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注: 本文是「 2024 年度征文 」記錄賽道的入圍文章。文章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少數派僅對標題和排版略作修改。
挺胸,抬頭!
這是我小時候媽媽經常和我說的話,往往話音未落,還會附贈重擊在我上背部的一巴掌。駝背、低頭是我從小的習慣, 我在回避他人的目光和眼神。
最開始這么做的初衷,是覺得自己肚子胖胖的,而身邊大多數同齡男生都是瘦瘦的運動型男生。我一直很羨慕別人自信的樣子。勇于展現自我、敢于當眾表達、堅定相信自己的人真的很有魅力。
2024 年,我對「自信」有了更深入的認知和體悟,也明顯能感覺到自己更加自信了。在此,請允許我為你娓娓道來我的經歷、思考和建議。
▍自信是一種體態:挺胸抬頭
人是視覺動物。
通常來說,我們掃一眼就能大致判斷自己是否會喜歡某個人,人類大腦的理性其實總是會被眼睛的感性所左右。
1960 年美國總統選舉,肯尼迪對尼克松。當時的政界和新聞界普遍傾向于尼克松會獲勝,但誰能料想到真實畫面對選民的沖擊力有多大?在美國歷史的第一次總統電視辯論上,這是選民第一次能夠直觀了解到候選總統的形象和即興表達能力。
美國政治歷史學家西奧多·懷特在其著作《總統的誕生》中描述道:肯尼迪「沉著冷靜」的外表與尼克松「緊張,幾乎是害怕,無時無刻不皺著眉頭,有時臉色蒼白得像是病人」的外表形成鮮明反差。選民發現,肯尼迪的形象要勝于尼克松。
你可以在 B 站上搜索到肯尼迪、尼克松的電視辯論,一共 4 場
最后,年輕的肯尼迪獲得更多選票、當選美國第35任總統。這次電視選舉也被傳媒學教材列為經典案例。
60 多年后的2024年,我也在日常生活中體悟到:自信不僅是一種內在的狀態。在看似最「膚淺」的外貌上,自信是一種外化的、可被觀察到的體態、表情、舉止。
一個彎腰駝背、眼神躲閃、舉止局促的人,無論如何也不可能比一個昂首挺胸、眼神堅毅、舉止大方的人看起來要更值得信賴。如果要讓我們來選擇一個人一起共事,你會選擇哪一個呢?
注:此圖來自網絡
換言之:當我看起來是自信的,我就真的會是自信的。
那么,如何讓自己看起來更自信呢?最簡單的方法,其實就是遵循小時候父母、老師常和我們說的話:挺胸,抬頭。如果覺得這 4 個字太過簡單,還可以將動作拆解得更細致:
向后、向下沉肩,胸部自然會挺起來。
輕輕仰起下巴,從側面照鏡子看,頭頂到腰的底部都在一條直線上(如下圖右側)。
注:此圖來自網絡
改變體態也不是朝夕之舉,經常溫柔提醒自己改善體態、逐漸形成肌肉記憶,才能長期堅持、收獲成果。
▍自信是一種狀態:起伏不定
自信的光譜
現在的世界趨向兩極化,但我認為分析問題更好的視角是看到問題的光譜性。
我媽媽常常會和我碎碎念很多家長里短,聊到最后,她難免會站在上帝視角總結分析,在分析個人原因時,我媽的落腳點總會是分析「這個人自不自信」。時間長了,我在觀察他人的時候,常常也會從自負、自信和自卑的視角去分析。在這些年的觀察中,我發現有一條重要的「公理」貫穿其中:
我們可以將自信的狀態理解為一段光譜,光譜的中央區域是自信,而自負和自卑是兩極區域。
自信的光譜
一個自負的人——張狂、傲物、剛愎,Ta 的內核可能是不穩定的,需要通過不斷地向外表達自我,來獲取良好的感覺。這樣的人位于光譜的最左側。
一個自卑的人——怯懦、軟弱、孤僻,Ta 擁有的是一個蜷縮起來的內核,需要通過躲避外界的眼光和評判,來獲取自我安慰。這樣的人位于光譜的最右側。
上述兩類人都不在光譜的中央區域,都偏離了更加中庸平和的自信狀態。換言之,自負的反義詞不是自卑,而是自信。自卑的反義詞,也是自信。不僅如此,光譜還指引出了另一個重要的特點:無論自信、自卑還是自負,在光譜上都不是點,而是區間。
自信的人各有各的表現形式,彬彬有禮、溫和但堅定、熱情洋溢、冷靜處事、幽默活潑,這些都是不同的自信表現。在自信區間里,所有人都表現出自信的狀態,只是形式不同。
