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近現代史上,國民黨的五大王牌軍曾是其軍事力量的象征。這些軍隊在抗日戰爭中曾扮演了重要角色,并為國家立下了赫赫戰功,但是隨著解放戰爭的到來,這些部隊以及其軍長的命運也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
一、五大王牌軍的歷史地位
國民黨的五大王牌軍,即新編第一軍、新編第六軍、第五軍、第七十四軍以及第十八軍,他們均以其精良的裝備和強大的戰斗力著稱。
新編第一軍,被譽為“天下第一軍”,其前身是1932年組建的國民政府財政部稅警總團,這支部隊的裝備在國民黨軍中堪稱一流,清一色的美式裝備,從槍支、火炮、車輛到電臺、電話、望遠鏡以至罐頭食品、蚊帳、被褥,都印有USA標記。
部隊官兵的素質比普通的國民黨軍都高,營以上的軍官大多是英美軍校的留學生,外語說得比中國話還流利,士兵也大都是有文化的學生兵,再加上這支部隊薪水高、伙食好、訓練有素,因此戰斗力在國民黨軍中也是首屈一指的。
1944年4月,在緬甸卡盟、孟拱之戰中,新一軍展現了其強大的戰斗力,殲滅日軍第三十三軍16100多人。這場戰斗不僅是對日軍的一次重大打擊,更在危難時刻,解救了被日軍打得潰不成軍的英軍第三師七十七旅,彰顯了中國軍隊的國際主義精神。
1944年5月至8月,在80天之久的緬甸密支那攻堅戰中,新一軍殲敵近4000余人,日軍密支那城防司令水上源藏少將被逼得切腹自殺。
攻克密支那,標志著中、美、英盟軍在印緬戰場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日軍在緬北的防御體系從此土崩瓦解。
在這場艱苦卓絕的攻堅戰中,新一軍的將士們以血肉之軀,對抗日軍的堅固防線,他們的英勇和犧牲,為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新編第六軍是在1944年8月從新一軍中脫穎而出,由被譽為“叢林虎”的名將廖耀湘親自統領。
這支部隊全部配備全新的美式裝備,使其在國民黨軍隊中獨樹一幟。從步兵班的M1903步槍、M1A1湯姆森沖鋒槍,到布朗尼的自動步槍M1918(BAR)、勃朗寧的M1917A1型重機槍,再到M1型卡賓槍和加拿大生產的9毫米勃朗寧手槍,新六軍的裝備在當時已經達到了發達國家軍隊A級水平。
新六軍在緬北的作戰中,展現了其卓越的戰術和戰斗力。在索到卡戰斗中,廖耀湘采取迂回與突破戰法,出奇制勝,僅以4個步兵團兵力,擊敗了日軍號稱“常勝軍”及“森林戰之王”的第十八師團。
這場戰斗中,新六軍斃敵5000余人,生俘敵英田中隊長以下官兵百余人,繳獲大炮56門,車輛190輛,機槍、步槍3000余支,騾馬300多匹。
這場勝利不僅沉重打擊了日軍的士氣,也極大地提升了中國軍隊的國際聲譽。
新六軍與新一軍一樣,是最早接受美式裝備,并以盟軍標準進行訓練的部隊。由于“美式”標準對軍人的學習能力有一定要求,因此,新六軍的官兵文化水平多比較高。這支部隊在印緬戰場上的出色表現,使它在“五大主力”中,也是最具國際威望的軍隊。
第五軍作為國民黨軍隊中最早的機械化兵團,其前身為陸軍裝甲兵團,被譽為“鐵馬雄師”。
1939年,日軍為了切斷中國的國際交通線,威脅和攻擊中國的大西南后方,決定攻占南寧。
11月24日,日軍第五師團第二十一旅團占領了南寧,并在一個月后攻陷了桂南戰略要地昆侖關,直接威脅到中國西南大后方的安全。
昆侖關戰役的勝負,對于中國抗戰的物資補給線至關重要,也是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必須奪回的戰略要地。
1939年12月18日拂曉,第五軍軍長杜聿明指揮榮譽第一師擔負昆侖關正面主攻,另一部分兵力迂回昆侖關側后,昆侖關戰役正式打響。
雙方在昆侖關及附近高地上,進行了三次反復爭奪,戰斗打得非常慘烈。
經過14天的激烈戰斗,1939年12月31日中午,日軍往九塘方向潰退,中國軍隊奪回昆侖關,取得昆侖關戰役的最終勝利。
在昆侖關戰役中,日軍傷亡5000余人,第五師團第二十一旅團基本被全殲,少將旅團長中村正雄被擊斃,其班長以上的軍士官死亡率達85%以上。
