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政府工作報告全文于 3 月 12 日正式公布,其中一項引人注目的內容是,“深海科技” 首次被納入其中。報告明確提出,開展新技術新產品新場景大規模應用示范行動,推動商業航天、低空經濟、深海科技等新興產業安全健康發展。這一舉措標志著深海科技正式站在了政策的風口浪尖,成為國家重點關注和發展的領域。
深海科技,到底是什么?
深海科技是一個涵蓋廣泛的領域,它囊括了用于探索、開發和利用深海資源,以及研究深海環境的一系列先進技術和相關學科。主要包括以下幾個關鍵領域:
深海探測技術:這是人類探索深海的 “眼睛”。從早期簡單的潛水設備,到如今先進的載人潛水器、無人潛水器以及各種探測儀器,技術取得了巨大飛躍。例如我國的 “奮斗者” 號載人潛水器,成功下潛至 10909 米的深度,讓科研人員能夠親身抵達深海,進行實地觀測和采樣。還有各類聲吶系統,通過聲波來探測海底地形、地貌以及海洋生物的分布情況,幫助我們繪制出詳細的海底地圖。
深海資源開發技術:深海蘊含著豐富的資源,包括油氣資源、礦產資源(如多金屬結核、富鈷結殼等)、生物資源等。開發這些資源需要特殊的技術和裝備。以深海油氣開發為例,需要建設超深水鉆井平臺,像我國的 “藍鯨” 系列超深水鉆井平臺,不斷刷新全球作業紀錄,能夠在深海惡劣環境下進行油氣鉆探作業。在深海礦產資源開發方面,我國在多金屬結核開采裝備等技術上也已進入試點階段。
深海通信與導航技術:在深海的茫茫黑暗中,實現有效的通信和精準的導航至關重要。傳統的通信和導航手段在深海環境下面臨諸多挑戰,因此需要研發專門的技術。比如,利用聲學通信技術,通過聲波在海水中傳遞信息,實現潛水器與母船之間的數據傳輸。而在導航方面,采用慣性導航、衛星導航與聲學定位相結合的方式,確保潛水器和作業設備能夠準確地在深海中定位和移動。
深海工程技術:涉及深海基礎設施建設、深海裝備制造等。建造海底數據中心、漂浮式風電平臺等都屬于這一范疇。明陽智能的 “明陽天成號” 漂浮式風電平臺,就是深海工程技術在可再生能源領域的成功應用,為開發深海風能資源提供了可行方案。
為何此時,深海科技被重視?
近年來,海洋經濟一直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關注點。根據自然資源部《2024 年中國海洋經濟統計公報》,2024 年我國海洋經濟達到 105438 億元,比上年增長 5.9%,對國民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顯著。而深海科技作為海洋經濟發展的核心驅動力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從資源角度來看,深海是一座巨大的資源寶庫。隨著全球對金屬資源需求的不斷增長,尤其是在能源轉型的大背景下,鈷、鎳、鋰等礦物的需求量預計到 2050 年將增長超 500%。深海中豐富的礦產資源有望緩解資源短缺的壓力。同時,深海油氣資源的勘探與開發也具有巨大潛力,盡管深水油田勘探開發費用較高,但因其儲量和產量高,單位儲量成本并不高,未來將呈現迅猛發展的態勢。
從科技競爭層面而言,深海是全球科技競爭的前沿陣地。深海通信、無人潛航器等技術的發展,不僅關乎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更涉及國家安全和戰略利益。政策中提及的 “安全健康發展”,也凸顯了對深海技術自主可控的重視,只有掌握核心技術,才能在國際競爭中占據主動地位。
深海科技與生態環境的緊密聯系
深海生態系統的獨特性:深海擁有許多獨特的生態系統,如 “深海冷泉” 生態系統。冷泉是指海底之下的甲烷、硫化氫和二氧化碳等氣體在地質結構或壓力變化驅動下,溢出海底進入海水的活動。在冷泉生態系統中,海洋生物利用海底冷泉滲出的化學物質為能源進行化能合成,形成了獨特的生態群落。這里黑暗、高壓、低氧,卻孕育著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許多生物是深海特有的物種。
深海科技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一方面,深海科技的發展為我們更好地了解深海生態環境提供了可能。通過先進的探測技術,我們能夠深入研究深海生物的種類、分布、生態習性以及它們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從而為保護深海生態系統提供科學依據。另一方面,深海資源開發等活動也可能對生態環境造成一定影響。例如,深海礦產開采過程中可能會產生噪音、廢棄物排放等問題,干擾海洋生物的生存環境,甚至可能破壞一些脆弱的生態系統。因此,在發展深海科技的同時,必須高度重視生態保護,確保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的平衡。
深海科技助力生態保護的舉措:在深海資源開發過程中,我國在環保技術方面不斷積累經驗。例如,在可燃冰試采技術、多金屬結核開采裝備等試點階段,就充分考慮了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并采取了一系列環保措施。在深海油氣開發中,亞洲首艘圓筒型 FPSO “海葵一號” 搭載的雙燃料發電機組,既具備柴油機組可靠的性能,又擁有天然氣機組經濟、環保的優點。該系統投用后設施伴生氣利用率突破 70%,每年可替代超 2400 噸標煤,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超 4000 噸,構建形成了 “油氣處理一伴生氣回收一清潔發電” 的可持續用能體系,為海洋油氣產業綠色轉型提供了范例。
此外,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 “冷泉生態系統研究裝置” 的建設,也體現了對深海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視。該裝置采用 “樣地實驗 + 陸地模擬,海陸協同、時空互換” 的設計思想,通過建設深海載人駐守型海底實驗室與陸基保真模擬設施,支撐冷泉生態系統發育、化能合成生物演替和甲烷物態演化及其環境效應研究,有助于我們更好地了解冷泉生態系統,為保護這一獨特的生態系統提供科學支持。
深海科技未來可期
此次深海科技被納入政府工作報告,預示著未來我國將圍繞該領域出臺一系列專項支持政策,推動技術攻關與產業鏈協同發展。政策重點將涵蓋深海探測、資源開發、裝備制造及生態保護等多個方向。在技術突破方面,我國將繼續從科研探索向產業化躍遷,進一步提升核心設備國產化率,加強 AI 等新技術在深海科技領域的融合應用,如智能算法將不斷提升深海數據處理效率,AI 驅動的仿生機器人、自主式水下航行器(AUV)將更加廣泛地替代傳統作業方式,通信與定位精度也將持續優化。
在商業化進程中,深海資源開發與海洋新基建將繼續先行。深海油氣資源、可燃冰、深海礦產資源的勘探與開發將不斷取得新進展,海底數據中心(IDC)節能方案、漂浮式風電平臺等海洋新基建項目也將逐步落地,形成更加完善的產業鏈生態。同時,我們也期待在發展深海科技的過程中,能夠始終將生態環境保護放在重要位置,實現深海科技與生態環境的和諧共生,讓深海這片神秘的領域為人類的可持續發展貢獻更多的力量。
深海科技的發展,不僅是對未知領域的探索,更是人類追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實踐。讓我們共同期待深海科技在政策的支持下,綻放出更加絢爛的光彩,為我們帶來更多關于深海的驚喜與希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