同理,自卑、自負也有不同等級、不同表現形式。
自信的 K 線
當我們說某個人是一個自信的人時,其實我們想說的是「Ta 此時此刻看起來很自信」。因為和情緒一樣(或者說受到情緒的影響),自信也是一種起伏不定的狀態。即便自己總體上比較自信,我們也沒辦法 100% 保證自己時時刻刻都滿懷自信、活力和勇氣。
人在收到贊揚、取得成績時必然會大幅增長自信水平,而遭遇挫折時自信水平也肯定會或多或少稍有回落。這其中的區別在于自信的人能盡快恢復。
自信程度跌宕起伏
自信的恢復
恢復力是一種很重要的保護自我的能力,這保證我們能夠從挫折中快速恢復,避免自己沉浸在失敗、悲傷或焦慮中不能自拔。
2024 年底,我在工作上遇到挫折,確實有自己的問題——逃避溝通、拖延、粗心,也有甲方的問題——蠻橫、不講理、濫權,當然,還有領導的問題——表達含糊不清、溝通出岔。
在被領導指責的當時,我的心情確實陷入了低谷,自己的身體也感到酸軟無力。但是,我和玩得好的同事瘋狂吐槽和輸出一波之后,心情有了明顯的改善。那天的隨后,我又簡單運動了下,即便沒力氣沒心情做有氧運動,也和運動搭子一起打了會兒乒乓球,釋放了讓自己感到快樂的內啡肽。當晚,我抓緊時間把彼時彼刻的所思所想都寫下來, 。
我寫得很快,生怕當天的情緒被我遺忘
在這樣一波操作之后,我的煩惱、痛苦和不安已經被疏解了七七八八,當晚睡個好覺,醒來后我的心情就基本回到了正常水平。隨后的幾天,在工位上,我咬咬牙把自己過去挖的坑逐一填補回去。隨著工作進程的推進,那個曾經令我十分煩惱的事情,也就慢慢褪色了。
因此,不要因為「我會因為受挫而感到煩惱」而感到煩惱,這相當于情緒地震后,又人為給自己造成次生災害。相反,關注自己當下能做些什么,做些讓自己心安的「實事」,比起空想更有助益。
▍自信是一種態度:相信自己
到了這里,我才開始聊「自信」這個詞的字面意思:相信自己。我想先從如何判斷「自己相信自己」開始講起。
能夠真心贊美他人
這一小節的標題最初定的是「發自內心認可自己」。但盯著這個標題,我發現它太過抽象。就像父母和孩子說「別摔跤」一樣,雖然是一種關心,卻不具備可操作性。我倏忽間想起來,2024 年中,和許久未見的歸國好友聊天。他坐在餐桌上,突然問我「你覺得什么樣才算真正的自信」。
我愣住了,一時之間不知道怎么回答。他沒等我思考太久,便給出了他的答案——若能夠真心誠意贊美他人,才說明此人足夠自信。
仔細想想,也確實如此。
其實,我們都知道,他人的生活好壞,與自己關系不大,甚至可以說除了談資外,毫無關系。生活的酸甜苦辣,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但偏偏我們就會心存芥蒂。
然而,當我們看到別人過得好,往往妒火中燒。當我們看到別人過得差,往往幸災樂禍。只有當我們看到大家都活得差不多時,懸著的心才放下來。這不正是「又怕兄弟苦,又怕兄弟開路虎」的心態嗎?
對自己的信任,便是接納自己的優缺點。當我們能夠正視別人比我們好、比我們幸運的地方,又不會因此而感到受傷害,甚至能夠以此為鏡來改善自己的時候,我們才算得上高水平的自信。
當然,這很難。坦白說,現在的我依然做不到,有些時候仍然會看到他人的好時,從心底里冒出一絲絲嫉妒。但是我發現了一個簡單可行的鍛煉方法:
試著每天都尋找身邊某個人的一個優點。
如果可以的話,將贊美或表揚告訴 Ta。如果一開始覺得不好意思,那就悄悄記在心里,日后有機會再告訴 Ta。
我之前一直很怯懦于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拍視頻剪視頻、堅持寫公眾號、出境旅游、學編程、學花切、考證書……這些都躺在我的想做清單里發霉幾年了。
2024 年,我終于能夠打破自己給自己設下的各種思想禁錮,去從小事做起,再慢慢完善、變強。阻撓我開始行動的想法,其實很學究,是一種對效率的過度追求:我需要學會一個很完善的系統的方法論才能開始行動,這樣行動才高效。可真實情況真的是這樣的嗎?
