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編輯|麥麥
消費降級,實體店紛紛倒閉,實體經濟的出路究竟在哪里?
“旺鋪招租”“旺鋪轉讓”“清倉處理”“歇業倒閉”....
走在大街上,時常看到路邊商鋪門上貼著這樣白紙大字。
開業---倒閉好像變成了一個惡性循環,真正堅持下去的實體店少之又少。
有人說,實體店生意之所以冷清,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在于電商的崛起。
自從流行起“網購”,實體店生意明顯顯得有些力不從心。
不僅收入大不如從前,許多實體店的最終歸宿往往是“歇業倒閉”,甚至一些大型商超也難以幸免。
網購對實體店的沖擊真的有這么大嗎?
對此,人民日報發文,給出了不一樣的答案:不是電商太狠,而是實體店不會“玩”。
那么現實情況真的是這樣嗎?
一、電商興起、實體遇“冷”
電商的興起,真的干掉實體店了嗎?
問題的答案,沒有那么絕對,但也不是毫無影響。
近幾年來,電商發展迅速,逐漸引領全民網購熱潮,確實給實體店帶來了不小的影響。
以淘寶、拼多多、京東、抖音為代表的四大電商巨頭,早已成為人們網購的首選。
小到生活必需品,大到家具家電,手指一點就能瀏覽上萬種商品種類,足不出戶就能享受到購物的樂趣。
既能對比質量又能對比價格,不喜歡還可隨意退還。
因此,網購好似成了大家生活中的“必需品”,既方便又快捷。
據相關數據顯示,目前我國網絡購物用戶規模已高達9.74億人,占網民整體的87.9%。
也就是說,凡是會用智能手機上網的公民,基本上都有過電商購物的經歷。
正因如此,我國網絡零售額數據也十分可觀。
據不完全統計,2024年一整年全國網上零售額為15.23萬億元,相比2023年增長了7.2%。
不可否認,如此龐大的網絡用戶群體和數據,確實對實體店造成了巨大的沖擊。
畢竟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網購確實比實體店更便利、更劃算。
電商沒有興起時,大家只能抽時間去逛商超,費時又費力。
電商興起后,不出門就能輕松挑選到自己心儀的商品。
正是這種差異,使得實體店的客流量逐年減少。
凡是開實體的老板們,每天最愁的就是客流量,利潤還沒有成本高,誰還能堅持下去?
實體店的服務人員都比顧客多,每日還有固定不變的支出。
因此,不少實體店,尤其是小型的,都面臨著倒閉的風險。
甚至還有一些大型商超,如今也是門可羅雀,生意越來越難做。
例如,原來風靡一時的“家樂福”商超,近幾年在中國已經關閉了百余家大型門店。
作為本土領軍企業之一的“永輝超市”,也面臨著轉型倒閉的風險。
統計數據顯示,2024年上半年永輝超市就關閉了30多家門店。
不得不承認,電商的興起確實對實體經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但實體店生意不景氣,也不能將原因完全歸咎于電商。
二、實體店生意萎縮、多種因素影響
網購再流行,也不可能完全取代實體店。
實體店之所以會衰落,自身也存在著一些問題。
與實體店鋪相比,網購最大的優勢在于物美價廉,性價比高。
同一件商品,實體店的價格大都是網購的好幾倍。
近年來,各行各業都不景氣,一分錢恨不得掰成好幾半花。
與其在實體店當“冤大頭”,不如選擇網購,既方便又劃算。
消費降級后,我國的網購數據呈現出顯著的增長趨勢。
從這些變化中就不難看出,網購已經逐漸成為購物方式的主流。
實體店生意之所以不好做,也和運營成本有著很大的關系。
在人流量大的地方開店,客源或許會有保證,但成本也隨之增加。
房租、人工、水電這些固定成本,也隨著地段的好壞不斷上漲。
這些成本從哪來?自然就會轉嫁到商品價格上,由顧客來買單。
如此一來,實體店的價格自然不占優勢。
其次,實體店的商品種類相比于電商來說,非常有限。
由于空間和庫存的限制,實體店往往只能選擇一些流行的快銷產品,否則只能放在貨架上落灰。
正因如此,很多消費者可能只是隨意逛逛,不會真正的購買。
想要在實體店挑到心儀的商品,實在是有些困難。
但在網購平臺上,卻有上萬種種類供消費者挑選,不僅價格優美質量也有保障。
此外,大多數消費者在購物時更加注重情緒價值和購物體驗。
但部分實體店的服務態度不僅不熱情,還經常給顧客擺臉色。
最常見的就是消費者走到哪,店內工作人員跟到哪,無法愉快自如地進行購物。
實體店購物,不僅僅是看重質量和價格,消費者的購物體驗同樣值得重視。
因此,實體經濟萎靡,電子商務或許占一部分原因,但根本原因還是得從自身去尋找。
實體生意不好做,實體店老板怨聲連天,導致整體風氣下滑越來越嚴重。
針對這一點,《人民日報》專門發了一篇文章“全民網購,實體店的未來在哪里?”
