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国产精品欲av蜜臀,可以直接免费观看的AV网站,gogogo高清免费完整版,啊灬啊灬啊灬免费毛片

網易首頁 > 網易號 > 正文 申請入駐

校黨委書記于祥成就提升卓越工程人才自主培養質量在《新型工業化》刊發署名文章

0
分享至



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主管期刊《新型工業化》2025年第2期專家論壇欄目刊發校黨委書記于祥成署名文章《踐行“工業報國” 提升卓越工程人才自主培養質量》。文章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舉旗定向、掌舵領航,就推進新型工業化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作出重要論述,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為推進新型工業化提供了行動指南和根本遵循。合肥工業大學以服務新型工業化為目標,緊盯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新需要,深化招培改革、注重實踐環節、共建導師隊伍、集聚校地資源,著力培養造就更多卓越工程人才,為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提供新動力、作出新貢獻。現將全文轉載如下:



踐行“工業報國”
提升卓越工程人才自主培養質量

于祥成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舉旗定向、掌舵領航,就推進新型工業化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作出重要論述,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為推進新型工業化提供了行動指南和根本遵循。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健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對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提出明確要求。

高校作為教育、科技、人才的重要結合點,要深刻領會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重要意義,始終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充分發揮教育科技人才綜合優勢,堅定不移肩負起為推進新型工業化提供有力支撐的重要使命。

一

把握時代內涵,在以新型工業化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勇擔新使命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時代新征程,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實現新型工業化是關鍵任務。推進新型工業化,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黨和國家事業全局出發,著眼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作出的戰略部署,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要深入領會重要意義,深切理解時代要求,深刻把握核心關鍵,勇擔新使命、作出新貢獻,努力為深入推進新型工業化提供更加強有力的支撐。

深入領會重要意義,自覺把服務新型工業化作為重要使命。工業化是現代化的前提和基礎,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繁榮富強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國的立國之本。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黨把推動工業化作為國家經濟建設的戰略重心,針對不同階段的形勢任務作出重要戰略部署,短短幾十年時間就完成了發達國家幾百年的工業化歷程,成為世界制造業第一大國和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產業體系更加健全,產業鏈更加完整,產業整體實力不斷增強,產業創新力、競爭力、抗風險能力顯著提升。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工業現代化的質量效益水平仍然存在一定差距,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挑戰與機遇并存,突破與風險疊加。

推進新型工業化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在工業戰線的具體體現,使命光榮、責任重大、前景廣闊、任務艱巨。深刻認識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重要牽引作用、關鍵驅動作用,是自覺把服務新型工業化作為關鍵使命任務的重要前提。高校要深入領會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戰略要求,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根本支撐,是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的迫切需要,是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主動選擇,迅速把思想和行動匯聚到黨的戰略部署上來,努力為以新型工業化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強大動能。

深切理解時代要求,找準提升服務新型工業化能力的契合點。新型工業化是高質量發展的工業化、新質生產力驅動的工業化、產業深度融合的工業化,既遵循工業化發展的普遍規律,又立足國情實際,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當前,我國新型工業化發展正處于關鍵時期,我國工業仍處于全球價值鏈中低端,自主可控能力還不足,工業大而不強的格局尚未根本扭轉。推進新型工業化,既要主動順應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潮流,大力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堅定不移走綠色低碳循環發展之路,又要統籌發展和安全,主動應對更加錯綜復雜的風險挑戰,著力構筑安全可靠的產業基礎、自立自強的創新體系和富有韌性的產業鏈條。

面對新型工業化這一黨和人民賦予的新時代使命任務,高校要深刻領會時代要求,緊扣時代脈搏,抓住歷史機遇,始終堅持與新時代同頻共振、與強國建設同向同行,找準服務支撐新型工業化建設的切入點、結合點與著力點,推進教育教學、學科建設、科技創新、社會服務等各方面工作高質量發展,主動布局、全面構建符合新型工業化要求的人才培養體系、學科建設體系、科技創新體系、教育評價體系以及綜合治理體系,不斷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和原始創新能力,為加快新型工業化建設夯實基礎,積聚動能。

深刻把握核心關鍵,全方位激發服務新型工業化的潛力動能。高校是人才培養的主陣地、基礎研究的主力軍、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教育、科技、人才協同推進、一體發展,既是推進新型工業化的客觀要求,也是高校提升服務新型工業化能力的核心關鍵。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更加緊密系統地把發展科技第一生產力、培養人才第一資源、增強創新第一動力結合起來,是高校在推進新型工業化新征程中更好發揮教育、科技、人才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作用的奮進目標和實踐路徑。

