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XXX
導語:2025年3月17日,中國航空工業(yè)集團有限公司原黨組書記、董事長譚瑞松被最高檢依法逮捕的消息沖上熱搜。這位曾執(zhí)掌軍工“國之重器”的央企掌門人,被曝“靠軍工吃軍工”、侵吞巨額公共財物,甚至在黨的十八大后仍不收斂。從國之棟梁到貪腐蛀蟲,譚瑞松的墜落軌跡給國企反腐敲響了怎樣的警鐘?
一、從“軍工脊梁”到“腐敗標本”:一個央企掌門的雙面人生
“他曾是讓殲-20騰飛的幕后推手,如今卻成了侵蝕國防長城的蛀蟲。”一位航空工業(yè)集團員工感嘆。譚瑞松的履歷曾光鮮奪目——哈爾濱工程大學博士、研究員級高級工程師,2018年執(zhí)掌中國航空工業(yè)集團,主導過多個重大軍工項目。
然而,這位“技術派掌門”卻在權力中迷失。據(jù)通報,其涉嫌在2018-2023年任職期間,借企業(yè)改制并購、工程項目承攬等機會大搞權錢交易,甚至將“職工錄用”變?yōu)槔娼粨Q工具。更諷刺的是,他一邊推動國防現(xiàn)代化建設,一邊“靠軍工吃軍工”,被指侵吞的公共財物數(shù)額之巨,直接威脅軍工資產(chǎn)安全。
二、“觸目驚心”的腐敗清單:迷信、權色與千萬黑金
中央紀委的通報揭開了譚瑞松的“五毒俱全”畫像:
信仰崩塌:搞迷信活動、對抗組織審查,將黨性修養(yǎng)拋諸腦后;
生活腐化:違規(guī)接受宴請、收受禮金,更涉及權色交易、道德敗壞;
瘋狂斂財:通過企業(yè)并購、工程承包等渠道非法收受巨額財物,把“國家利器”變成個人提款機;
監(jiān)守自盜:利用“軍工”特殊地位,侵吞本應用于國防科研的公共資金。
知情人士透露,其腐敗網(wǎng)絡可能滲透至供應鏈體系,“小到螺絲釘采購,大到整機生產(chǎn),每個環(huán)節(jié)都成了撈錢機會”。
三、軍工反腐深水區(qū):為何“靠山吃山”屢禁不止?
譚瑞松案暴露了軍工領域三大腐敗溫床:
封閉性:軍工企業(yè)涉密程度高,外部監(jiān)督難以穿透;
資源集中:動輒數(shù)十億的科研經(jīng)費和采購項目,成為尋租“富礦”;
技術壁壘:專業(yè)性強,腐敗行為常以“技術決策”之名掩蓋。
更令人警醒的是,譚瑞松的違法行為持續(xù)至2023年卸任前,說明“一把手”監(jiān)督機制仍存漏洞。有網(wǎng)友評論:“殲-20能突破音障,卻突不破某些人的貪欲屏障。”
四、反腐沒有“休止符”:從譚瑞松案看國企治理新信號
此案釋放三大治理風向標:
倒查追溯:盡管其部分違紀行為發(fā)生在多年前,但仍被“翻舊賬”追責,體現(xiàn)反腐“無禁區(qū)”;
穿透式監(jiān)管:國家監(jiān)察委直接介入軍工央企,打破“特殊領域”豁免幻想;
標本兼治:除個人追責外,重點收繳違紀違法所得,切斷腐敗利益鏈。
值得關注的是,通報特別強調(diào)“黨的十八大后不收斂、不收手”,彰顯中央對“存量腐敗”零容忍的態(tài)度。
五、人情冷暖:老同事的嘆息與民眾的期待
“他曾帶隊攻克發(fā)動機技術瓶頸,沒想到最后倒在‘思想發(fā)動機’熄火上。”一位曾與譚瑞松共事的技術人員惋惜道。而在社交平臺上,更多聲音聚焦反腐成效:“侵吞的每一分錢,都是納稅人的血汗;腐敗的每一個漏洞,都是國家安全的隱患。”
軍事專家指出,此案警示必須建立“技術+廉政”雙重防火墻,“讓國之重器真正掌握在忠誠、干凈的人手中”。
結語:譚瑞松的逮捕,既是國企反腐的又一記重拳,也是深化改革的沖鋒號。當殲-20翱翔天際時,我們不能忘記,守護這片天空的不僅是尖端科技,更需要清朗的政治生態(tài)。正如網(wǎng)友所言:“打掉一只‘軍工虎’,護住的或許是千萬將士的血汗與安全。”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