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系軍閥是在張作霖的苦心經營下,通過參與軍閥戰爭逐漸壯大起來,鼎盛時期兵力達到四十萬,控制東北三省以及熱河、直隸、山東、江蘇、安徽等地區,成為北洋后期實力最大的地方派系。
當時軍隊中有許多人喜好《三國演義》,用其中的故事比喻當時人物。三國時期,蜀漢的關張趙馬黃并稱為“五虎上將”;北洋時期,東北奉系也有五名將領被稱為“五虎將” 。
奉系五虎將概述
奉系五虎將,就是姜登選、郭松齡、韓麟春、李景林、張宗昌。這五個人脾氣秉性各有特點,是奉系軍閥中期發展的主要力量,但最后結果卻都很悲慘,死去時都正值壯年,兩人被處死、一人遭刺殺、兩人患病而亡。
要說清他們跌宕起伏的人生歷程,首先要了解北洋軍閥的派系斗爭和奉系內部的矛盾糾葛。
北洋軍閥主要分為皖系、直系、奉系三個集團。
北洋派系
皖系軍閥以段祺瑞為首,代表人物有徐樹錚、靳云鵬、段芝貴等,勢力范圍在安徽、北京、甘肅、陜西、山東、上海、浙江、福建一帶。主要以日本為靠山,試圖武力統一全國,具有一定的現代化設施。在袁世凱死后控制北洋政府,因直皖戰爭戰敗而衰落。
直系前期以馮國璋為首,后期為曹錕、吳佩孚,代表人物有孫傳芳、齊燮元等,勢力范圍主要在直隸、湖北、江蘇、江西等省。與英美等國親近,具有空海軍等兵種,武器裝備較為先進。直皖戰爭后掌握北洋政府政權,因第二次直奉戰爭失敗而削弱。
奉系以張作霖為首,主要在奉天、吉林、黑龍江三省,后來擴展到熱河、察哈爾、綏遠、河北,鼎盛時期還占領山東、江蘇、安徽、上海等地。主要依靠日本的支持和扶植,有較為完備的軍事工業體系,在北洋軍閥中戰斗力較強。第二次直奉戰爭取勝后進入北京。
奉系集團做大后,隨著新晉力量的加入,逐漸分化為三個派系,分別是舊派、士官派和陸大派。后期隨著老派人物逐漸退居幕后,士官派和陸大派的矛盾日益凸顯。
張作霖及其幕僚
舊派主要是最初跟張作霖打天下的老兄弟,大多在奉系高層任職,代表人物有張作相、吳俊升、張景惠、湯玉麟、孫烈臣等。張宗昌加入奉系時間較晚,但從其早期經歷來看,勉強算是舊派。
士官派主要是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的畢業生,以楊宇霆為首,包括姜登選、韓麟春等。
陸大派大多畢業于中國陸軍大學和保定陸軍軍官學校,以郭松齡為首,包括李景林等。由于張學良和郭松齡關系密切,并對陸大派軍官大力提攜,陸大派逐漸形成以張學良為核心的依附態勢。
姜登選被悶死在棺材里,時年44歲
姜登選出生于河北南宮陳村的書香門第,少年時中過秀才,后赴日本學習軍事,入東京振武堂和日本士官學校工兵科。回國后在四川清軍擔任第十七混成協工程營管帶、陸軍小學堂總辦等職。
姜登選
武昌起義后,四川因軍餉問題發生嘩變,外省籍軍官紛紛離川另謀出路。姜登選隨老上司朱慶,先后擔任黑龍江督軍署參謀長,廣東虎門長洲要塞司令等職。
經“士官派”校友楊宇霆大力推薦,姜登選到張作霖麾下擔任總參議。第一次直奉戰爭奉軍失利,率領工兵建橋修壕以助撤軍,后任東三省陸軍整理處副統監。
第二次直奉戰爭期間,擔任奉軍第一軍軍長,激戰攻破九門口長城。奉系“士官派”與“陸大派”爭功心切,兩派矛盾漸趨激烈。隨著奉系勢力向南擴張,姜登選擔任蘇皖剿匪司令、安徽軍務督辦。
后閩浙巡閱使孫傳芳突然舉兵攻奉,南進的奉軍全線收縮,姜登選被迫離職北歸。途經灤州車站時,正趕上郭松齡起兵反奉,被郭松齡槍斃后扔進棺材。
事后開棺發現,遺體上雙手綁繩掙開,棺內側木板上遍布抓痕。姜登選中槍后昏迷,醒來后來發現在棺材中,因缺氧窒息被悶死了。
姜登選為人豪爽輕財,和藹可親,能與士卒共甘苦,重義而輕利,在奉軍中有較高威望。但竟然死于奉系內部傾軋,一代名將就此隕落。
郭松齡倒戈失敗曝尸三日,時年42歲
郭松齡出生于奉天東郊漁樵寨村,就學于奉天陸軍小學堂、奉天陸軍速成學堂,期間加入同盟會。后考入中國陸軍大學,畢業后在北京講武堂、廣東韶關講武堂、東三省陸軍講武堂當過教官,參加過孫中山在廣州發起的護法運動。
郭松齡
在東三省陸軍講武堂期間,張學良對其學識和人品受極為欽佩,從此成為莫逆之交。兩人當分別當旅長時,手下的部隊合并管理。
