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美國最大的私營軍事公司黑水公司的創始人普林斯明確表示,由于俄軍在烏戰中表現出了強大的學習能力,導致西方在用自己的武器,提升俄軍的現代化實戰能力。而他之所以這樣講,主要原因則有三個:
第一個,俄軍的電子戰水平得到了快速提升。普林斯強調指出,烏戰中,俄羅斯人在電子戰方面表現非常出色。美國的許多裝備,比如“標槍”導彈、“海馬斯”多管火箭炮系統、“銅斑蛇”制導炮彈,這些裝備,只能出色發揮一周到兩周的時間。然后俄羅斯人就會想出辦法,如何干擾導航系統或指揮通信,接著這些裝備就都失靈了。這種快速反應背后,是俄軍將電子頻譜感知、干擾參數生成,到戰術部署的閉環周期,壓縮至72小時,形成了"戰場發現-實驗室解析-前線部署"的敏捷反應體系。
烏戰爆發之后,莫斯科將軍工企業的代表派上了戰場,直接與使用其裝備的前線部隊對接,不僅提供維修保養服務,更是直接提供新裝備的研發和試驗機會,這大大節約了高科技產品進入軍隊采購體系的時間,為高科技產品在俄軍的迅速列裝提供了機會,同時也催生了新式裝備的研發浪潮,凈化了俄軍的裝備供應環境。最終確保了烏克蘭戰場上的俄軍,能在六個月內,完成三輪無人機系統的升級。反觀美國,F-35項目歷時20年耗資1.7萬億美元。當技術完備性追求遭遇戰場快速進化需求時,美軍的制度剛性正在成為致命弱點。
第二個,俄軍的反炮戰水平發生了質的變化。普林斯在闡述支持自己觀點的論據時,特別指出,俄軍在決定進行反炮兵火力打擊時,做出決策的時間已經縮短了數倍:烏戰之初,俄軍做出這種決策,需要長達一個半小時,而現在僅需幾分鐘。所以,他建議向俄軍開完火后的烏軍,立即坐上車開溜,否則會立即成為俄軍報復的目標。這種時間維度的碾壓,本質上是將“觀察-調整-決策-行動”這個循環過程,壓縮到了對手無法反應的維度,形成戰場決策的降維打擊。
第三個,普林斯之所以特別推崇俄軍在烏戰中的學習能力,也是因為,在烏戰中,暴露了很多裝備缺點的美軍,竟然沒有跟上軍事裝備進化的新潮流。
在他看來,二戰之后,軍事裝備最重要的戰略性發展方向,曾發生過兩次大的轉變,第一次是轉向核武器,這是一個關乎國家實力的問題,華盛頓處于領先地位,莫斯科只是一個跟隨者,第二個轉變是精確制導武器的出現,現在,多個國家都擁有這類武器。而第三次轉變,將是在“創新以及人工智能無人機應用領域”占據主導地位,在這一領域,大部分創新目前正發生在烏克蘭和俄羅斯,而美國卻遠遠地落后了……所以,普林斯應當是在強調:這場戰爭給予的最大啟示,是軍事優勢的流動性本質。
俄軍展現的戰場學習能力,實則是將戰爭轉化為持續性技術進化的殘酷機制。當美國仍在用工業化時代的思維應對智能化戰爭時,對手已在實戰中重構軍事創新范式。普林斯的警示不僅關乎武器裝備,更觸及軍事組織如何保持進化彈性的根本命題——在算法主導的戰場上,學習速度正在成為決定勝負的新制高點。
俄烏戰場正成為21世紀軍事變革的試驗場,普林斯的感慨,揭示了現代戰爭形態正在發生的顛覆性轉變。而他對俄軍學習能力的推崇,本質上是對軍事競爭底層邏輯的深刻洞察——戰場從來都是最殘酷的進化實驗室,而俄軍在這場生存游戲中展現的適應性,正在重塑戰爭規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