對標推進新型工業化提出的新任務新要求,高校要立足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局,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屬性、人民屬性、戰略屬性,把服務國家戰略作為最高追求,著力培養具有強烈使命擔當意識、突出實踐創新能力的時代新人和卓越人才。要以有組織科研推動科研范式和組織模式變革,加快建設高能級科技創新平臺,加強戰略科學家、產業領軍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引育,培養造就一批產業技術創新領軍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提升承擔國家重大科技攻關任務的能力水平,為解決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卡脖子”關鍵技術問題貢獻更大力量。要牢牢抓住教師隊伍建設這一基礎性工程,持續深化教育評價改革,破除人才引進、培養、使用、評價、激勵等方面的制度障礙,堅持以人為本、強化價值導向、突出貢獻優先,全方位激發發展潛力與創新動能,為推進新型工業化筑牢科技創新人才高地。

二

強化科技創新,在以新質生產力引領新型工業化中塑造新優勢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創新是新型工業化的根本動力,推進新型工業化,要轉變發展方式,創新發展路徑,加快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和動力變革,不斷破解發展難題、厚植發展優勢、增強發展動能。高校要對標新型工業化的任務要求,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以改革創新為強大動力,切實發揮科技創新主力軍作用,充分激發創新活力,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全面提升制造業科技創新能力作出新貢獻。


我們要以有組織科研推動科研范式和組織模式變革,加快建設高能級科技創新平臺,加強戰略科學家、產業領軍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引育,培養造就一批產業技術創新領軍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提升承擔國家重大科技攻關任務的能力水平,為解決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卡脖子”關鍵技術問題貢獻更大力量。圖為合肥工業大學科研團隊進行科研的場景。

加快建設世界一流學科,為現代產業發展厚植創新動力。新型工業化以科技進步為重要動力、以高質量發展為內在要求、以綠色低碳發展為主要趨勢,對加強基礎研究、攻堅科技難題、提升創新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學科建設是科技創新的關鍵支撐,是高校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動能。高校特別是“雙一流”建設高校要緊密圍繞新型工業化建設需求,加快推進世界一流學科建設,為推動產出更多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成果蓄勢賦能。

高校要把握好學科發展與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關系,在全力推進世界一流學科建設中持續增強與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契合度,為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搭建一流平臺,集聚一流人才,產出一流成果,帶動一批與先進制造業緊密相關的重點學科,凝練特色方向、實現協同躍升。在打造多學科高峰、推動不同學科高質量特色化發展的同時,堅持“以工為主、理工結合、文理滲透、融合交叉”,面向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新材料、人工智能、高端裝備制造、關鍵軟件、工業母機、集成電路、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智慧能源、生命健康、碳達峰碳中和等新型工業化重點領域,大力推動學科之間的深度交叉融合,將優勢學科的合力匯聚到筑牢立國之本、強國之基的實踐中來,持續增強學科建設對現代產業的引領力和貢獻力。

全力打好科技創新攻堅戰,夯實新質生產力發展基礎。新型工業化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主陣地,創新能力是新質生產力的核心驅動力,是產業競爭力的直接原動力。要牢牢把握新質生產力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的特征,主動順應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潮流,著力構筑自立自強的創新體系。

面對新型工業化對技術革命性突破的迫切需求,高校要完善科技創新組織機制,緊盯國際科技前沿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以有組織科研推動科研范式和組織模式變革,通過搭建大平臺、組建大團隊、攻堅大課題,深入開展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堅行動,打造科技創新高峰,增強創新策源能力,有力促進新質生產力的加快形成與穩健發展,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貢獻更大力量。要堅持需求導向和產業化方向,瞄準未來科技和產業發展制高點,集合精銳力量,在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和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集成芯片、人工智能等領域開展技術攻關,努力在原始創新和解決“卡脖子”難題等一批關鍵領域和核心競爭指標上實現新突破,為現代產業發展開辟新領域新賽道、塑造新動能新優勢。要聚焦“從0到1”的突破和“從1到100”的跨越,緊盯新型工業化重點產業關鍵共性技術問題,著力強化工科基礎研究,持續提升科技創新平臺能級,努力實現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為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提供強勁的技術支持和成果供給,把科技創新優勢轉化為服務新型工業化的產業發展優勢。

強化科技成果轉化,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深度融合。推進新型工業化,要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促進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支持企業提升創新能力,全面激發企業創新活力。作為科技創新的策源地,探索實踐產學研合作與社會服務新模式,促進科技成果高效轉移轉化,推動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助力產業基礎再造和重大技術裝備攻關,是高校踐行“四個服務”的重要責任和使命。

