪談中提到了一個詞——“脫嵌”,意思是我們不必將某些事情看得過重,要嘗試擺脫與教育體制的過度捆綁。剛剛丁延慶老師說,北大教師在子女教育上相對“佛系”。我認為,這或許是因為北大教師對教育體系有著深入的了解,清楚其中的門道,所以能夠更加豁達地看待子女教育。所以,他們會看得更開一些,這是一個例子。

還有個例子。前一陣網上有好多報道,講一位很有名的女老師,叫趙冬梅,是北大歷史系研究宋史的教授。她研究的是王安石變法、司馬光這些內容。就是這樣一位北大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她的兒子卻沒有上大學。趙老師分享了她的兒子是如何在實踐中學習的,比如他特別喜歡攝影,通過參與拍攝工作,跟著不同劇組去學習。我看了那篇文章后挺震撼的,覺得趙老師是真正放得下的家長。你瞧,連北大教授都不焦慮了,那咱們普通家長是不是也應該不焦慮了呢?

平常我在工作一線接觸了大量家長,總結出了一些分類,我們看看哪類家長最容易焦慮。

首先,那些知識、文化和學歷水平都很高的家長是不太焦慮的。像丁老師,俞老師,還有我,都還好。

其次,如果父母知識文化水平一般,比如說做點小生意,學歷又不高,他們也不焦慮。他們會覺得,我初中都沒畢業,開個商店,不也干得挺好嘛。人生路不止一條,所以不焦慮。

真正焦慮的是哪種家長呢?就是自己曾經對學習有執念,但是又沒實現自己人生目標的家長。我遇到過一個媽媽,一上來就跟我說:“周老師,我當年的夢想就是考上985高校,可高考失利了,只上了個普通院校。所以我一定要讓孩子實現我沒實現的夢想。”這種家長特別焦慮。還有個媽媽給我留言說:“我們家不是有錢家庭,沒有幾個‘小目標’。我家孩子資質又很一般,就是個普通,甚至有點平庸的孩子。”于是就陷入了一種“躺又躺不平,卷又卷不贏”的情況。這種時候,家長就特別容易焦慮。

我經常跟家長們講,大家真沒必要這么焦慮。為什么呢?給大家分享幾個數字。2024年全國所有大中專院校通過高考錄取了1068.9萬人,也就是說一千萬人都能上大學。2024年參加高考的孩子,對應的出生年是2006年。2006年中國新生人口是1584萬。也就是說,你家孩子只要在這1584萬人里排到前1000萬,差不多是百分之六七十的水平,那你家孩子肯定有學上。

當年的教育圈,包括媒體圈,存在大量值得商榷的導向問題。比如說,把中考分流這事夸大了,說什么“五五分流”,說孩子中考考不好,直接上技校,只能去學開挖掘機。我覺得這其實是個誤解。從大數據來看,三分之二的孩子是能上大中專院校的。這1000萬大中專院校的招生里,約450萬是本科院校。我們以1500萬新生人口作為分母,本科的錄取率基本上接近百分之二十五到百分之三十。所以,丁老師作為教育研究學者,他才會說,中國現在的高等教育已經到了普及化階段。和早些年很不一樣了。我是1991年參加高考的,當年的高校錄取率只有百分之八,現在呢,百分之六七十的錄取率,單算本科,也有百分之三十。大家要是算一下這些數字,就不會被現在這種情緒裹挾了。

最容易被這種情緒影響的是小學生的父母。小學一年級,同一個班里的孩子,有頭一年9月出生的,也有當年8月出生,年齡差距能有一歲。孩子學習這件事兒,和大腦發育有很大關系。孩子年齡小,可能就是學不懂。把這件事交給時間就行,一年級的時候學不會,到二年級不費勁兒就學會了。但是這時候,很多媽媽就會非常焦慮:“別人孩子都能認識100個字了,我家孩子才認識50個;別人孩子都能背200個英語單詞了,我家孩子才記住10個……”我自己就深有體會。我女兒當時在人大附小,二年級了連乘法口訣表還背不下來。有一次我特別嚴肅地跟我太太討論,說是不是得帶孩子去兒童醫院測一測智力。但是,到我女兒高二的時候,她已經把大學所有微積分數學都學完了。她現在要去國外上大學,走的是國際升學體系,數學考試成績是滿分。

所以說,現在很多家長的焦慮真沒必要。為什么沒必要?他們不了解一些基本的教育規律,才會焦慮。就像丁老師說的,北大的教授們對孩子教育沒那么焦慮,因為他們知道孩子的發展是有規律的,這個階段有些能力沒顯現出來,到下一個階段就水到渠成了。所以,家長們別著急,特別是小學生和初中生的家長,慢慢來。

丁延慶:我再補充一點我的看法。我是做實證研究的教育學者。從實證研究的角度,問題接觸多了,就會逐漸形成自己的看法和見解。現在很多家長不了解,自己焦慮,就會給孩子施加壓力,讓孩子滿滿當當去干各種事兒。如果我們跟家長說,不要焦慮,孩子的健康、快樂、幸福最重要,很難真正緩解他們的焦慮。

但我想告訴家長的是,現在讓孩子這么忙、這么累,報這么多班,最后比少干預、少報點班、少壓迫孩子,效果還要更差。憑什么這么說?

