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4日,李嘉誠將長江和記旗下23國43個港口以228億美元賣給美國貝萊德財團,包括了扼守巴拿馬運河東西兩端的巴爾博亞港與克里斯托瓦爾港。
幾天后,官媒對長江和記連發五問,港澳辦甚至罕見"點名"!
3月13日港澳辦及中聯辦前后轉載香港大公評論《莫天真勿糊涂》,第一次隱晦的表達了官方的態度。意思就是有人漠視國家利益。
文章批評長和交易“是沒有腰骨的跪低”,“是唯利是圖、見利忘義,漠視國家利益、民族大義,背叛和出賣全體中國人”,“在大事大節大義前應當三思,好好想想自己要站在什么立場、站在哪一邊”。
隨后的3月15日,香港《大公報》又刊發了一篇題為《偉大的企業家都是錚錚愛國者》的評論文章。
種種跡象已經很清楚,就是劍指李大財主賣港口的事!
文章就李嘉誠旗下香港長江和記實業有限公司擬將包括巴拿馬運河兩大港口在內的43個港口出售給美國財團的消息提出5個問題。
句句發問,振聾發聵。
文章發問:“為何如此輕易將這么多重要港口轉讓給不懷好意的美國勢力?表面宣稱的商業行為暗中藏著怎樣的政治算計?所謂‘精明’的交易有沒有考量國家民族利益?這般選擇是否在助紂為虐、貽害中國和世界?”
文章雖然沒有點名李嘉誠,但列舉霍英東、包玉剛、曹光彪、柯麟、柯正平等已故港澳人士在建國初期及改革開放后為國貢獻,以此作為李嘉誠的對照組,強調企業家要有“商之大者,為國為民”的精神。
作為對比,又怕某些人看不明白,文章還列列舉了任正非帶領華為頂住全球供應鏈斷裂的沖擊,在被切斷高端晶片供應的絕境中啟動“南泥灣計劃”,用英勇行動詮釋了何謂“站著抗爭”。
就差念身份證了!
很明顯,國家層面很生氣,港府也非常生氣,但是李嘉誠這種做法又是商人行為,不太好直接插手,于是就用這種方式敲打。
這就像字節跳動這些年被美國要挾要出售一樣,其實都是企業行為,但是人家抖音骨頭硬,有志氣,之前消息稱,“寧愿不做了,也不賣給美國!”
不得不說,《大公報》這五大靈魂質問,確實是句句直擊要害,直戳李嘉誠的痛處,這五個問題,李嘉誠根本一個都回答不了,一個都不敢回答,因為在大是大非面前,其根本沒有任何理由和借口為自己狡辯和開脫!
一個企業家,到底是鐵骨錚錚的愛國者還是卑躬屈膝、甚至是出賣國家民族利益的“軟骨頭”,我們都看的清清楚楚。
表面看,這是一場教科書級的"高位套現",但剖開資產地圖看,背后的一切并不簡單。
首先,巴拿馬兩港年吞吐1萬艘貨輪,中國商船占比21%。按行業慣例應享8倍市銷率估值,實際僅5倍成交,等于將"黃金水道"打折賣給對手。
其次,貝萊德不僅收購碼頭,更要求移交智能調度系統、船舶數據庫。這些數據能精準鎖定中國貨輪的載貨類型、能源消耗,其戰略價值遠超賬面190億美元。
另外,接盤方貝萊德董事會含3名前五角大樓高官,CEO芬克簽約前密會美國國安顧問沙利文。
在這種"資本-軍工-政府"的三角關系中,很難說長江和記的這場交易是簡單的商業交易,它更像一場偽裝的地緣交易。
商人逐利本無可厚非,但李嘉誠的選擇充滿時代錯位。
諷刺的是,李嘉誠保留了內地港口60%的利潤(如深圳鹽田港)。
這種"賺中國錢、避國際險"的操作,被網友痛斥為"用國家的錢填自家的坑"!
可預見巴拿馬失守,中國海運會再添枷鎖。
不過好在面對困局,中國已構筑立體防線:中歐班列、中老鐵路讓陸運成本直降30%;上海航運中心的區塊鏈提單,讓中俄航線數據加密傳輸;《反外國制裁法》已瞄準貝萊德在華850億資產。
當華為在芯片封鎖中突圍、比亞迪在制裁下崛起,某些商人的"避險"顯得格外刺眼。
面對輿論風暴,李嘉誠家族保持沉默。他曾稱“我的心一直在中國”,但此次交易卻讓“愛”敗給了“利潤”。
有分析感嘆:“商人有國界,這或許是他晚年橫生枝節的代價。”而港澳辦的質問,也為所有資本家敲響警鐘:在大是大非面前,“三思而后行”不是算利益,而是明辨民族大義。
歷史終將評判:當商業算計凌駕于民族大義,再耀眼的財富傳奇也會黯淡無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