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深秋,遼沈大地,硝煙彌漫。當東北野戰軍攻克錦州之后,一個令人費解的戰略決策,引發了后世無數的猜想:為何擁有壓倒性優勢的東野主力,沒有繼續追擊國民黨東進兵團?這支曾在塔山阻擊戰中被阻擋的國民黨精銳部隊,最終得以從海路撤離。這一看似“放過”敵人的決策,背后究竟蘊含著怎樣的戰略智慧呢?
回頭看看那充滿戰火的時光,錦州就如同一把狠狠地插進國民黨軍隊喉嚨的鋒利寶劍一樣。北寧鐵路是連接東北與華北的關鍵線路,而錦州恰恰處在這條主要線路的重要位置上。毛澤東于《關于遼沈戰役作戰方針》里清晰地表明:"要置長春、沈陽兩敵于不顧,將主力使用于錦州—唐山一線。"這一戰略決策背后,是對整個戰爭全局的精準把握。東北野戰軍先攻打錦州,這樣就成功地營造出了“關門打狗”這種很有利的戰略態勢。
當東野主力集結于錦州城下之時,蔣介石急忙下令組建兩路援軍:由侯鏡如所指揮的東進兵團,集結在錦西葫蘆島;由廖耀湘率領的西進兵團,則從沈陽出發向西行進。為阻攔東進兵團前往救援錦州,林彪與羅榮桓指揮第四縱隊以及第十一縱隊,在塔山地區構筑起了堅固的防線。
塔山阻擊戰歷經了六個晝夜,在這片面積不足百平方公里的土地之上,解放軍的將士們筑起了一道,東進兵團根本無法跨越的堅固防線。當時的戰場環境,異常地艱苦,秋雨連綿不斷,戰士們在那泥濘的戰壕之中,與敵人展開了激烈的、殊死的搏斗。東進兵團,雖有海軍艦艇所給予的炮火支援,但是始終未曾能夠突破塔山的防線。當錦州城頭升起五星紅旗的消息傳來,東進兵團的進攻也隨之失去了意義。
錦州解放之后,東野指揮部遇到一個重要的抉擇:到底是繼而前去追擊東進兵團呢,還是轉而攔阻西進兵團?最后林彪與羅榮桓決定將戰略重心轉移到西進兵團這邊。而且此決策的背后有著經過深思熟慮的考量。
首先戰略威脅的判斷至關重要。蔣介石錯誤地認為東野主力攻錦必然傷亡慘重,無力再戰,因此力主東進兵團和廖耀湘兵團按原計劃東西對進,收復錦州。毛澤東經過精準的判斷,認定西進兵團帶來了更大的威脅,得先把它解決掉。當時廖耀湘所率領的西進兵團,擁有著10萬之眾的精銳部隊,其裝備頗為精良,戰斗力也是較為強勁的。倘若放任該兵團繼續西進,或許便會對整個遼沈戰役的戰略布局帶來一定的沖擊。
其次地形因素也影響了這一決策。東進兵團依托錦西、葫蘆島的堅固防御工事和海軍艦艇的火力支援,形成了一個難以攻克的防御體系。若強行攻擊,東野將付出巨大傷亡。對比之下,在遼闊的野外圍殲西進兵團,戰場環境更為有利。
再者后勤補給的考慮也不容忽視。當時錦州地區并非解放軍的根據地,東野主力在這兒作戰,補給線已經拉得很長很長。倘若繼續向西追擊東進兵團,便會進一步增添,后勤壓力,這對部隊戰斗力的發揮是不利的。
這一戰略抉擇,最終被歷史證明是正確的。1948年10月28號,在遼西的黑山跟大虎山一帶,東野的主力把廖耀湘的西進兵團給緊緊圍住了,一番激烈戰斗過后,西進兵團全部都被消滅了。這場戰役就是“遼西會戰”,它在遼沈戰役里是最關鍵的一部分。接著杜聿明那部分在11月9號從錦西、葫蘆島通過海運往南邊撤退,整個東北得以解放。
遼沈戰役,在解放戰爭的三大戰役之中,排居首位。從1948年9月12日起,至11月2日止,歷經了52天之久。此戰役先后殲滅了以及改編了國民黨軍47.2萬人與此同時還繳獲了大量的武器裝備,為解放全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回頭看看東野“放過”東進兵團的那個決定,能看出中國共產黨軍事指揮藝術的關鍵所在:把優勢兵力集中起來去解決主要的矛盾;對戰場的態勢能夠精準地進行判斷;在戰略戰術的運用上很靈活。這樣把戰略眼光跟戰術的靈活性融合在一起的指揮藝術,不單是軍事智慧凝聚而成的,還是政治智慧的一種表現。
歷史的車輪,滾滾地向前,那段烽火般的歲月,已然漸漸地遠去,不過遼沈戰役之中的戰略智慧,依舊閃爍著耀眼的光芒。當我們在今日回顧這段歷史之時,不禁要發問:倘若東野那時選擇了去追擊東進兵團,歷史將會有著怎樣不同的走向呢?這個問題或許永遠都不會有確切的答案,但東野指揮部當時所作出的決策,無疑為我們留存下了極為珍貴的戰略思考遺產。
參考資料:
《毛澤東軍事文集》第四卷,軍事科學出版社
《遼沈戰役史》,軍事科學出版社
《林彪軍事文選》,解放軍出版社
《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史》第三卷,軍事科學出版社
《羅榮桓軍事文選》,解放軍出版社
《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役戰例選編》,軍事科學出版社
《中國革命戰爭史》,解放軍出版社
本人承諾:圖片素材全部來源于真實素材的原創,所有圖片素材及文章都是真實的
本文基于歷史檔案與研究資料撰寫,旨在客觀分析歷史事件,其中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平臺無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