這是基于大量實證的研究。比如說,我們會研究家長參與孩子的學業,對孩子學業成績有什么影響。在家長里面,確實有極少數對孩子學習不聞不問的,缺乏起碼的責任心,這對孩子成績的影響肯定是不好的。但還有一種情況,就是過度參與。家長過度參與孩子學習,也會降低孩子的學業表現。所以,并不是說你參與得越多、輔助得越多,讓孩子投入學習的時間越多,孩子就學得越好。

在教育經濟學領域,有個很重要的概念叫“教育生產函數”。我們用它來研究教育里的投入產出,看看學業成績到底受哪些因素影響,它們分別有多大的影響。影響因素有很多,比如學生個人特質、家庭社會經濟背景、家長行為、學校的設施設備、師資力量、學校管理、同齡群體等等。這些都能影響學生的學習表現。在這其中,孩子個人的特質和學習行為一定是最具決定性、最主要的影響變量,這一點毫無疑問。第二點,學生個人特質中,比如智商、學習基礎這些因素是最關鍵的,另外像個人努力、學習方法,還有自我期許也會對學習表現有顯著影響。

很多影響并不是線性的,比如學習時間這個因素,它對學生成績的影響就呈現出二次型的規律。什么意思?當你投入學習時間比較少的時候,每天增加一小時,你的學習成績會有明顯改善。然后你再每天增加一小時,成績可能也會提高,但提高的幅度比之前那一小時要少很多。然后你繼續增加學習時間,就會到達某一個點,過了這個點,再增加學習時間就不會提高學習成績了,成績可能反而會降低。這才是真正的學習規律。所以說,從實證研究角度,家長會發現,你要是無限度地去投入、去干預孩子的學習,不一定能達到想要的效果,可能還會適得其反。要是大家都能認識到這一點,我相信不管是焦慮程度,還是行為方面,都會有所改變。北大中文系有位挺有名的教授,叫孔慶東,他寫過一篇回憶高中生活的文章,里面有一段寫得挺逗,說學習這事兒啊,你不用功,那肯定學不好,可太用功了也學不好。就是這個意思。





教育的本質:

培養核心能力比追求成績更重要

蓓蓓:非常感謝兩位老師的分享。從丁延慶老師的話里,我們能抓住一個很關鍵的點,就是家庭教育中,家長的責任很重大,得有全局觀。只有家長有長遠的眼光,才能更好地助力孩子,讓孩子走好自己的路。要是家長對教育規律認知不足,就特別容易陷入焦慮。家長盲目地一頭扎進一條路,反而帶來更多的風險。從周雷老師的話里,我也學到了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真正認識到教育和升學對孩子的價值。如果父母自己沒嘗到教育的好處,卻又把它當成執念,其實不是在助力孩子成長,而是想讓孩子代替自己去實現沒完成的夢想。咱們剛剛還提到一個曲線,投入學習時間這個倒U型的曲線。那么我想問一下丁老師,怎么才能找到這個最高點呢?怎么樣才能讓自家孩子一直處在最高點,投入時間的效率最高,成績還最好呢?

丁延慶:這個問題,和剛剛一個觀眾的問題很像:對孩子的教育,不管也不好,管太多也不好。那到底啥該管,啥不該管呢?希望我能講得具體點。從我個人來看,現在的家庭教育,尤其對孩子學業這一塊,大多數情況下是管得太多了,是嚴重過度的。這是第一個判斷。第二點,這種管其實是錯位的。該管、該做的沒做到位,不該管、不該操心干預的,卻做得太多。

那什么事該管的,什么是不該管呢?

比如說,孩子每一門學科的學習,大多數時候是不需要直接干預的。我作為北大老師,小時候學習也挺好,算是個學霸吧。但我就覺得,沒必要用我過去的經驗去輔導我女兒。我也有過這種沖動,看孩子學不明白,我也著急,想插手幫忙。但后來發現,這些都是多余的。像給孩子全面地規劃學習,每學期報幾個班,學這個還是學那個,類似這種家長做得太多了。

但在有些方面,家長做得又不到位。從教育的角度,習慣的養成特別重要,在學校要培養習慣,在家里也要養成習慣。這些習慣,包括對孩子品格的教育和塑造,還有培養孩子的自主性,都特別重要。而且,把這些方面弄好了,孩子學習那事兒根本不用家長多操心,他自然而然就能學好,能學到他力所能及最好的程度。

所以我覺得,這方面家長的精力投入是錯位的,家長應該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關注孩子的品格、人格,還有行為習慣、待人接物,而不是只盯著學習。具體到學習這件事上,其實,學科知識之外的那些東西反而更重要。

大家都學過陸游的一首詩叫《示兒》,“死去元知萬事空”。其實他還有另一首詩也叫《示兒》,教他的小兒子學詩,教給他一些真知灼見。詩里有兩句很有名:“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意思是說,你要是想把詩學好,關鍵不在于詩本身的內容,而是詩之外的那些東西,決定了你詩能寫成什么樣。學習也是一個道理,尤其是孩子小的時候。今天在座的各位,都是年輕的父母。孩子從很小的時候,家長就應該著重培養習慣。這些習慣能決定孩子未來的很多方面,包括學習。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抓習慣養成,一直抓到他能夠完全自主為止。比如說,孩子剛會玩的時候,玩完玩具,要把所有東西都放回原來的地方,這是極其重要的一件事。我現在觀察身邊年齡很大的人,發現這一點大多數人都做不好,就是因為從小沒養成這個習慣。當然,習慣養成涉及很多方面,沒法一個一個細說。總之,就是要讓孩子養成好的行為習慣,任何一個好的習慣都能讓人受益終生。

還有一個大家特別關心的話題,就是培養孩子最核心、最重要的是什么。我覺得,最重要的是把孩子培養成一個靠譜的人,靠譜是最重要的特質。我們接觸過太多人了,有些孩子學習成績好,可為人一點都不靠譜。有些孩子學習沒那么好,但跟他打交道、一起做點兒事,就發現這人特別靠譜。從教師、管理者、領導的角度,靠譜真的太重要了。就算交朋友,這人靠不靠譜也是關鍵啊。什么叫靠譜呢?英文叫commit,短語叫fulfill committed tasks,或者fulfill committed missions ,說白了就是你得能完成自己承諾、答應好的任務,這種能力可太重要了。咱們教育孩子,就是得讓他養成好的行為習慣,像從哪兒拿的東西就放回哪兒去,做事得有始有終,答應別人的事兒就一定要做到。要是孩子能成為這樣一個靠譜的人,那其他事兒都不用愁了。

再往深了說,還有自主性的問題。從孩子特別小的時候,家長就得琢磨。怎么培養孩子的自主性呢?可以先給孩子劃定一些事兒,讓他開始自己去做,告訴他:這是你自己的事兒,你自己能做主,得自己完成。家長在旁邊盯著,看他做這件事。久而久之,孩子自己能做主、能完成的事兒就會慢慢變多,邊界也越來越大。到最后你就會發現,其實很多事兒孩子都能自己說了算,也本來就該讓他自己拿主意。要是能培養到這一步,我覺得就相當不錯了。