這場勝利不僅是對日軍的一次重大打擊,也是中國對日攻堅戰的首次重大勝利,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人民的抗戰士氣。
第七十四軍是一支被譽為“抗日鐵軍”的英雄部隊,其誕生于淞滬戰場的硝煙中,由第51師、第57師和58師組成,全軍共3.2萬人。
在1938年的德安戰役(又稱萬家嶺戰役)中,第七十四軍將士們以血肉之軀,對抗日軍的猛烈進攻,他們以大無畏的犧牲精神幾乎全殲日軍106師團17000余人。
這是一場令日軍膽寒的勝利,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1941年3月,第七十四軍參加上高會戰。在這場戰斗中,第七十四軍與日軍反復爭奪,先后7次與日軍白刃肉搏,為友軍贏得了集結的寶貴時間。
在后來的全線出擊中,第七十四軍又作為先鋒,乘勝追擊,收復官橋,擊斃日軍第34師團長巖永少將,共斃傷日軍15000人,并擊落敵機一架,被譽為“開戰以來最精彩之作戰”。
1943年11月,在常德會戰中,第七十四軍57師8000人堅守常德城16天,頑強抗擊了日軍陸、空、坦克部隊的協同攻擊。在日軍猛烈炮火甚至釋放毒氣情況下,57師的將士們仍死戰不退,展現了頑強的戰斗精神,直至傷亡殆盡。
第七十四軍曾兩次榮獲軍委會最高榮譽——飛虎旗,一次國民政府第一號武功狀。連美軍顧問團也曾有過“中國只有74軍能打”的贊譽。
第十八軍同樣是一支以其堅毅和英勇而被譽為“鐵軍”的部隊。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第十八軍作為國民黨中央軍的精銳部隊,迅速投入到了淞滬會戰的前線。
羅店作為當時中日兩軍爭奪的焦點,第十八軍的官兵們在這里與日軍進行了長達近一個月的拉鋸戰,戰斗之慘烈,被形容為“一寸山河一寸血”。羅店鎮因此被稱為“血肉磨坊”,第十八軍的將士們在這里以血肉之軀鑄成了抵抗敵人的萬里長城,展現了中國軍人的不屈不撓。
1943年,第十八軍參加了長江石碑要塞保衛戰。
石牌要塞位于長江三峽最險要的關口,是中國戰時首都重慶的門戶。在這場戰斗前,第十八軍的將士們已經寫好了訣別信,誓與日軍拼死戰斗。
在石牌保衛戰中,第十八軍第十一師在師長胡璉的指揮下,堅守陣地,面對日軍的猛烈攻擊,他們死戰不退。
特別是在宜昌縣曹家畈(今屬宜昌市點軍區)附近的大小高家嶺上,兩軍展開了長達3個小時的白刃戰,這場戰斗的激烈程度絲毫不亞于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來的任何一場戰役
第十八軍的頑強抵抗,使得日軍久攻石牌不下,最終被迫撤退,石牌一役共殲敵7000余人,占鄂西會戰中日軍死傷總數的三成以上,這場戰役也被譽為“東方的斯大林格勒戰役”。
二、軍長及部隊的命運
新一軍在抗日戰爭中揚名立萬,其軍長孫立人更是全球聞名。
但是由于孫立人并非黃埔出身,這導致其不受蔣介石信任。
1947年,孫立人被調離,新一軍的精神支柱和戰斗力受到影響。新任軍長潘裕昆未能很好地繼承孫立人留下的傳統,導致部隊士氣低落,老底子38師被抽走,進一步削弱了部隊的戰斗力。
1948年10月,新一軍在遼沈戰役中被東北人民解放軍包圍,其軍部更是被解放軍意外抓住,導致部隊迅速瓦解。
雖然,新一軍的軍長潘裕昆在亂軍中被騎兵救出重圍,后來脫下軍長服裝趁亂逃走,但是新一軍由于沒有了指揮官而亂作一團,最終走向了覆滅。
潘裕昆后來輾轉去香港,并于1949年8月13日參與聯名通電,表示擁護中國共產黨。
1982年,潘裕昆回大陸養病,10月逝世于杭州。
新六軍在解放戰爭初期,依然表現出了強悍的戰斗力,在東北地區其對解放軍構成了巨大威脅,解放軍中甚至有“吃菜要吃白菜心、打仗要打新六軍”的口號,說明新六軍在戰爭中的地位和實力。
1947年9月,第四兵團在新六軍的基礎上組建,后改為第九兵團,廖耀湘晉升為兵團司令,新六軍軍長由李濤接任。
1948年2月,新六軍下屬的暫62師在法庫被解放軍殲滅,這對新六軍以及廖耀湘都是一個重大打擊。暫62師的覆滅,使得新六軍失去了一條腿,成了跛子,對后期國共在東北的大決戰帶來了莫大影響。