我(天真)的想法是,我想要從零搭建一個完美的系統,然后借助這個高效系統開始行動。但這顯然會有兩種阻力。一是學習成本巨大,想開始的心理壓力也很大。舉例而言,我可能需要先花費幾個月的時間去學習如何開挖掘機,才能真的挖起一方土。而如果我直接拿起鏟子,可能中午之前,想挖的洞就已經挖好了。
而當我真的在網上搜尋到十分系統的方法論后,也往往是在收藏夾內吃灰。過于龐大的理論知識體系讓我望而卻步。望著金碧輝煌的知識宮殿,我不知從什么門進去。
我曾經收藏過的中國大學MOOC課程……
二是潛在沉沒成本也巨大。如果我真的學會挖掘機后,才發現自己想學的并不是挖土,而是建房,那付出的時間已經無法收回。如果我拿的是鏟子,那中午之前我可能已經發現自己更需要學習別的知識,便會轉向其他領域。
只有從阻力最小、可立刻操作、今天就能做的小事做起,我們才能讓雪球越滾越大。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我曾經以為通往終點可以抄捷徑,結果發現捷徑才是最遠的道路。恰恰相反,只有從小事做起,我們才可能構建起自己的系統。
比如,我想要在全職狀態下以非英專身份考下口譯證書,那就得給自己找到最簡單的小事。對于我來說,每天花15分鐘朗讀、復述、記憶一篇練習文章,一周只深究、搞懂一篇,就是最簡單的事情,我已經開始執行、堅持起來了。這么做的阻力很小, 上班摸魚15分鐘就已經足夠我完成了。
勇于試驗新鮮事物
我曾經是一個害怕運動的人。
因為我曾經的體形和運動能力,因為我曾經學打籃球時走步和誤傳隊友受到過的嘲笑,因為種種對自己的懷疑,我只敢在自己的舒適區——羽毛球運動。健身是我運動領域的新開始。如果從居家健身、成功減肥算起來,我健身已經 5 年了。如果從走進健身房開始算,也有 2 年時間了。
慢慢地,我開始從討厭運動到喜歡運動,開始享受運動本身。從一開始一個人在家里健身,到一個人在健身房健身,再到 2024 年每天在健身房里和很多搭子一起健身,探討和感受肌肉的發力,輔助和鼓勵對方挑戰大重量,健身變成從一個人的咬牙堅持到很多人一起的快樂享受。
一年過去,當我脫下衣服,站在鏡子前,我能明顯觀察到自己的胸部肌肉已經初顯輪廓,背部肌肉也出現線條,手臂也略粗了一些。健身很難,堅持很酷。
2024 年的堅持,平均下來大約每 3 天會健身一次。而且這還沒算上羽毛球~
當健身融入我的日程后,我會在沒有健身或無法健身的時候感到無所適從。2024 年初,我在萬寧跨年,看到沖浪小屋上的一句話「Eat, Sleep, Train, Repeat」,真的覺得很多讓我們生活變得更好的道理,就是如此簡單樸素。
我慢慢變得敢于體驗新的運動了。健身房里有張乒乓球桌,我和朋友兩個人都不太會打,但在一次嘗試后,我覺得這帶有旋轉的小球很有意思。
即使沒有專業教練,但打著打著野球,我的技術也比起最開始有了非常明顯的提升。我學會掌控球的方向了,我學會下壓球了,我也能贏過朋友了。
見證我進步的乒乓球桌
再之后,隨著對鄭欽文網球比賽的關注。我也去上了一次網球體驗課,體驗價(相對于正課)很實惠,比想象中便宜。這是全新的運動,全新的運動場所,全新的發力方式。
這是我覺得 Queen Wen 非常帥的一張照片
即使后續我在網球和羽毛球的權衡中,還是暫時放棄了網球。兩類運動的發力方式有沖突,我知道自己很難在大腦內兼容兩種發力方式,綜合考慮后我并沒有繼續報網球課程。
但是我知道,那一晚的體驗很好,在秋天微涼的傍晚,呼吸著新鮮的戶外空氣,我們揮動著網球梆梆地彈擊、落地。這樣的體驗鼓勵著我敢于去嘗試下一項可能的運動——或許是攀巖,或許是拳擊,或許是跳舞,誰知道呢?