周雷:剛才丁老師說得特別到位,我們也有一些共同的認知。像蓓蓓講的,學習這事兒,投入不夠成績肯定上不去,但投入太多了成績也上不去,所以得找到一個最優點。那這個點到底在哪兒呢?我個人覺得,這和丁老師剛才說的培養孩子的習慣有很大關系。

很多家長經常問我一個問題:周老師,怎么培養孩子各種各樣的學習能力?我就跟他們說,學習能力其實就是習慣。當孩子養成了一種下意識、不用刻意去想的自然而然的行為,這就是一個好的習慣,而這個好的習慣就等同于他的學習能力。很多家長都意識不到這一點。我特別同意丁老師說的,陸游講“功夫在詩外”。好多家長眼睛就只盯著孩子學習這一件事,一門心思就想讓孩子成績往上提。可最后就會發現,你真正想要得到的東西,并不只是學習成績這一塊兒,而是在更寬泛、更外圍的地方。很多事情,事事留心皆學問,只有這樣才能把孩子培養好。

家長要想把孩子培養好,讓孩子有學習能力,就得培養孩子優秀的學習習慣。需要培養哪些能力呢?

我通常會總結成五個重要的能力。第一個能力叫閱讀力。從孩子最開始認字的時候起,家長有沒有給他培養出一個良好的閱讀習慣?我經常跟家長開玩笑說,只要孩子愛看書,不管看什么書,你不用管他,我保證你家孩子肯定能考上本科。閱讀力很重要,可好多家長不懂,不重視培養。從幾歲開始培養呢?從孩子開始認字的時候,比如說五六歲,給孩子準備足夠多的閱讀材料,這是一定要有的。

我個人覺得,給孩子買書是性價比最高的教育方式。現在書其實都挺便宜的,雖說有些書標價看著挺貴,但現在平臺動不動就打個六折、七折。你買一堆書,可比報一個培訓班便宜多了,也比請一對一的家教劃算多了。

孩子比較小的時候,比如說在幼兒園階段、小學一年級的時候,還沒有自主閱讀能力,會跟媽媽說:“給我講講這本書吧。”這時候做的是親子閱讀,也叫親子共讀。但你一定要記住,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就得培養孩子自主閱讀的能力。有家長會說:“我把書給孩子看了,可他只看里面的畫,不看字兒,我著急死了。”別著急,哪怕孩子只看畫,這也是一個自主的過程。就像丁老師剛才講的,學習這件事一定要有自發性。那自發學習從什么時候開始呢?就是從孩子開始自發地去翻一本《小馬寶莉》,自發地去看《小豬佩奇》這些書的時候開始的。很多家長其實忽略了這個培養過程,直接就想跳到下一步,問孩子:“你這孩子怎么不自己做作業啊,怎么不自己背語文課文、算算數?”其實自主性是需要培養的,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從自主閱讀開始的。小朋友都喜歡看漫畫。我女兒現在高三了,她看漫畫看到小學四年級,好多家長就著急了,說:“哎呀,我家孩子是不是認字量不夠啊,是不是該讓他多認字、看難一點的東西。”別著急,很重要的一點是,你要先把孩子的習慣養成。習慣就是能力,這是第一點,說的是閱讀方面。

第二點是專注力。孩子的專注力有一個自然發展的過程。我剛才也說了,小學一年級一個班里孩子的年齡相差一歲,肯定會有一些坐不住的孩子。別著急,一定要記住,專注力會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而提升。

我去北京很多有名的小學一年級做過課堂觀察,我在講臺上面講東西,用PPT、漫畫、視頻給小朋友展示,前十五分鐘的時候,所有小朋友專注力都特別好,眼睛都盯著我,看著黑板。但過了十五分鐘,你就會發現有些小孩開始溜號了,眼神飄忽不定,有的小朋友手上就開始有小動作了,開始玩橡皮、玩鉛筆之類的。

小學一年級,七歲孩子的專注力,天生就只有十五分鐘。隨著年齡的增加,每年孩子的專注力會自然增加五分鐘,增加到什么程度呢?大概四十到五十分鐘,成年人的專注力也就這個水平。關于專注力,好多家長也是不懂學習規律的。家長在面對小學低年級的孩子,讓他們做作業的時候,應該怎么做呢?要記住,每過十五分鐘就讓孩子休息一下,讓他放松一下。記住,不是玩玩具、看手機。可以讓他躺在床上休息會兒,去上個廁所,吃個水果,喝個酸奶,然后再讓孩子進入學習狀態。這其實是一個挺有名的學習方法,叫番茄工作法。

好多家長不理解,為什么孩子坐了十分鐘、十五分鐘作業就坐不住了呀。咱們家長心里,總想象著一個完美的孩子、一個完美的學習場景:孩子一看到書,就跟著了魔似的,往那兒一坐,動都不動。這是不可能的。學習這件事本身,獲取知識的過程是挺枯燥的,肯定沒有電子游戲那么好玩。

第三點,就是丁老師剛才講的那個習慣,我覺得太關鍵了,我把它叫做時控力,也就是時間控制的能力。在教育領域,我們常常思考一個問題:學霸和學渣同樣擁有一天二十四個小時,為什么學霸一天能做那么多事,而學渣卻做不了呢?原因就是,學渣沒能有效地掌控時間。

那么,時間觀念究竟是誰培養出來的呢?其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父母的引導。問一下大家,你家孩子是什么時候認識表的呢?孩子的床頭是否擺放著小鬧鐘,用來提醒他們合理安排時間?你有沒有讓孩子自主規劃時間?比如下午四點半放學,到晚上九點半睡覺,這中間有五個小時,讓他們思考在這段時間內該做些什么?在做事的過程中你有沒有讓孩子去對表,看看做事所用的時間?接下來,隨著孩子成長,到了初中階段,他能不能規劃這個月或者這個學期的學習任務,閱讀哪些書籍等等,這些都需要從早期對時間的點滴掌控開始培養。