高校要以促進成果應用為導向,服務產業發展為牽引,主動對接國家、區域重大戰略需求和地方行業企業發展實際需要,從企業共性技術需求中摸準現代產業發展主命脈,打破傳統產學研合作點對點、碎片化、無統籌、無計劃的現象,有組織開展對產業共性、關鍵和重大技術的聯合攻關,形成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共生生態,實現科技創新與產業需求的“雙向奔赴”。要緊盯戰略性新興產業、數字經濟發展方向,超前布局未來產業,培育“小樹變大樹”的重點領域,積極謀劃布局校企深層次合作,推動先進裝備制造、先進材料、低空經濟等領域高水平創新性技術成果的培育和產業化。要深入探索科技成果轉化模式創新,建立全要素創業生態圈,推進人才、技術、產業、資本、服務等各類資源充分集聚,形成特色鮮明的成果轉移轉化新品牌,真正把“高校所長”與“新型工業化所需”結合起來,高質量服務新型工業化和未來產業發展。

三

牢記初心使命,在提供有力人才支撐中展現合肥工業大學新作為

在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中,無論是關鍵核心技術的突破,還是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抑或是新興產業的融合發展,都對人才的核心能力和綜合素質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近80年的辦學歷程中,合肥工業大學形成了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鮮明的工業報國底色、堅實的創新人才培養底氣,為國家工業現代化建設培養了50余萬名高水平人才,形成了“千人一領軍”的創新人才培養品牌。學校始終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準確把握新型工業化的基本規律和實踐要求,堅持目標導向、任務導向、問題導向,全力培養德才兼備、能力卓越、自覺服務國家的骨干與領軍人才,為加快新型工業化建設夯實人才基礎。

優化專業布局,構建符合新型工業化要求的學科專業體系。學科專業是高等教育體系的核心支柱,是人才培養的基礎平臺。從新中國成立初期設立煤田地質、測量、礦山機械、機電等專業,到1958年新增34個服務裝備制造業的學科專業,再到改革開放后形成了先進制造技術等8個學科群,合肥工業大學始終堅持服務國家工業經濟發展所需,主動布局學科專業,“以工立校、以工興校、以工強校”成為學校鮮明的工業報國底色。目前,學校服務支撐國家新興產業的專業多達82個,現有20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5個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點中,工科博士點占比80%以上,新工科專業布局與國家新興產業高度契合。

面對推進新型工業化戰略需求,要緊盯科技前沿和產業發展趨勢,以新工科建設為抓手,超前布局持續優化學科專業結構,按照“新的工科專業、工科專業的新要求、交叉融合再出新”的總體思路,基于人工智能、大數據技術多維度全面分析專業需求和發展,建立健全覆蓋招生、培養的專業動態調整機制。要依托優勢學科,聚焦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術、量子信息、集成電路、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等重點發展領域,有組織布局構建對接現代化產業全鏈條、多學科交叉融合的新興專業群,更好地滿足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人才需求。要深化科教融匯、產教融合,強化專業交叉融合,突出特色內涵發展,對現有工科專業全要素改造升級,建設若干“智能+”微專業,引導傳統專業主動適應新興技術和產業發展趨勢。

弘揚光榮傳統,樹牢矢志工業報國的理想信念。具有強烈的愛國情懷和肩負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重任的信心與決心,是成為合格新型工業化人才的首要前提。從新中國成立初期各類工業產業幾乎均是空白,到今天建成體系完整、產能巨大的工業體系,我國的工業現代化道路充滿了艱辛坎坷。作為在黨的堅強領導下建設發展起來的社會主義大學,合肥工業大學始終致力于為國家工業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建校初期,面對積貧積弱的現實,學校以“工業救國”為共同追求;改革開放大幕拉開,學校將“工業興國”作為時代使命;進入新時代,“工業強國”成為學校不懈追求的奮斗目標。

面對推進新型工業化新要求,要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將價值引領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把厚植家國情懷、矢志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同深化培養實踐創新能力深度融合,把牢人才培養方向,在青年學子中樹牢“工業報國”理想信念。要以教育家精神引領高素質教師隊伍的建設,以立足本職、作風扎實、愛崗敬業、奉獻社會的先進典型為榜樣,培育更多具有大學問、大情懷、大格局、大境界的“大先生”,為推進新型工業化潛心教書育人。要構建全方位一體化思政育人體系,將工程技術與道德價值、行為規范、責任擔當結合,科學研究與人文情懷、國家責任、歷史文化結合。要扎實推進科研育人,引領青年學子深度參與推進新型工業化重大科研項目攻關,在科研實踐中感悟使命任務、磨煉意志品質、增長本領才干。