我的體驗課是一位很會鼓勵人的女教練,穿背心打球的她也非常英姿颯爽
在體驗新事物的時候,我們不需要太多理性,不需要被過往耽擱。在不違法、不傷害自己和他人的情況下,頭腦一熱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就像脫口秀演員小鹿說的:
感性的那一腳很重要,理性很快會跟上。相信自己值得被愛
2024 年,「不配得感」是一個互聯網高頻熱詞。這個詞確實反映了東亞教育模式下,我們心底里那種難以明說的感受。贊揚和鼓勵永遠都顯得克制,打壓和鞭策卻總是家常便飯。
即使到了 2025 年,配得感一詞的熱度依然很高
從小到大,我都很需要「愛的反復確認」。小時候,我每天都要和我媽說無數遍「愛你哦」,也需要她告訴我。長大后,我也經常需要和對象的肌膚之親,通過親親來表達和確信愛意。
當然,我不認為經常表達愛意這是一件壞事。只是,這確實反映了我心底小孩的不安全感。這種不相信自己值得被愛、因此需要反復確認的狀態,其實反映在我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平時打羽毛球會打比賽,我總是對「我能贏下這場比賽」抱有懷疑,這種懷疑會映射在我的球技和表現上,讓我總是在最后時刻功虧一簣。心底的放棄外化成了比分的失敗。
比如,平常買東西的時候,雖然我會買好的品牌,但在同一產品的不同配置里,我往往會選擇最低配置的產品。相信自己值得擁有更好的人、更好的事物,相信自己值得勝利和杰出,相信自己值得汗水和努力爭取來的結果,這些對于我來說是有難度的。
即便我從小到大成績基本名列前茅、高考考上武漢大學、畢業后工作不錯、人緣不錯等等,我也時常缺乏「配得感」。
2024 年,我的生日,很多玩得好的同事為我慶生。當我成為眾人焦點的時候,我總是會誠惶誠恐——我真的值得大家這么關注嗎?
之前網上流傳一個問題:如果世界上有另一個你存在,你會選擇跟 Ta 成為朋友嗎?
我第一次聽到這個問題的時候,給出的答案是「不會」。我似乎發自心底對自己有些嫌棄,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太懶了,覺得自己長得不好看,覺得自己有小肚子……我總是拿著放大鏡給自己挑刺。
但當我現在再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我給出的答案是「或許會吧」。至少現在的我,對自己的態度有所改善。我發現一個有助于改善這種情緒和想法的練習,就是站在好朋友的視角,來觀察自己的行為。
通常而言,我們總是對好朋友無比寬容、對自己吹毛求疵,因此,我們不妨就作為「自己的好朋友」,來觀察自己、評價自己、鼓勵自己。當我們把自己剝離出來,站在旁觀視角,便會發現好像自己真的已經很棒了、做得很好了!我們會站在鼓勵自己的角度來提供建設性意見,而非單純的評判。
▍自信是一種能力:承擔責任
我害怕為自己負責
幾年前,在大學本科的畢業季,由于對未來發展思考的匱乏和天真,我的自信心一步步潰散。我害怕對未來負責,感到萬分焦慮。
我試著尋求心理咨詢的幫助。在武漢冬夜里,小小的咨詢室藏在教學樓的角落里,小太陽取暖器照耀著兩張寬敞但略顯陳舊的沙發,橙黃色暖暖的光芒和溫度照著我和心理咨詢老師。
我講述我對未來選擇的恐懼,這樣的恐懼甚至也影響到了我和他人的關系。我對于「被認可」的心理壓力太大了,我害怕講出有違主流抉擇的事情,害怕不被認可。這一切都導致我逃避與關心我的人保持聯系——無論是父母、家人,還是關系很好的高中老師。
畢業前夕,我媽拽我一起去三亞。雖然人在旅游,但心情總是彷徨和緊繃。現在看這張照片,覺得笑容也很勉強
我當時感到的恐懼,是對具體的恐懼:在大學里,每個人都充滿著無窮無盡的可能性,就像是每個人面前都有無數道路。但是,一旦踏入社會,我就覺得每個人的可能性似乎就直接收縮到細細的一條路。這種具體,讓我恐懼。