第四點,自驅力也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極為重要的因素。自驅力,即孩子主動學習的意愿。我們很多家長一著急就指著孩子鼻子說:“你以為學習是替我學嗎?都是為你自己學的。你看看你自己不學習將來怎么辦?”其實這些話一點兒用都沒有。孩子一旦聽到此類言語,耳朵自動就屏蔽了,對他來說就相當于一個背景噪音一樣。實際上,自驅力的培養包含三個重要方面:

1、關系需求。

我經常講一句話:“好關系帶來好成績。” 當孩子在學習上出現問題時,家長首先應該反思的是:你跟你家孩子關系怎么樣?我在教育實踐中,經常會做一個簡單的測試來了解親子關系:讓父母和孩子分別給對方打分。我會先把媽媽叫過來,讓她給孩子打分,滿分一百分,你能打多少分?然后再反過來,媽媽出去,讓孩子進來給媽媽打分。如果雙方打分都在八十五分以上,那孩子的學習通常不會有太大問題;但只要這個分數反差特別大,甚至不及格,那就表明親子關系可能存在隱患。所以,當家長詢問孩子面臨中考或高考,成績上不去怎么辦?那我認為首要任務是解決親子關系問題,這是提升孩子學習效果的關鍵一步。

2、勝任需求。

人天生傾向于做自己能夠做好的事情。想一想,你家孩子有多長時間沒有被你肯定過了?有多長時間沒有被所有人肯定過了?如果一個孩子在學校里成績不好,得不到老師的肯定,同學也覺得他不行,你在家也不肯定他,他們就會逐漸失去對自身勝任力的信心,心想:“這件事我做不好,為什么還要做?”所以有句話已經講了很多次了,但還是要說:“好孩子是夸出來的。” 家長應該反思:自己上次表揚孩子是什么時候,采用了怎樣的表揚方式。表揚并不是簡單地說 “寶貝,你真棒,你什么都棒”,這種空洞的表揚對于年齡稍微大一點的孩子基本沒什么作用。

正確的做法是表揚孩子具體的行為,比如 “寶貝,你今天搭樂高,比同齡人快很多。你才五歲,就成功搭建了適合七歲孩子的樂高,非常厲害。”或者 “這次期末考試,你的英語成績比上次提升了10分,進步顯著。”通過具體的表揚,讓孩子明確自己的優點和進步,從而增強自信心和學習動力。

3、自主需求。

從家庭教育的角度來看,這種自主意識的培養應盡早開始,甚至可以從孩子三歲時就逐步引導。要讓孩子明白,自己的人生由自己做主,讓孩子覺得,所有的事情都由我自己掌控。反復說 “學習是為你自己” 之類的話,不如切實讓孩子感受到自己對生活和學習的主導權。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母要不斷放大孩子的自主性學習,讓他們逐漸學會獨立做事。當孩子年滿十八歲,步入成年階段,就能順利實現自我獨立。

第五點,除了時間管理能力和自驅力、閱讀力、專注力,還有一個創造力。創造力怎么培養?難度挺大的,它是一種高階能力。在當今人工智能時代,許多基礎腦力工作可能會被機器取代,因此,在培養孩子前四種能力的基礎上,疊加創造性活動,有助于激發孩子的創造力,讓他在未來競爭中占據優勢。



社會化缺失:

孩子成長中的隱形危機

蓓蓓:非常感謝兩位老師的分享,受益匪淺。我們談家庭教育,更多的并不是在談成績,而是說父母如何幫助孩子一步一步地實現人格的獨立。這個很難從分數當中體現,也不是三兩天就能教完的,它會伴隨孩子的一生。

剛才丁老師有講到孩子需要具備自驅力、好習慣、做一個靠譜的人,還有周老師說的五大能力,那我們的孩子什么時候可以開始培養這些核心能力?以及在學習的每一個階段(小學、初中、高中)這些能力怎么能更好地和我們的考試或者說人格成長相匹配呢?請二位老師分享一下。

丁延慶:其實,就像周雷老師剛才提到的,我們教育孩子要“有所必為,有所不為”。這一點很關鍵,一定要記住。周老師強調了在某些方面我們要有所作為,我覺得還有一點,在當下特別需要反復強調,無論是從實證研究來看,還是基于個人多年的觀察和經驗,我認為中國教育目前最突出的問題就是 “有所不為” 沒做好。很多人在不該管的地方管得太多。我們一定要學會放手,在很多方面給孩子留出時間和空間。讓孩子自己做決策,自己玩耍、籌劃,自己尋找玩伴,甚至可以自我放空。我再強調一遍,目前最主要的問題就是大家對孩子的成長和教育過度關注、過度參與、過度干預。

一直以來,在陪伴孩子成長方面,有幾個很重要的操作性法則。比如,每天要給孩子一小時鍛煉時間,咱們得保證做到。還有一點也特別重要,每天起碼要有一小時讓孩子和小伙伴一起玩,而且我個人覺得,這種玩耍時間越多越好。因為很多能力,比如自主性、創造性,都是小朋友們在游戲、互動、娛樂的過程中培養激發出來的。比如,孩子在玩耍中迫切需要解決一個問題,或者贏得小伙伴的贊譽,這種動力會促使他積極行動。實際上,社會交往、社會化過程對孩子來說極其重要。

現在有個趨勢就是,留給孩子玩耍、進行社會化教育的時間越來越少了,原因就是過度干預。學校教育占用了大量時間,不過這個問題早就被發現了,學校一直在削減課業時間,想把更多時間留給孩子。但回到家里,家長也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又繼續侵占孩子的時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缺乏足夠的社會化時間,怎么能成為一個健全、健康的人呢?這是一切的基礎。所以我要反復強調,從觀察來看,大部分人是對孩子存在過度關注、過度參與、過度干預。如果不確定自己是否過度,可以看看你身邊的人,如果覺得和他們差不多,那就是過度了,因為我們普遍都是過度的。我想補充的就是這些,希望大家重視這個問題。

周雷:現在中國家庭結構和以前不一樣了,剛才丁老師提到了一個很重要的概念——社會化。首先,我雖然從事家庭教育工作,但我并非教育學專業出身,而丁老師是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博士。如今,中國的教育場景和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