第二次直奉戰爭時,張學良、郭松齡擔任奉軍第三軍正、副軍長,率軍在山海關正面作戰,與直軍主力吳佩孚部激烈對抗,乘勝攻占秦皇島、灤州等地。郭松齡的威望得到進一步提升,成為奉軍內部舉足輕重的人物,但與其他將領的矛盾也逐漸浮現。
郭松齡自認為戰功赫赫,卻未得到滿意的封賞,并對奉系依靠日本支持,持續向南擴張的戰略持反對意見。在馮玉祥的積極拉攏下,郭松齡與、馮玉祥、李景林結成“反奉三角聯盟”。
郭松齡在灤州舉兵討伐張作霖,發表《反奉宣言》,推薦張學良統帥東北,一路勢如破竹,兵鋒直指奉天省城。日本關東軍反復權衡后,選擇支持張作霖。
郭松齡在巨流河一戰中被擊敗,在新民縣西南蘇家屯村被奉軍王永清騎兵隊俘獲。在楊宇霆的建議下,張作霖下令槍斃了郭松齡夫婦,在奉天小河沿體育場暴尸三日。
郭松齡以一腔熱血和變革之志,起兵反奉以圖改變時局,豈料卻最終功敗垂成,只留下一曲悲壯的挽歌 。
韓麟春中風偏癱而死,時年44歲
韓麟春出生于奉天遼陽,選送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炮兵科學習,回國后在清政府和北洋政府陸軍部供職,長期負責軍械管理。
韓麟春
第一次直奉戰爭張作霖戰敗,韓麟春卻看到奉系的潛力,經楊宇霆推薦轉投奉系。被任命為東三省兵工廠督辦,為奉軍提供了大量武器彈藥。
在第二次直奉戰爭中,姜登選、韓麟春為奉軍第一軍正、副軍長,率軍攻占了九門口長城,但卻與“陸大派”郭松齡發生沖突。
郭松齡起兵反奉時,韓麟春率奉軍第四方面軍阻擊叛軍。張作霖入主北京后,韓麟春被授予安國軍陸軍上將銜。
后帶兵在河南打敗靳云鶚,河北一帶與北伐軍對抗。正當戰事激烈之時,韓麟春突然在前線得病中風,留下了偏癱后遺癥,三年后在沈陽病逝。
韓麟春是不可多得的軍械專家,同時在軍事指揮上表現出色,然而這樣的將領不是死在戰場上,面是默默躺在病床上,等待生命的燭光一點點黯淡。
李景林突患痢疾而死,時年47歲
李景林出生于直隸棗強,從小練得一身好拳腳,精通武當劍術和楊氏太極拳。入保定北洋陸軍速成武備學堂學習,曾隨軍鎮壓武昌起義,因功獲賞黃馬褂。
李景林
民國時,任黑龍江陸軍暫編第一師參謀長,受到張作霖的賞識重用。第一次直奉戰爭期間,李景林率部參加東路軍戰斗,后升任陸軍整編第一師師長。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李景林任第二軍軍長,率部長驅直入天津,后擔任直隸軍務督辦。
郭松齡反奉時,與郭松齡、馮玉祥結成反張密盟,后因與馮玉祥互不信任而決裂。被馮玉祥打敗后,退走山東與張宗昌組成直魯聯軍。
李景林對中華武術作出了較大貢獻,退出政治舞臺后,提倡全民國術化。在上海開館授徒,在濟南創辦山東國術館,是武當劍術傳人,有 “武當劍仙” 的稱號。在濟南期間,突然患上痢疾,終于醫治無效身亡。
李景林的一生充滿傳奇色彩,周旋于各方勢力之間,雖立場有所爭議,但也是在亂世中求存而努力掙扎。戰敗的將軍仍然是成功的武術家。
張宗昌遇刺遭槍擊身亡,時年51歲
張宗昌生于山東掖縣,長大后趕上膠東發生饑荒,只好逃到關外謀生。在俄國人管理的中東鐵路和西伯利亞金礦當工人,學會了流利的俄語,并練出了一手好槍法。
張宗昌
武昌起義后回國參軍,在上海陳其美手下當了團長,升任江蘇陸軍第三師師長。后突然陣前倒戈,投降北洋軍馮國璋,當了總統府侍從武官長。
多次戰場失利后,投靠直魯豫巡閱使曹錕,卻被吳佩孚所排斥,遠走奉天投靠了張作霖,開始只當個憲兵營營長。平息高士儐叛亂立功,升任吉林省防軍第三混成旅旅長,后調任奉天陸軍第三旅旅長。
第二次直奉戰爭后,擔任山東軍務督辦和省主席后,率軍進占江蘇、上海。后在孫傳芳的閩浙聯軍攻擊下,敗退回到山東。
在南方革命軍攻勢壓迫下,奉系與孫傳芳捐嫌修好,張宗昌率直魯聯軍南下支援孫傳芳。在革命軍和馮玉祥聯手打擊下,相繼丟失山東、直隸等地,隨后在灤州化裝逃跑,尋找機會東山再起。
韓復榘就任山東省主席后,擔心張宗昌回來搶地盤,就誘騙他到濟南“共謀大事”。在火車站送行時,安排殺手開槍射殺了張宗昌。
張宗昌一生劣跡斑斑,肆意橫征暴斂,生活荒誕糜爛,實屬混亂時代的一段黑暗篇章。
篇尾
在風云變幻的民國亂世,奉系五虎將在中華大地掀起了一陣狂瀾,如今唯有荒冢殘碑,默默訴說往昔故事。
“古今將相今何在,荒冢一堆草沒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