探索實踐產學研合作與社會服務新模式,促進科技成果高效轉移轉化,推動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助力產業基礎再造和重大技術裝備攻關,是高校踐行“四個服務”的重要責任和使命。圖為合肥工業大學智能制造技術研究院。

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高卓越工程人才自主培養質量。推進新型工業化需要以高水平的基礎科學人才、科技領軍人才、技術技能人才和經營管理人才作為有力支撐。工科院校作為培養卓越工程人才的主陣地,要緊盯新型工業化發展趨勢,面向亟須關鍵核心領域,全力培養在相關工程領域具有扎實理論功底和系統專業知識,具備全球戰略視野、突出工程技術創新能力和學科交叉融合能力,善于解決復雜工程技術問題和“卡脖子”問題的高素質、高層次、交叉復合型卓越工程人才。

要以國家戰略和行業發展需求為導向,以提升實踐能力為重點,加強人才培養一體化設計,在優秀人才選拔、課程體系改革、專業能力塑造、長效機制構建等方面扎實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升卓越工程人才自主培養質量。要以產出為導向設計培養目標,通過建設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特區、構建新工科項目式核心課程體系,將相關學科專業發展前沿成果、最新要求融入人才培養方案和教育教學過程,探索建立面向重大科研任務的人才培養機制,實現創意、創新、創造三階段遞進式培養。要深化“產教融合、教研一體、協同育人、聯合攻關”的人才培養新模式,與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及行業領軍企業聯合培育高水平師資隊伍,持續強化卓越工程人才培養“雙導師制”,形成校企導師聯動、學術引領與工程實踐融合的長效機制。要將人才培養與企業創新研發生產過程深度融合,打造集實踐教學、科研攻關、成果轉化為一體的創新型高端育人平臺,確保人才培養與推進新型工業化要求和行業企業需求“無縫對接”,實現教育鏈、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全鏈條”融合,更好為新型工業化培養拔尖創新工程人才。

近年來,合肥工業大學以服務新型工業化為目標,緊盯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新需要,深化招培改革、注重實踐環節、共建導師隊伍、集聚校地資源,著力培養造就更多卓越工程人才。一是緊密對接重點行業企業人才需求,組建校企聯合招生專家組,共同商定招生遴選標準和聯合培養要求,持續優化工程人才招生選拔機制。二是以實踐導向整合課程資源,引導行業企業深度參與培養方案制定,校企聯動完善工程專業培養方案,持續構建適應行業發展動態的新型產教融合課程體系。三是針對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和工程難題,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實施情境交互感知、協同知識建構與移動探究學習“三并用”教學方法,將課堂教學和工程一線現場教學相結合,探索建立融通學術水平與實踐應用的工程類專業學位研究生創新能力評價及學位授予標準。近年來,學校通過搭建校企協同培養的新型產學研實體平臺,與140余家重點企業建立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遴選1300余位行業專家擔任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行業導師,連續8年累計招收“雙導師制”模式培養的碩士研究生4000余名,促進學校科研團隊與企業建立持續穩定的“人才培養+跟蹤研發”新型產學研合作關系。

推進新型工業化提出了新目標、新要求,明確了新模式、新路徑。當前,合肥工業大學正在奮力譜寫建設特色鮮明的世界一流大學新篇章。學校將始終秉承“工業報國”精神,全面提升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和經濟社會發展能力,致力于培養一流人才、助力發展新質生產力,為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提供新動力、作出新貢獻。


來源 | 《新型工業化》

責編 | 衛婷婷

投稿郵箱 | hfutxcb404@163.com

@HFUTers,冰糖教你拆解消費套路

陳安熠,即將登上國際賽場!

以“滿格狀態”奔赴壯闊征程!2025,合肥工大這么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合肥工業大學
合肥工業大學
新媒體運營與管理中心
2193文章數 1224關注度
往期回顧 全部

專題推薦

第十個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

無障礙瀏覽 進入關懷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塔河县| 汕尾市| 五河县| 溆浦县| 通江县| 密山市| 林周县| 大关县| 张家口市| 和平县| 霍山县| 林芝县| 故城县| 沿河| 寿阳县| 大连市| 万载县| 慈溪市| 肥东县| 大余县| 桓台县| 湖口县| 安阳县| 枞阳县| 玛纳斯县| 乌鲁木齐市| 新野县| 大田县| 湖州市| 六安市| 馆陶县| 兴义市| 孝感市| 青阳县| 称多县| 大足县| 仪征市| 东港市| 武定县| 桐城市| 万州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