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李嘉誠旗下企業出售43個港口運營相關權益給美國財團的事情鬧得沸沸揚揚!就在最近,中國出手了!3月14日至15日,中國對外聯絡部副部長馬輝率團密集訪問巴拿馬,與總統穆利諾,智庫等高層會談。此次行程的深層背景,正與長江和記實業向美國貝萊德牽頭的財團出售巴拿馬兩大港口控股權事件形成戰略對沖。巴方在會談中明確承諾"鞏固中巴戰略伙伴關系",這一表態直接回應了外界對其外交轉向的猜測。
值得關注的是,被出售的巴爾博亞港(Balboa)和克里斯托瓦爾港(Cristobal)掌控著是全球航運的“咽喉要道”,承擔全球約6%的海運貿易量。這樣一來,美國就控制全球 10.4% 的集裝箱吞吐量,包含199個泊位及配套智能碼頭系統覆蓋美洲最大港口洛杉磯、歐洲樞紐鹿特丹等核心節點。此類關鍵基礎設施的易主,正在改變全球供應鏈的地緣政治屬性。
另外,巴拿馬政府的戰略搖擺折射出小國外交的現實困境。受美國的壓力!巴拿馬總統穆利諾單方面宣布終止 “一帶一路"”協議,甚至中企承建的科隆自貿區項目被叫停,拉美國家掀起 “去中國化"”浪潮。美國就可以借機滲透和記港口的全球物流網絡,讓馬士基、達飛等國際航運巨頭轉向美方陣營。這一系列的操作就是想在全球港口樞紐壓中國一頭!
但巴拿馬方面仿佛也沒有像宣傳的那樣態度十分強硬!反而是表態稱:"愿意繼續和中國友好交往,凝聚合作共識,推動巴中友好事業持續發展。"而李嘉誠在看到這一點后,也應該吸取教訓:在港口問題上,雙方并非沒有商榷的空間,他真的不應該那么快出售和妥協。
如今,美國的雙重戰略正在制造新的地緣風險:
1.通過資本運作掌控關鍵通道
2.軍事威懾強化控制力,這種"資本+武力"的組合拳嚴重沖擊中小國家主權。
巴拿馬海事局數據顯示,2024年該運河通行量達13,785艘次,其中中國籍船舶占比31%。被收購后,美方可通過調整優先通行權,使中國貨輪平均等待時間從18小時延長至72小時,物流成本增加12%。這種此消彼長的態勢印證了基礎設施控制權的戰略價值。
基礎設施控制權的博弈揭示出全球化2.0時代的核心規則:關鍵物流節點的控制權已超越經濟范疇,成為大國戰略競爭的勝負手。對中國而言,需加快構建自主可控的全球供應鏈體系——中老鐵路打通東南亞腹地、瓜達爾港激活印度洋通道等布局,正是這種戰略思維的體現。而對跨國企業來說,當商業決策涉及戰略資產時,必須具備超越一般商業意識的全局視野,否則很可能在無意間成為地緣博弈的犧牲品。最后希望越來越的企業以此為例,在受到外國打壓時,不要那么快妥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