為自己做決定,對自己負責
畢業季的尾聲,我在慌亂和倉促中選擇了第一家公司。在經歷了短暫的第一份工作后,我毅然決然裸辭逃離了讓我感到內耗無比的公司。當然,內耗和我彼時的心態也脫不了干系,對世界的幼稚想法充斥著我的腦袋。
在疫情中選擇裸辭的我,其實內心里也很慌張
在經歷了一段漫長而又惶惶不安的 Gap 之后,我重新入職了一家公司。我也開始重新接受心理咨詢,我向溫柔的咨詢師姐姐述說著我的苦惱,對未來的恐慌、對現實的不安、對過去的耽戀。
在長達數周的對話里,我慢慢開始關注到自己的閃光點,從過去只看得到自己的不好的思維中走出來,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到自己和外部世界的互動上。
一切開始慢慢好轉。
2024 年中,因為有家里老人換房居住的需求,在我媽的催促和鼓勵下,我陪我媽一起去看了房、和賣家談判了價格。「買房」這件曾經離我很遙遠、讓我感到壓力無比巨大的事情,就在一次次和我媽、和我爸、和中介、和賣家的溝通中被消解成一個個小小的片段,最終拿到紅紅的寫著我名字的房產證的時候,我還有一些不敢置信。
雖然在這次購房歷程里,我并未在經濟上提供太多的支持,但前前后后全流程跑下來,再加上聽賣家大伯講述他早些年購房和大齡女兒的各種故事,我發現好像曾經橫亙在心中的那座巨山變成一個小山坡了,似乎只要努努力就能跨過去。
買房簽協議的現場。結束后我還和我媽去吃了麥當勞甜筒
再之后,我給自己爭取到了宿舍,多了一片可以由自己打造的起居空間,可以實踐自己對于家具和設計的理解和構想。再之后,我和過去的人兒說了告別,雖然彼時彼刻仍然藕斷絲連,但斬斷情絲或許是對彼此的未來最好的方法。
如此種種,不一而足。在一件件具體的大小事中,我逐漸體會到了曾國藩那句話的意義:
天下事,在局外吶喊議論總是無益,必須躬身入局,挺膺負責,乃有成事之可冀。
(備注:為防止誤解,聲明下我并沒有也未確診抑郁癥,本文不涉及對抑郁癥的探討。我只是想要探究自己情緒低落和易怒背后的原因,并且希望讓自己過得更好)
為他人做決定,對他人負責
參加工作以后,因為看到身邊 30+ 同事的辛苦,我才對中年危機、家庭責任這些詞匯有了更深的了解。對于還未成年的孩子,和無力作出獨立判斷或失去自理能力的老人,作為家庭中流砥柱的我們都必須承擔起相應的責任。
當我們足夠有信心處理好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我們才能夠抽出身心精力去妥善安排好對下一代的撫育和對上一代、上上一代的贍養。我還未有下一代,上一代也仍然健康,因此本文只涉及對上上一代贍養問題的思考。
我認為,「孝順」只是一個中性詞,可以拆分出「智孝」和「愚孝」。愚孝是對父母的無條件、無原則、不理性的順從。比如,中國古代二十四孝里的「埋兒奉母」,便充滿了不理性的荒謬和愚蠢,我至今無法理解這個故事想傳達的訊息。
郭巨,原本家道殷實。父親死后,他把家產分作兩份,給了兩個弟弟,自己獨取母親供養,對母極孝。后來家境逐漸貧困,妻子生了一個男孩,郭巨的母親非常疼愛孫子,自己總舍不得吃飯,卻把僅有的食物留給孫子吃。郭巨因此深感不安,覺得養這個孩子必然影響供養母親,便和妻子商議:「兒子可以再有,母親死了不能復活,不如埋掉兒子,節省些糧食供養母親。」 妻子不敢違抗他的命令,于是兩人便去挖坑。當他們挖坑挖到地下三尺多深時,忽見一壇黃金,上面寫著:「天賜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奪。」 夫妻得到黃金,回家孝敬母親,并得以兼養孩子。從此,郭巨不僅過上了好日子,而且 「孝順」 的美名傳遍天下。
注:此圖來自網絡
然而,在這個故事里面,郭巨的行為從一開始就令人費解:
家產不給自己留、沒有經濟基礎的情況下,如何可以更好地贍養母親?
