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哥
特立獨行水瓶座
日常干貨總結癖
分享生活,讀書、工作、育兒
我曾經在日記里寫道:我這輩子最重要的事是做自己、表達自己、相信自己。
好簡單的幾個字,但怎樣才算是做自己?
那得先找到自己吧。
那怎樣才能找到自己?這是一個大命題,也很抽象,得用很長的時間去尋找去看見去發現。
山本耀司說:“自己這個東西是看不見的,撞上一些別的什么,反彈回來,才會了解自己。”
這種“碰撞”的深意,是什么?
對我來說,是失去什么。
撞上那些猝不及防的失去,像海水退潮,讓生命中最本真的內核逐漸顯露,這時是看清楚自己的時刻。
當我褪去職場身份時,深覺自由職業才是心之所向;當舊友漸行漸遠時,始覺真正的知己才是我最在意的珍貴。
最近我連夜讀了陳海賢老師的心理書籍《走出黑森林:自我轉變的旅程》,很多觀點棒頭一喝,尤其共鳴他說的失去反而會讓人找到自我。
書里寫道,脫離舊的自我,往往令人感到失落,因為我們會經歷很多失去,譬如失去舊的目標,失去舊的身份,失去舊的關系,但正因為你失去了很多以后,你會發現,有一樣東西最終剩了下來,那就是你自己。
"找到自己",其實是一場永不停息的自我對話。我們不斷在得與失的天平上校準生命的刻度,在破碎與重建的循環中錘煉靈魂的純度。
也正因為經歷過失去,深深發現,在這個世界,能永遠與你同在的唯有自己,所以要更加地好好審視自己、珍惜自己,然后堅決做獨一無二的自己。
失去目標,反而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一個人失去目標,對自我意味著什么?
我覺得失去目標意味著虛無,意味著死掉了一部分。
這種感覺我常常會有,高考完后,寫完一本書書后,結束一個重大項目后,這都曾讓我陷入迷茫,因為失去了目標,我的一部分也失去了生命力。
《走出黑森林:自我轉變的旅程》里說,目標連接著我們過去的經驗,寄托著我們對未來的期望,是組織生活的方式,也是意義感的來源。
也許因為這種意義感,我每次有新目標時都容光煥發,這個目標完了,我要繼續制定下個目標來錨定自己。
因此失去一個目標,意味著我不可避免地失去了一個自我,失去了一個機會,一個定義自己的機會。
失去目標之所以迷茫,因為我不知道自己是誰,想要做什么。
“因為重要的目標會塑造我們,組織我們的生活和關系,讓我們整個人都為追求這個目標而活。可以說,一個人的自我和他們所追求的目標是匹配的。一旦失去這個目標,對應的自我就會散掉。”
插畫師: Krestovskaya Anna
但人不可能一直都有目標,像永動機一樣不斷攀越高峰,總有一天會停下來,那沒有目標的你會是誰?
我有個朋友的人生目標就是財務自由,有一天終于實現了,他陷入了抑郁,因為沒有什么錢值得去賺了,也不用工作了,沒有每天的工作計劃,他不知道自己是誰,可以做什么。
總是盯著目標的人,感受不到當下的快樂,因為你總是將意義和值得快樂的感受放在未實現的,一個很遠的地方。
而且,將人生定義為一個又一個目標的人,遭遇了完成目標的失敗,可能很容易沉浸在失落與迷茫中。
但其實,沒有目標的人生不代表失敗,實現不了理想目標的人生也不是一文不值。
目標以外你還有日常微小的快樂、普通友好的人際關系,家人的愛等一切一切美好的事物。
以前的我,沒有目標會焦慮,沒有完成目標也會覺得人生失敗,但現在我告訴自己,允許自己沒有目的,允許自己完成不了目的,也允許人生毫無目的的沒有意義。
目標不是人生的意義。
當我不再將目標當成生命的唯一,我會重新發現自己擁有的東西,重新理解自己。
我有無限的可能性,我一直在創造新的自我。沒有目標也不要緊,我還有生活,還有當下的很多很多。
失去身份,更能明白自己是誰
上一年辭職后,我沒有了工作,很長的一段時間我都不知道該怎么介紹自己,定義自己。
我說我自己是自由工作者,旁人聽著像是無業的。我對于身份,始終有種虛榮心,感覺要有大眾認可的職業我才好意思介紹自己。
《走出黑森林:自我轉變的旅程》里說,“身份是我們對優越地位的追求,它看起來很虛,卻是自我實實在在的組成部分。它是我們和他人達成的關于“自己是誰”的共識。”
因此,失去某種身份,不僅意味著我們失去了一個優越的地位,還代表我們失去了一種共識。我們不知道別人會怎么看自己,也會困惑自己究竟是誰。
或者失業的心理壓力就在于此吧。