我家姐弟三個,我有一個姐姐和一個弟弟,丁老師也有個姐姐。我們成長的環境是多子女家庭,當時父母比較放養,孩子有很多時間和同伴、同學一起玩。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學到了很多東西,這里的學習是廣義的,不只是知識,還包括社會規則、待人接物的方式等。但現在有個問題,比如我女兒是獨生女,丁老師女兒也是獨生女,能明顯看出她很孤獨。所以我想跟各位家長說,如果有條件,符合政策的話,要考慮一下多生倆孩子。你去觀察小動物、哺乳動物就會發現,小貓小狗通過同伴間的打打鬧鬧完成學習過程,而我們現在孩子缺乏這樣的環境。

以前我小時候在工廠子弟小學,我們住在家屬院,周圍鄰居都是父母的同事,大家都認識。但現在都住商品化小區,我和對門鄰居一起住了十年,都不知道對方叫什么,更別說上下樓的鄰居了。所以現在我們的家庭形態正在向原子化方向發展。

丁老師剛才講得特別對,各位家長一定不要神話家庭教育,以為關起門來就能把孩子教育好,這是行不通的,社會化特別特別重要。在我的教育實踐中,女兒小時候,為了她的社交,我會去主動對外社交,就是為了給她找更多玩伴。就像剛才丁老師說的,很多學習是在課堂之外、讀書之外完成的。做這些事,效果可能比逼著孩子做兩套卷子要好得多。





從“雙減”到現實:

孩子的時間都去哪兒了

蓓蓓:非常感謝二位老師的分享。有很多家長會覺得,自己在孩子身上花了很多時間,工作之外的時間都給了家庭,卻好像沒什么作用。二位老師能不能指導一下,什么樣的家庭教育關起門來是高效的,什么樣的家庭教育走出去是有效的,如何讓孩子高度社會化?

因為社會化能培養出情商。我覺得我的父輩,像爸爸媽媽、姑姑、姨姨,都很善于和陌生人順暢溝通,言語措辭讓人感受到很舒服很有感情。但我們這一輩,可能因為缺少同齡小伙伴,在社交探索方面有所缺失。很多年輕的家長朋友可能也有這樣的苦惱,不知道怎么帶孩子出去玩。關起門來,在家如何與孩子高效進行情感聯結?走出門外,又如何讓孩子更好地社會化?希望兩位老師能指導一下,謝謝。

丁延慶:我也在看大家提的問題,其實有一些問題我挺想討論和回應的,指導談不上,雖說我是教育學者,但可能只能從一個很小的角度切入,畢竟我的視野有限。我們這個學科研究教育投入產出,視角比較窄。我更多是從自己上學的經歷,以及后來有了孩子(雖然很晚)的體會出發,結合長期對社會生活的觀察來講。

剛才有朋友提了個問題,說您講的社會化、提供時間空間都對,但現在問題是沒時間,孩子回家做作業做到半夜,累得不行就睡覺了。這確實是個普遍存在的問題。

這么多年,我們一直在強調給孩子減負,到 2021 年,雙減政策出臺。其實早就該在全國范圍內做個調查,看看有多少孩子真的像老師說的,有玩的時間、鍛煉的時間。是不是有很多孩子根本沒時間。在學校課程安排得滿滿當當,回家就得做作業,做完就半夜了,根本沒時間做其他任何事。這肯定是出了問題,學校教育沒有貫徹正確的教育主張,這是制度層面的問題。當然,也不是全部學校都這樣,比如我女兒所在的北大附小就不是這樣,他們到三年級之后也有一點作業 ,但不多。不是說你做了作業,就沒有玩的時間了。如果孩子做了作業就沒有玩的時間來,那一定是有問題的。如果這類事情出現的頻率如此之高,我們就應該給予足夠的重視。教育行政部門也好,學校也罷,大家都要弄清楚,現在這件事我們沒做好,這完全違背了國家教育大政方針的核心精神。這種情況對教育不利,是在傷害孩子們,所以一定要想辦法解決。

學校肯定是造成沒時間這一情況的一個因素。除此之外,我通過觀察還發現了另一個方面的問題。我曾仔細調研過孩子們到底有多少作業,然后以普通孩子的視角,而非聰明超常孩子的角度去評估,親自去看看完成這些作業究竟需要多長時間。結果發現,實際情況并非想象中那樣。有些孩子作業確實不少,但也沒多到非要做到十一二點的程度。

觀察孩子做作業的行為,就能發現問題所在。有些孩子其實是抗拒做作業的,對作業非常倦怠。作為小孩子,他們是弱勢群體,無法直接對抗這種情況,于是就開始用一些很曲折、消極、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來應對,也就是磨蹭、拖沓。

舉個生活中的例子,我現在就有個苦惱。我女兒放學之后,就想去小區里找她的同學或者樓下的小女孩玩,但她經常碰壁。因為那些孩子都被安排了各種事情。這可是北大的教工小區,大家也都存在這種情況。我觀察有一個小孩子就出現作業寫到很晚的情況。我知道北大附小的作業量,我女兒在那個年級的時候有多少作業我很清楚。那為什么這個孩子每天做作業要花那么長時間呢?其實他是在用這種方式反抗。他做一會兒作業,就停下來玩一會兒,打個岔。等家長來查看了,馬上又裝作在認真做作業。就這樣裝模作樣的,把做作業的時間拖得特別長。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問題呢?還是我之前說的,在孩子學習過程中,外界給予他們壓迫性的強制太多了,從而導致他們出現這樣的行為。

根據我自己的觀察,包括在我女兒身上做的 “實驗”,我發現很多學校在這方面做得太極端了。學校試圖塑造孩子,想讓孩子成為靠譜的人、用功學習的人、珍視榮譽的人、有上進心的人,學校每天都在做這樣的事。而且,學校還營造了學生之間在學業成績及各種表現方面的競爭氛圍。讓孩子為了追求榮譽而去學習、努力表現,在很多時候,這種壓力相當大。

