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調刻板是課堂教學的大敵。多站在學生的角度,用學生喜歡的方式給學生一定的心理刺激,靈活自如地展開教學,是需要教學智慧的。
來源 | 《中國教師報》
作者 | 任玲 特級教師
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中學教師
“創新”是課堂充滿生氣的前提。
何為舊?陳舊的教學觀念,如一講到底;陳舊的解讀結論,如用社會分層論那套解讀思維;程式老套呆板,不能給學習者思維的沖擊;點子少,課堂不能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何謂新?支撐設計理念新、文本解讀新、演繹變式活、鮮活點子多。
其一,支撐課堂教學的理念要新。
這里的“新”,不是故弄玄虛,而是指遵循語文學習規律,如重感悟,重積累,重習得,重言語訓練等;還指符合新課程教學理念,如尊重學生的體驗,還原學習過程,學會合作探究等。
曾獲得云南省曲靖市級競賽一等獎的教師譚付波的作文課,其中一個環節是請四位學生走出教室去“尋找”,看看能帶回什么來。學生帶來一只蘋果、一片落葉、一朵菊花,還帶著冷風之后瑟縮的感覺。
這個環節,一般人可能會把它看作噱頭,事實上是有效打通了學生與自然之間的隔膜,消除了寫作主體與寫作對象之間的隔墻,讓作文成了表達的需要,可謂打開了學生心靈,為下一步的教學起到了很好的鋪墊作用。
其二,解讀文本的視野、角度要新。
閱讀教學要呈現思考的深度。上海師范大學教授王榮生說:“好的語文教學基于好的文本解讀。”語文教師設計課堂的看家功夫至少在于兩點:一是能否以自己寬廣的“視野”為基礎,對文本進行巧妙延伸;二是能否以自己的解讀為課堂尋找一個值得“深挖”的角度。
有教師上《阿房宮賦》的時候,從教科書的幾個不同版本切入,幫助學生厘清文脈。有教師上《裝在套子里的人》把刪節前的原文拿來對照探究。特級教師韓軍上《雷雨》,從原著及中國文化中引入不少依據來探究文本,得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解讀心得,引導學生領悟“宇宙間許多神秘的事物”這一旨意。特級教師王君上《我的叔叔于勒》,憑借視野與思考超越現成解讀結論“灰色小人物的灰色理想的幻滅”而給人啟發。
其三,改變刻板流程,給學生一些思維的沖擊。
學生的學習生活,任務繁重而相對單調,重復是最令他們厭倦的事。所謂創新,有時候就是有所變化,不呆板、不固守一種方式,在變化中激起學習的興趣。
如《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一課,呆板的教學必然是要去梳理情節,分析人物形象,鑒賞環境描寫的作用等,這些呆板似乎無從避免,因為這些是必須完成的任務。但是,如果這樣變化一下,是不是教學起來就會帶來無窮趣味呢?古典小說特別注重講故事,故事要講得好,必須一切在“意料之外”,又一切在“情理之中”,從課文中找出N多個意料之外,再說說為什么它們又都在情理之中。
其四,多些激發學生參與的好“點子”。
教學技能和教學智慧是需要用心揣摩并長期積累的。人們公認的好課無一不是透著教學機智、有N多個鮮活點子的課。辦法很多,比如討論法、比較法、刪除法、改動法、調換法、還原法、摘要法、點評法、采訪法、補寫法、續寫法、猜讀法、改寫法、賞析分享法、積累語言法等。
單是朗讀,就可以有無數的變化。范讀、教讀、聽讀、練讀、輪讀(小組、個人、師生)、常速讀、快讀、慢讀(感情朗讀)、譯讀、記讀(記憶字詞重點)、背讀、朗誦讀、仿讀、演讀(讓自己進入文本情境或角色心理)、個性讀(如使用有表現力的方言)、角色讀(分角色讀)、配樂讀、輕聲讀、高聲讀、接力讀、問答讀、男女對讀、對號入座讀、自我陶醉讀、搖頭晃腦讀,甚至指手畫腳讀。
如執教《滕王閣序》一課,對于學生來說,一個很大的障礙是文章長,語言又有難度,一一細講往往難得要領。但是,讓學生模仿原文,先用四字句,再用六字句,最后用四六句形式提取各段大意,交流辨識,看看哪些不能概括文意,這樣一反復,學生對整個篇章的大意及邏輯關系了然于胸,朗讀理解起來更有效。
單調刻板是課堂教學的大敵。多站在學生的角度,用學生喜歡的方式給學生一定的心理刺激,靈活自如地展開教學,是需要教學智慧的。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的話
歡迎【關注】&【星標】&【轉發】
來源 | 《中國教師報》
編輯 | 崔斌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