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汽車行業的競爭更加激烈,電車和燃油車都開始深入10萬以下進行搏殺,而新造車也開始推出10萬出頭的車型,燃油車和電車的價格已基本相當,如此情況下,該買燃油車還是電車,從成本方面或許能給出參考。
如今電池的成本已相當公開了,一般來說,三元鋰電池的成本大約在500-700元每度電,磷酸鐵鋰電池則在300-500元左右,由于磷酸鐵鋰電池的成本低得多,磷酸鐵鋰在電車逐漸成為主流,據估算2024年國內的電車有超過七成都已采用磷酸鐵鋰電池。
除了采用成本更低的磷酸鐵鋰電池之外,將電車做小、做輕也能降低耗電量,從而采用更小容量的電池也能提供不錯的續航,據查某超小型電車的電池容量在16度電左右,也能達到200公里續航;而7萬多塊的車型,30度電,耗電量怎么著也得10度電以上每百公里,實際續航還真會少于300公里。
這電池的成本就占了過萬塊錢,而電車的車殼、電動機、底盤、空調等諸多設備都要錢錢,算起來又戰區了不少的成本;此外電車為了強調自己的多功能,還采用諸多的芯片,這些芯片同樣需要耗費不少的錢。
對比之下,燃油車反而變得簡單了,燃油車就是發動機、變速箱、底盤、車殼等配件,其中發動機是最貴的,經過這么多年的發展,好點的發動機也能做到1萬塊成本了,加上其他配件,合計的成本怎么也比電動車的硬件成本低。
燃油車強調高可靠性,為此燃油車向來以機械來實現各種功能;尤為值得注意的是燃油車的諸多配件經過百年的發展,早已形成成熟的體系,成本已達到最低,而電車還在發展中,成本很難做到如燃油車那么低。
尤其是眾所周知的是電車為了強調創新科技,采用一體化設計,這種一體化設計反而會進一步提高成本,這種成本不僅體現在制造過程中,還體現在日后的維修中,某美國電車品牌就被吐槽過度一體化,導致許多小問題都無法在4S店維修,動輒就是返廠維修,讓車主費錢不說還浪費時間,苦不堪言。
這樣的差異,就造成了隨著市場競爭的激烈,汽車價格只能不斷下降,汽車企業又只好轉向壓成本,由此已引發諸多的爭議。
去年就已傳出電車企業要求供應鏈降價,從此前的每年降價一次,到每個季度降價一次,再到每個月都要降價,這讓供應鏈企業非常害怕接到汽車企業的電話,因為只要接到電話,往往就是要求進一步降價。
此外還傳出一些汽車企業為了降低芯片成本,用手機芯片替代車規級芯片,車規級芯片高度強調可靠性以及耐用性,在汽車的震動環境和多塵環境中工作,因此車規級芯片往往需要進行強化,導致成本遠比手機芯片高得多,直接采用手機芯片的后果可能是使用兩三年后,芯片就卡頓乃至停止工作。
凡此種種,筆者認為汽車如今的成本已高度透明化,傳統燃油車已將成本壓到極致,電車所采用的諸多芯片、配件等成本怎么著也比燃油車配件高,在同等價格下,那種車的品質更可靠無需多說,該買那種車型自己心里有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