我個人認為,多數學校在這方面做得過度了,給孩子們施加的壓力太大。所以,孩子回到家里,家長就不能再加碼了,完全沒有必要。學校給予的那些讓孩子追求榮譽、實現目標的壓力,其實已經足夠讓每個孩子認真對待學習,成為一個靠譜的學生。因為在學校里,學習好很光榮,學習不好會受到歧視甚至受欺負,孩子們很清楚這個道理。可為什么有些孩子就是不好好學習呢?因為回到家后,家庭氛圍加上整個社會氛圍,再加上學校的壓力,這些壓力合在一起太過度了,把很多孩子壓垮了。于是,他們很早就自我放棄,用各種曲折、隱蔽的方式來對抗這種情況,從行為上就表現為做作業拖沓等。

我們回想一下自己小時候,在沒人管的情況下,為什么大家都努力學習呢?我們上高中的時候,那個時代百分之八十的家長來自農村,農村的父母大多沒上過學。但我們那時候學習自主性很強,每個人都有旺盛的學習熱情,拼命地學習。可現在,大多數孩子都喪失了這種學習自主性,這是最主要的問題。歸根結底,還是對孩子的強制、壓迫太多了。

周雷:我記得有一次,丁老師做過一個分享。當時他提到,自己在讀俄羅斯著名文學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死屋手記》。我在臺下聽著,感觸特別深。讓丁老師來講一講。

丁延慶:對,他說監獄生活之所以如此痛苦,并不在于勞動苦役本身,也不在于勞動強度,而在于這種勞動帶有強制性。也就是說,如果勞動沒有強制性,多數人甚至會熱愛勞動。就連犯人有時候都會忘記自己是在被強制勞動,全身心投入干活,還會在干活過程中展現出熱情,想要做出些花樣來。這種沉浸其中的樂趣是存在的,但一旦犯人意識到這是被強制進行的,所有的東西就變得索然無味了,這是人類共有的心理。所以,苦役讓人痛苦的根源不是勞作本身,而是強制。

周雷:所以引申到學習上,有些孩子覺得學習痛苦,原因也不是學習本身,而是因為他們是被強迫學習的。

當時丁老師分享的這個觀點,真的讓我很有觸動。回去之后,我還專門把《死屋手記》看了一遍。我借著丁老師的這番話,也來分享一下我自己的經驗,主要是關于我女兒的經歷。

我女兒在小學的時候,就養成了一個特別好的學習習慣,她會在學校里就把所有作業寫完。這個習慣讓她一直受益,到現在她的成績都很不錯。后來上初中、高中,這個習慣也給她帶來了很多好處,因為她做事效率很高,老師布置的任何作業,她都能在很短時間內完成。記得在她小學的時候,我就問她:“你怎么做到每次回家前,都能在學校把所有作業做完的呢?因為其他小朋友都去操場玩或者做別的事了,你卻在寫作業。” 她跟我說:“因為我知道回家之后可以玩。如果你在我回家之后,還布置更多作業,那我就不在學校寫了,反正回家還有作業要做呢。”從這件事可以看出,學習這件事,尤其是在早期,特別是小學階段,一定不能帶有強迫性。

實際上,我覺得我們有時候在學習這件事上會犯一些錯誤。比如我還記得我上高中的時候,教室里貼著一副對聯,上聯是 “書山有路勤為徑”,下聯是 “學海無涯苦作舟”。我認為這樣的說法不太對。還有一些爺爺奶奶教育孩子時,方式不太恰當。小朋友上幼兒園有點調皮,他們就會跟孩子說:“你現在上幼兒園這么自在你還調皮,等上了小學,好日子就到頭了。小學老師管得可嚴了,作業可多了。” 這樣就給孩子傳遞了一種信息,讓學習這件事既帶有強制性,又會引發孩子的恐懼感。

恐懼雖然能成為一種動力,但層次很低。這種低層次的動力無法支撐孩子走過長達十二年的學習之路。有些孩子好不容易熬過了十二年,到了大學就開始放縱自己,天天在宿舍打游戲,甚至因此被大學退學,這樣的情況大家應該也有所耳聞。所以,我們要培養孩子一種能夠長期存在的能力,那就是自主性。我覺得剛才丁老師講的這一點非常重要。

在這里,我來回應家長提出的關于作業的問題,這是一個很具體的問題。作業問題大致可以分為兩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在北上廣深這樣的大城市,減負工作做得比較好。像北京、上海、廣州的大多數小學,三年級之前是沒有書面作業的,但有些家長就著急了,學校沒布置作業,就自己給孩子多加作業,這樣做其實是不對的。那有的家長可能會問,不加作業的話,該讓孩子做什么呢?我剛才說了,可以陪著孩子讀書、閱讀,讓孩子去讀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就行。

第二種情況,不可否認有些地方的老師教學能力有限。其實一個優秀的老師,布置的作業量一定不會很大,因為他清楚,用有限的作業量就能讓孩子完全掌握當天所教的內容。但有些老師,由于教學能力不足。

能力不夠該怎么辦呢?題來湊。我曾經見過真的有老師這樣布置孩子的暑假作業。五年級學生要閱讀《紅星照耀中國》這本名著,全書有五百多頁,老師是怎么布置作業的呢?他讓學生從每一頁抄寫一句話。這樣的作業布置完全沒有技巧可言,只是為了讓孩子完成任務而布置作業。

所以我常說,作為家長,我們要有為孩子篩選作業的能力。要清楚什么樣的作業有價值,什么樣的作業沒有價值。三十多年前我們上高中的時候,題海戰術已經不被認可了。可如今過了三十年,似乎大家依舊認為多做題、多刷幾套卷子就能提高成績,其實這是不對的。說到這兒,又不得不提一個現象,有些人說家庭教育專家最好別再發言了。現在很多中國年輕人都不太愿意生孩子,專家一講父母要懂這懂那,他們就更不想生了。不過我覺得,大家還是應該稍微學習了解一下家庭教育的。





親子關系的核心:

平等與信任

蓓蓓:非常感謝二位老師。我突然想到我們家的情況。我感覺自己很自由,對很多事情都充滿好奇心,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的父母。關于過度布置作業這個問題,我認為周雷老師說的很有道理。如果給孩子加作業是為了培養他們的學習習慣、糾正不良習慣,或者培養自主學習能力,那是有必要的;但要是僅僅為了刷題,用題海戰術來減少家長或老師的教育付出,那吃苦的就是孩子了,而且你也不知道什么時候他的那根弦就斷掉了。

現在還有一個比較普遍的問題,父母在孩子面前沒有權威,導致孩子不信任父母。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該如何與孩子建立互相信任的關系呢?這也是我們這場對話的最后一個問題。因為好的家庭教育需要家庭成員的共同付出,如果彼此之間缺乏信任,家庭教育肯定是失敗的。

周雷:丁老師,您覺得自己在孩子面前有權威嗎?