許多人都覺得是電商的興起,才導致實體生意不好做。
但《人民日報》對此,卻給出了不同的意見。
當大部分實體老板都在抱怨生意不好干時,人民日報例舉出了“河南許昌胖東來”。
一家企業帶火了一座城,甚至帶火了整個省,還被網友稱為“沒有淡季的6A級景區”。
作為一家實體商超,胖東來不僅不擔心生意不好,反而還因為生意太好推行“限購”。
論價格,胖東來不占優勢,但論服務和質量,絕對是行業內的佼佼者。
同樣的實體環境,胖東來不僅沒有衰落,業績反而持續增長。
所以電商真的干掉實體店了嗎?傳統商鋪未來又將何去何從呢?
三、全民網購、實體店何去何從?
網購雖然成為主流,但實體店仍是不可取代的剛需。
實體店生意之所以日漸萎靡,并不全是電商帶來的沖擊,而是消費者的需求變了。
過去,商場和消費者就是雙向的,“消費者有需求,就去店里買”。
而現在消費者的購物選擇多了,便會更加注重消費體驗和情緒價值。
花同樣的錢,更愿意花得開心,而不是花錢買一肚子氣。
因此,單純賣貨的店鋪,想要存活下來實屬不易。
就拿《人民日報》舉得“胖東來”的例子來說,可以說非常有借鑒價值。
被網友稱為“6A級景區”的胖東來,憑借優質的服務和售后而聞名。
不過最令消費者趨之若鶩的,是商品的貨真價實。
在電商空前繁榮的背景下,胖東來不僅屹立不倒,反而還能掙169個億。
這也就說明,實體經濟還是有搞頭的。
所以《人民日報》才會發文批評,堅守固有的實體觀念,最終的歸宿只能是倒閉。
既然網購可以“退換貨無憂”,那為什么實體店不可以呢?
胖東來的售后服務是出了名的好,如果商品質量本身存在問題,即可免費享受退換貨服務。
當商品出現問題時,胖東來不僅給予經濟補償,還會立馬下架所有問題商品。
在胖東來購物,最讓人享受的是“顧客至上”的服務態度。
實體店不能只當“賣貨的”,而要變成“沉浸式體驗中心”。
實體店想要持續發展,就要以“質量為本”,注重顧客的消費體驗。
只要這兩點處理妥當,就不怕沒有客源。
互聯網時代,實體店也可以線上與線下融合發展,從而突破傳統實體店的局限。
結尾:
實體店轉型是必經之路,若依舊選擇墨守成規,那么遲早會被時代淘汰。
電商不會取代實體店,只會令它不斷進化、改善。
實體店的未來,不是有沒有,而是在于“怎么變”。
對此,大家有什么獨到的見解呢?你覺得實體店的未來在哪呢?
信息源:
免責聲明:
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于網絡,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系后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