朋友以前在500強公司當管理者,遞出去卡片,別人都會對他畢恭畢敬,后來辭職創業開個小公司,以前會對他堆笑臉的客戶,現在十分冷淡。
擁有這種身份的時候,并不覺得怎樣,失去后才發現,原來那個身份是有光環的。
失去身份引發的是被放逐的痛苦,不被認可的痛苦。
以前人類是群居動物,每個人都需要群體的歸屬感,它構成了身體意識的一部分,失去這種歸屬感,就成了一種懲罰。
當你離開一家公司,就相當于被放逐了。
功績會被清除,項目會有人接手,奮斗努力的痕跡會消失。
只有不依賴于社會身份,你才會發現真正的自己是誰。
我現在已經完全習慣于自由職業者的身份,除了收入不穩定,我無比的自由快樂,我可以定義自己不必活在別人的定義之下。
我不用討好老板,討好同事,我只需要討好自己。
當找到公司、組織之外的,那個不依賴外界的、具有堅實意義的自我,才是找回自己的開始。
失去關系,令你更珍惜自己擁有什么
我很難接受一段關系的失去,比如我不想失去很好的朋友,不想失去合作伙伴,不想失去很多很多關系……
但事實上,活到如今三十多歲,一路上我都在不斷地失去一些關系,有很多人我都不再聯系了。
《走出黑森林:自我轉變的旅程》里寫到,接受失去,是把一個重要的人變得不重要的過程。這既是我們失去對方的過程,也是我們找回自己的過程。
“失去一段關系當然很可惜,可如果失去是無可避免的,我們就要換個角度看它——這不是失敗,而是為了更好地做自己。”
放棄一些朋友,放棄一段感情,斷舍離令你痛苦的關系,你更能輕裝上陣,重新找回自己。
失去會讓你更依賴自己。
依賴自己是失去帶來的最重要的轉變,這種轉變常常會積聚、釋放,釋放巨大的釋放巨大的能量。
你想要加入的群體沒能接納你,你沒有引人注目的身份或頭銜,你沒有一個能夠保護自己的關系,這時你只能夠依賴自己,為了不再荒野迷路你的自我。必須蘇醒,你要把自己變成指南針,你需要獨立做出判斷的選擇,不論這個選擇是否明智。
書里說,依賴自己并不意味著獨來獨往,相反,我們會更加珍惜現在擁有的東西、還保持的關系。
現在雖然我不在大公司里上班里,但是更有自由地進行自己的工作。不用看老板的臉色,我會更加感謝身邊支持我的人,那些最簡單的存在,那些交心的關系,讓我更加珍惜。
我們的成長是從一次次的失去開始的。
失去會讓我察覺自己的內在。有時候我們需要失去自己執著的東西,才會發現自己本就擁有生命的富足。
《走進黑森林:自我轉變的旅程》里有提供如何面對失去的實用工具,例如你需要問自己三組問題,探索曾經或者當下的失去:
上一次的轉變中,你面臨的失去是什么,它給你帶來了什么樣的痛苦?
你是如何適應這種失去?
如果有的話,你從這段失去中獲得了什么?
我最喜歡書里的提問部分,作者會向你內心提出你從沒思考過的問題,像是在回答自己人生重要的答卷,回答完后對于自己更加清晰了,明白自己內在所求。
我們常常說要愛自己做自己,但是不知道怎么轉變,我們很多時候會在人生的岔路口感到特別的迷茫。
面對一份“煎熬”的工作,究竟是繼續“茍且”,還是勇敢改變?
面對一段痛苦的關系,是選擇忍耐,還是果斷放手?
面對一成不變的生活,如何找到真正想要的樣子?
面對外部環境的沖擊,如何做好準備,從容應對?
這些問題,或許你從未深入思考過,但它們卻關乎我們人生的走向。《走出黑森林:自我轉變的旅程》這本書像一位循循善誘的導師,一個個直擊內心的問題,引導我一步步剖析自我,找到屬于自己的答案。
加繆說, 只要我還一直讀書,我就能夠一直理解自己的痛苦,一直與自己的無知狹隘、偏見、陰暗,見招拆招。
是的,只要還在讀書,你就一直在救贖自己,幫助自己,達成自己。
如果你也正經歷挫折、渴望走出迷茫,渴望找到自己,重啟人生,那么不妨翻開這本書,里面有50多個真實案例和15個實操工具,幫助你覺醒、轉變,走出內心的黑森林。
如果感興趣,點擊這里購買:
《走出黑森林:自我轉變的旅程》作者 陳海賢
知名心理咨詢師、心理作家。
浙江大學心理學博士。擁有18年心理咨詢經驗,接待來訪者超過8000人次。是自我發展和家庭治療領域的研究者和實踐者。
得到App課程《自我發展心理學》、《親密關系》、《家庭關系》、《自我轉變》等多門課程主理人。有40萬+付費用戶訂閱。著有暢銷書《了不起的我》、《愛,需要學習》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