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同意停火30天,但停火不停手,俄軍5天狂奪259平方公里,蘇賈正移交莫斯科。
我們要明白,雖然普京口頭上表示同意停火,但實際上,在庫爾斯克地區的軍事行動并未停止。
或許停火只是一個幌子用以掩蓋俄羅斯在戰場上的進一步行動?
更有趣的是,在同意停火的同一天,普京還與白俄羅斯簽署了《聯盟國家安全條約》,加強了兩國的軍事聯盟。
特朗普提出的“先停火,再談和平”的方案,看似合情合理,但普京卻提出了“先談長期和平,再停火”的對策,這實際上是一個巧妙的拖延策略。
因為談及長期和平,必然涉及烏克蘭領土完整、安全保障等復雜問題,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能解決的。
而在此期間,俄羅斯可以繼續其在烏克蘭的軍事行動,進一步鞏固其在庫爾斯克等地的控制。
普京提出的停火“細節問題”,如停火監督與核查機制的建立、防止烏克蘭利用停火期間進行動員等,都是合理的關切。
但這些問題同樣也可以被用作拖延停火實施的借口。
特別是普京提到的,在庫爾斯克的烏軍是撤退還是投降的問題,這實際上是俄羅斯在戰場上占據優勢后的一種心理戰術。
澤連斯基對普京的停火提議表示懷疑,認為普京實際上是在拒絕停火,只是不敢直接反對特朗普的提議。
這種解讀不無道理,因為從普京設置的停火條件,如美國停止向烏克蘭供應武器、烏克蘭去軍事化等,都是觸及烏克蘭及其西方支持者核心利益的要求。
這些條件幾乎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得到滿足,而且從普京的表態來看,停火提議也并非單純的人道主義行為。
他明確表示,烏軍面臨著要么投降、要么被殲滅的選擇。
這種強硬的姿態,顯示出俄羅斯并不打算給烏軍喘息的機會。因此,停火提議可能更像是一種煙霧彈,旨在為俄軍爭取更多的戰略時間和空間。
但說來說去,想要真正達成停火協議,還得看庫州的戰情。
據悉,俄軍以雷霆之勢,短短五天內便奪取了259平方公里的土地,成功收復了蘇賈、梅洛沃伊、波多爾三城,更捕獲了400名烏軍士兵。
這樣的戰果,不僅顯示了俄軍的強大攻勢,更凸顯了其在該地區的軍事優勢。
值得一提的是,俄軍在此次攻勢中展現了高超的戰術運用。尤其是其“管道突襲”戰術,士兵攜帶氧氣瓶,通過地下管道長途奔襲15公里,對烏軍后方進行奇襲,一舉端掉了后勤樞紐蘇賈市。
這一行動不僅打亂了烏軍的部署,更是切斷了其撤退路線,使得大批烏軍陷入困境。
在此背景下,普京親臨庫爾斯克前線督戰,顯然對戰場進展感到滿意。俄軍的戰場優勢,似乎已經為將烏軍完全趕出庫爾斯克州奠定了基礎。
然而,即便在如此劣勢之下,烏軍依然保持著戰斗的意志。烏司令表示,烏克蘭士兵仍在陣地上堅守,并會在必要時發起進攻。
當然,他也承認在考慮到生存安全的前提下,烏軍會選擇機動轉移至安全區域繼續戰斗。
在他看來,俄軍現在的目標就是將戰場挪到烏克蘭境內。
從某種意義來說,能在俄軍50000人的強大攻勢下,烏軍能撤離就算不錯了。
當然,代價是蘇賈鎮移交到了俄軍手里。
一旦失去這個重要據點,烏軍將不得不撤退到俄烏邊界地區進行背靠背的戰斗。
去年8月烏軍突襲庫爾斯克,他們本想以此為談判籌碼,卻沒想到如今被俄軍打得節節敗退。在庫爾斯克的控制區域已經從原先的1376平方公里急劇縮減至僅剩約14%。
更糟糕的是,俄軍有可能會趁勢大舉反攻至烏克蘭的蘇梅州。
俄羅斯顯然想利用戰場上的優勢來換取政治上的承諾;而美國和烏克蘭則需要在軍事上的劣勢中爭取到喘息的空間和時間。
庫爾斯克戰局的突破性進展讓俄羅斯占據了主動地位,但停火協議最終能否落實還需看美俄兩國,在烏克蘭地位等核心問題上能否達成某種妥協和共識。
西方國家原本寄望通過俄烏戰爭來拖垮俄羅斯,但現在看來普京并未被拖垮反而越戰越勇,去年俄羅斯的GDP不降反升,軍工生產也在穩步增長,民心和士氣更是空前高漲。
更重要的是普京手握能源、糧食和核武器這三張王牌,這場戰爭他顯然打得起、耗得起也玩得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