自己專職贍養母親、而不讓弟弟們共同承擔責任,就算出發點是好的,但是否忽略了其他家庭成員的責任和義務、是否其實是不信任弟弟們?
老母親疼愛孫子,他竟然只從物質角度去思考問題,而不考慮情緒和精神價值就想殺掉自己的兒子,這是否有考慮過老母親可能會因此痛心疾首、急火攻心而死?
以上種種,都舉例證明了:當一個人還無法成為擁有獨立思考和生活的個體時,即當一個人無法為自己做好決策的時候,Ta 是無法為他人的生活負責的。
前不久,我第一次打破了對「尊重長輩」的禁錮。從小告訴我要「尊重長輩」的媽媽,其實也是在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忙于生計又缺乏友愛家庭環境的「威權體系」下長大的孩子,沿襲著在被打壓的童年中學會的求生技能,忘記了尊重這位長輩的前提是「這位長輩值得尊重」。
當我無法再接受家里其他長輩一些荒謬而又不負責的發言和行為之后,我終于第一次敢于在家庭微信群聊里表達自己的觀點,指出對方做得不好的地方,冷靜且講求邏輯的駁斥對方的發言。
那次的群聊對話,我保存了長截圖,準備一直存在手機相冊里
隨后,在外婆的意外住院中,我也第一次介入了長輩的決策中,當機立斷叫了救護車,堅決要送去最近的三甲醫院,并且引導長輩使用了醫保親情賬戶功能。無論是經濟決策還是就醫決策,最后的結果都讓我媽感到滿意。
修煉自己的自信,先站穩自己的腳跟,再伸手幫助他人。
▍自信是一種循環:正向反饋
正向反饋實在是太美妙的感受,有些時候我甚至都懷疑這種感受是否是真的。
我們初高中學過生物界的負反饋機制,這是一個過程的結果反過來抑制該過程的繼續進行,使系統達到或保持穩定狀態的調節機制。比如調節血糖的胰島素、胰高血糖素。
注:此圖來自網絡
而相反,如果一個過程的結果反過來促進該過程的進一步進行,使系統偏離初始狀態,朝著更加強化的方向發展,正反饋便開始了。試想一下,如果橫軸依然是時間,而縱軸卻變成了我們所獲得的成就,那在正反饋循環里,我們的成就隨著時間推移步步高升,是不是很爽呢?
每一個圓圈都是一次覺知,意識到自己原來已經進步了
那么,如何讓自己開啟正反饋循環呢?
其實,按照前文講過的各種方法操作,正反饋循環自然會逐漸轉動起來。
挺胸抬頭:當我看起來是自信的,我就真的會是自信的??當我真的越來越自信,我看起來也會更加自信
贊美別人:當我越來越敢于贊美他人,意識到他人和自己的關聯既「密切」又「無關」,我便越來越自信??當我越自信,我也會越來越會發現他人的優點
小事做起:當我從小事做起越做越多,我便會越從容自信??當我越自信,我就會做更多的不同方面的小事,并且從小事做起、逐漸做成大事
敢于嘗鮮:當我敢于嘗試的新鮮事物越多,我就會越自信??當我越自信,我就越敢于嘗試新事物
鼓勵自己:當我越是作為好朋友鼓勵自己,我就越會自信并進步??當我越自信、進步越明顯,我就越能夠客觀評價自己的行為
為自己做決策:當我為自己做的決策越多,我就越自信并敢于為自己負責??當我越自信,我就越敢于作出更多人生的大決定
開啟正反饋!當我越是從自信的表現中嘗到甜頭,我就越會自信??我越自信,我就越能從自信的表現中有所收獲
當我們開啟了正向反饋的循環,我們的生活便由好習慣占據主導地位,我們便會自然而然地在好習慣的引力下越變越好。
▍結語
這是一篇漫長的寫作,感謝少數派征文(和截止日期),讓我能夠在瑣碎的日常中逼自己一把,將 2024 年以一條線索串起來,讓我回顧、總結過去,然后邁大步走向未來。
感謝你閱讀到這里,溫馨提醒讀到這里的你挺胸抬頭,用自信昂揚的姿態做完手頭的事情!如果有一直想做的事情,不妨想想今晚花 10 分鐘能做什么,今晚就行動,開啟屬于自己的自信正反饋循環吧!
https://sspai.com/post/96986?utm_source=wechat&utm_medium=social
作者:桌沿奇思
責編:Microhoo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