丁延慶:沒有。我經常跟大家講一個典故,是《圣經》里很有名故事,叫“拿撒勒人不信耶穌”。據《圣經》記載,耶穌出生在伯利恒,卻在拿撒勒長大。他長大后開始傳教,所到之處,人們紛紛成為他的信徒。后來有人發現,耶穌的家鄉拿撒勒卻沒有人相信他的教義。于是有人問拿撒勒人:“你們村的耶穌傳教,為什么你們都不信呢?”拿撒勒人異口同聲地回答:“那個耶穌,不就是我們村木匠的兒子嘛,他還有個弟弟,他媽媽是瑪利亞,我們太熟悉他了。”

我女兒也是這樣,她從來沒覺得我這個當爸爸的有什么特別高明的地方。這其實是一種常見的心理現象。我也嘗試在女兒面前樹立權威形象,比如跟她說爸爸以前學習很好,但我這么做不是為了炫耀,而是希望她在遇到事情時愿意讓我參與,相信我能幫她把事情做得更好。其實孩子們心里什么都明白,他們有時候故意表現出不屑,并不是真的不屑,而是害怕父母借此干預他們的學習。

周雷:我也感覺自己在女兒面前沒什么權威性。我記得我的好朋友,也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專家,原來清華附中的王殿軍老師,他每次開高三家長會,都會跟家長們說:“在座的各位高三家長,你們現在只要做好兩件事就行,第一多做飯,第二少說話。”這兩點我現在踐行得還挺好。

但更重要的是,要思考自己和孩子是怎樣的一種關系,這就涉及到家庭教育中一個很重要的領域——親子關系。那么,良好的親子關系是什么樣的呢?一定是平等的。只有平等溝通,親子之間的交流才不會受限。尤其是孩子進入初中青春期后,按照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這個階段的孩子有一種想要在精神上“去父母化”(這里指在心理上擺脫父母的控制,實現自我獨立),來實現人格的成熟和獨立。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一定要戰勝父母,即便父母說的是對的,他們也會找理由反駁。所以在這個時候,父母如何調整與孩子的關系就顯得尤為重要。我覺得自己現在做得比較好的一點,就是我給予孩子的一直是朋友式的關懷。比如今天中午吃飯時,她說:“爸爸,你今天下午有活動啊,又要去'胡說八道’了吧。”我知道她這么說只是在表達自己的一種態度。

我再講一件小事,有時候父母給孩子帶來的壓力是在不知不覺中產生的。兩三年前,我女兒上高一,她住校。有一次她放假回來特別興奮,跟我和她媽媽說:“你們知道嗎?我們班里同學都不知道我父母是北大的。”她把這件事當成了一種驕傲。那一刻我意識到,雖然我對女兒的要求比較佛系,從來沒要求她一定要考清華北大或者“哈耶普斯麻”,但父母的身份本身對孩子來說就是一種壓力。從那以后,我在和她溝通時更加注重平等。所謂平等溝通,就是當孩子說話的時候,父母一定要記住,不要打斷、不要概括、不要總結。因為成年人的思維能力通常比孩子強,孩子滔滔不絕說半天,父母很容易就會打斷他們:“你說的不就是那個什么什么嗎?”在女兒跟我說過這件事情之后,我就會非常刻意地提醒自己,無論她在表達什么,我都只認真聆聽。其實,對于父母來說,學會傾聽是非常重要的一門功課。之前有兩本家庭教育的暢銷書,其中一本叫《如何說孩子才會聽》,但我認為更重要的是學會如何聆聽孩子,這非常重要。

蓓蓓:非常感謝二位老師的分享。我們要做到不打斷、不總結,學會提問,這樣不僅能叩開孩子的心門,還能理解和體會到孩子當下的感受。很多時候,經驗主義并不適用于每一個個體,因為時代在發展,AI技術也在發展,孩子需要的核心能力也在不斷變化。但亙古不變的,是家長對孩子毫無保留的信任和愛。

今天我們探討了家庭教育中,親子關系、孩子的核心能力培養等諸多重要議題。讓孩子能游刃有余地過好他的一生,甚至還能有足夠的能量去愛更多的人。

因為時間關系,我們的對談就到這里了,謝謝大家!

論壇簡介:2025年3月9日,由東方甄選主辦,新東方家庭教育研究與指導中心協辦的新東方首屆在線家庭教育論壇成功舉辦,本屆論壇以“愛潤心田,共話成長”為主題,俞敏洪老師攜東方甄選主播對話重量級教育大咖,深入探討人工智能的發展對人類社會的深刻影響,新時期家庭教育的挑戰和啟示等議題。

養育從來不是獨行之路,讓我們攜手完成父母角色的認知升級,撥開教育的重重迷霧,獲取AI時代的家庭教育新地圖,助力孩子擁抱未來無限的可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推薦
熱點推薦
特朗普坐不住了,馬斯克萬萬沒料到

特朗普坐不住了,馬斯克萬萬沒料到

要塞陣地官方
2025-04-07 15:42:51
美媒稱美副總統“中國鄉巴佬”用詞令人震驚,網友:愚不可及!他顯然該去中國看看

美媒稱美副總統“中國鄉巴佬”用詞令人震驚,網友:愚不可及!他顯然該去中國看看

環球網資訊
2025-04-07 20:51:25
很土但很有用,煮水一喝,虛火沒了潰瘍消了,睡眠質量也好了!