1948年10月,在遼沈戰役的第二階段中,新六軍在黑山、大虎山地區被東北野戰軍全殲,軍長李濤被俘。
后來,李濤因為認罪態度良好,被迅速釋放,之后擔任齊齊哈爾步兵學校軍事教官。
第五軍在抗日戰爭中的損傷是國民黨五大主力當中最為嚴重的,因此從1942年開始,該軍就在昆明地區長期整補,在此期間邱清泉被任命為第五軍軍長。
第五軍在解放戰爭期間主要在華東地區作戰,其與解放軍有過多次交戰,其中勝多敗少。
1948年10月,邱清泉升任第二兵團司令官,由熊笑三接替其軍長職位。
同年11月,淮海戰役爆發,第五軍作為國民黨軍的主力之一參與了這場戰役。
在戰役中,第五軍被華東野戰軍包圍并殲滅于陳官莊地區,邱清泉戰死,時任軍長熊笑三在戰役中突圍。
之后,熊笑三輾轉逃到了香港,1951年前往了臺灣。
第七十四軍作為在抗日戰爭中功勛最為卓著的部隊,在抗日戰爭勝利后,被空運至南京受降,之后擔任了南京守備,因此被稱為“御林軍”。
當時,由于老軍長俞濟時被任命為國民政府軍務局局長,74軍由張靈甫接任了軍長一職。
張靈甫此人性格乖張,又仗著“御林軍”軍長的身份,經常在同事面前耀武揚威,因此與其他部隊的將領關系并不好。
1946年,第七十四軍改編為整編第七十四師,獲得了全套美械裝備,這更令張靈甫變得不可一世。
同年5月,張靈甫率領整編第七十四師向華東解放區進犯,由于其好大喜功,因此不顧一切地率部往前沖,使得其與友鄰部隊的間隙越來越大。
粟裕、陳毅見狀,隨決定以“猛虎掏心”戰法,集中兵力將張靈甫部殲滅。
5月14日,張靈甫部被我軍團團包圍,不得不向孟良崮撤退。
蔣介石得知張靈甫部被圍,趕緊命其他部隊前去支援。
然而,由于其他部隊長官與張靈甫素來不睦,都等著看張靈甫笑話,所以支援并不積極。
整編第七十四師遲遲等不到援軍,最終被我軍全殲于孟良崮,張靈甫也死于了亂軍之中。
第十八軍在抗日戰爭勝利后,于1946年5月整改為整編十一師,1948年9月恢復第十八軍番號。
1948年10月,國民黨軍為了應對人民解放軍的戰略進攻,以第十八軍為核心,同時以第十軍、第十四軍以及吳紹周的第八十五軍,組建了第十二兵團。
在淮海戰役第二階段作戰的雙堆集戰役中,第十二兵團被人民解放軍合圍于雙堆集地區,最終在1948年12月15日全兵團被殲滅。
第十八軍也在此役中全軍覆沒,軍長楊伯濤、副軍長兼師長王元直、參謀長吳庭璽等被俘,
楊伯濤被俘之后被送往了功德林改造,他在此期間積極學習,改造良好,最終在1959年作為第一批特赦的戰犯而被釋放。
特赦后,楊伯濤被安置在全國政協任文史專員。他積極參與文史工作的整理和研究,用自己的親身經歷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歷史資料。
三、總結
國軍五大王牌軍的覆滅以及其軍長的結局,不僅是軍隊與個人命運的轉折,也是歷史變遷的縮影。
他們的結局不僅是軍事上的失敗,也標志著國民黨政權在大陸統治的終結。這些軍長的命運,反映了一個時代的結束和新紀元的開啟。
如今,當我們再來回顧這段歷史,我們深刻體會到了和平的珍貴、民心的重要性以及團結的力量。
它告訴我們,順應時代發展、吸取歷史教訓、尊重人民是走向未來的關鍵。
這段歷史不僅是對過去的反思,也是對未來的啟示,提醒我們以史為鑒,珍惜當下,共同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
參考文獻:
[1].《蔣介石麾下五大王牌主力》
- 作者:陳良武
- 出版社:中國文史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2年8月
[2].《蔣介石五大主力興亡實錄》
- 作者:張軍,宋凱
- 出版社:湖北人民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6年7月1日
[3].《中華民族抗日戰爭史》
- 作者:王秀鑫,郭德宏
- 出版社:中共黨史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6年1月1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