很土但很有用,煮水一喝,虛火沒了潰瘍消了,睡眠質量也好了!

蘇瑤的美食
2025-04-07 16:50:00
約基奇NBA生涯至今共事過的主帥只有邁克-馬龍一人 如今后者離隊

約基奇NBA生涯至今共事過的主帥只有邁克-馬龍一人 如今后者離隊

直播吧
2025-04-09 02:26:22
神話重啟?《哪吒2》158億票房止戰書被撕,馬來西亞5000萬核爆級逆襲!

神話重啟?《哪吒2》158億票房止戰書被撕,馬來西亞5000萬核爆級逆襲!

手工制作阿殲
2025-04-09 00:45:57
特朗普給中國1天時間考慮,否則對華104%關稅落地,中方六字回應

特朗普給中國1天時間考慮,否則對華104%關稅落地,中方六字回應

愛看劇的阿峰
2025-04-08 12:31:24
中國女排主帥臨近揭曉 賴亞文官宣新目標 女排隊員選材要求出爐

中國女排主帥臨近揭曉 賴亞文官宣新目標 女排隊員選材要求出爐

生活新鮮市
2025-04-09 00:37:22
分析認為蘋果將iPhone生產轉移到美國"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會發生"

分析認為蘋果將iPhone生產轉移到美國"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會發生"

cnBeta.COM
2025-04-07 03:07:02
14點15分!疆遼大戰來襲,最新賽程安排出爐,遼籃新疆誰能晉級?

14點15分!疆遼大戰來襲,最新賽程安排出爐,遼籃新疆誰能晉級?

璞玉話體壇
2025-04-08 21:05:48
13年四川一男子強行霸占漂亮岳母,無意間一句話竟被岳母當場捅死

13年四川一男子強行霸占漂亮岳母,無意間一句話竟被岳母當場捅死

罪案洞察者
2025-04-07 14:37:42
新疆晉級遼籃笑出豬叫,“謝謝啊!四強門票到手了”!

新疆晉級遼籃笑出豬叫,“謝謝啊!四強門票到手了”!

生活新鮮市
2025-04-09 02:18:00
下狠手了!凌晨5點,10枚俄導彈直接“轟炸”烏總統府,遍地廢墟

下狠手了!凌晨5點,10枚俄導彈直接“轟炸”烏總統府,遍地廢墟

林子說事
2025-04-08 08:17:27
已立案!上海知名商場日料店,刺身制作讓人作嘔!有食客稱上吐下瀉

已立案!上海知名商場日料店,刺身制作讓人作嘔!有食客稱上吐下瀉

瀟湘晨報
2025-04-08 09:20:06
連著兩天失態后,特朗普主動提出和解條件,要中方必須滿足!

連著兩天失態后,特朗普主動提出和解條件,要中方必須滿足!

華人星光
2025-04-08 13:08:15
伊朗現在有了一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可惜大家都認為他沒有那個膽

伊朗現在有了一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可惜大家都認為他沒有那個膽

紅色鑒史官
2025-04-07 22:50:03
3年朝鮮戰爭,美軍究竟傷亡了多少人?是時候告訴大家真相了!

3年朝鮮戰爭,美軍究竟傷亡了多少人?是時候告訴大家真相了!

文史道
2025-04-05 06:45:06
歐冠刺激夜!勞塔羅滑跪慶祝:外腳背驚艷破門,國米2-1掀翻拜仁

歐冠刺激夜!勞塔羅滑跪慶祝:外腳背驚艷破門,國米2-1掀翻拜仁

側身凌空斬
2025-04-09 04:53:54
女子曝知名企業家常年家暴:被迫喝尿、發生關系,四個月流產兩次

女子曝知名企業家常年家暴:被迫喝尿、發生關系,四個月流產兩次

凡知
2025-04-08 14:51:44
交涉失敗,戴安斯剛離京,王毅接見另一位美國貴賓,中方態度堅決

交涉失敗,戴安斯剛離京,王毅接見另一位美國貴賓,中方態度堅決

悄悄史話
2025-03-27 11:43:07
特朗普突然對米萊翻臉,阿根廷人可以餓死,但不能和中國做生意

特朗普突然對米萊翻臉,阿根廷人可以餓死,但不能和中國做生意

文昌每日談
2025-04-08 17:12:41
2025-04-09 05:28:49
新東方家庭教育 incentive-icons
新東方家庭教育
讓持續的學習成為家庭的習慣。
5224文章數 26200關注度
往期回顧 全部

教育要聞

這就是別人家的學校啊,北京101中學

頭條要聞

媒體:對美國"投降"的國家 在談判桌上只能被"收割"

頭條要聞

媒體:對美國"投降"的國家 在談判桌上只能被"收割"

體育要聞

100%當選狀元,但弗拉格不想進NBA?

娛樂要聞

金子涵正式宣布退圈,想回歸自己的生活

財經要聞

央地國資聯手護盤 國家隊領銜千億增持潮

科技要聞

馬斯克財富跌破3000億美元 怨特朗普?

汽車要聞

插混純電雙修 寶駿享境預售13.28萬起

態度原創

健康
數碼
旅游
本地
公開課

在中國,到底哪些人在吃“偉哥”?

數碼要聞

中國特供 RTX 5090D游戲性能普遍強于5090,影馳HOF顯卡新品曝光

旅游要聞

熱聞|清明假期將至,熱門目的地有哪些?

本地新聞

云游中國|更好濰坊,更好的家

公開課

李玫瑾:為什么性格比能力更重要?

無障礙瀏覽 進入關懷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庄浪县| 兴业县| 泾阳县| 喀什市| 乌兰浩特市| 永新县| 威信县| 桐梓县| 精河县| 河西区| 淮安市| 芜湖县| 惠来县| 林芝县| 丰台区| 福州市| 襄垣县| 榆社县| 农安县| 奉新县| 莱州市| 大余县| 浑源县| 吕梁市| 杂多县| 澄城县| 旬邑县| 平顶山市| 天气| 鄂温| 扎囊县| 平昌县| 太仆寺旗| 大同县| 宝兴县| 涪陵区| 咸丰县| 济宁市| 马边| 永州市| 萍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