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來自于國家級軍事雜志《航空知識》的截圖在網上火了,內容是記者采訪空軍副司令員王偉、關于新一代戰略轟炸機的研制進展。
在采訪中,王偉中將明確表示,中國空軍新一代戰略轟炸機的研制“還在進行中”、“很快你們就能看到了”。同時,還保證我們的新一代戰略轟炸機“沒有瓶頸”、“我們不跟美國比”、“量產很快”,對于中國空軍戰斗力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聯想到在今年的兩會期間,王偉中將的表態。大家下意識里都覺得,這可能是王偉中將在今年的兩會上的另一次表態?其實不然,大伊萬查了消息來源,這其實是2024年兩會期間,王偉中將的表態。
一年的時間過去,空軍副司令員的“很快就能看到”的新一代戰略轟炸機,并未出現在軍迷們的眼前。甚至在去年年底的“技術奇襲”時刻,都沒有戰略轟炸機的身影,軍迷們多少有點著急了。
戰略轟炸機的需求
其實,咱們之前部分討論過這個問題,在去年年底新一代作戰平臺出現之后,甚至有人開始討論,新一代作戰平臺是否具備了直接替代新一代戰略轟炸機生態位的可能性。
大伊萬認為,沒這個可能性。新一代作戰平臺確實極大地擠占了原有的中型轟炸機的生態位,但是對新一代戰略轟炸機的生態位,還是不具備替代關系的。
畢竟,無論還是中程轟炸機,還是現在的轟-6K,空軍賦予其的主要作戰使命,就是使用空射巡航導彈、空射高超音速飛行器等,對第二島鏈島嶼上的美軍作戰節點實施持續的壓制。
但是,隨著新一代作戰平臺的出現,新一代作戰平臺搭配CCA機型,以其彈艙攜帶的空射高超音速飛行器、戰術巡航導彈等,同樣是可以對第二島鏈上的美軍目標實施壓制的。且新一代作戰平臺所具備的超音速巡航性能,低可探測性能等,戰時面對錯綜復雜的第一、第二島鏈間作戰環境時,將具備極高的戰場生存能力。
此外,新一代作戰平臺的采購價格、裝備數量、裝備妥善率等,大概率都會好于中程轟炸機。這讓新一代作戰平臺在戰時兼顧第一、第二島鏈間戰役制空權的同時,對第二島鏈上的美軍主要節點實施打擊,效率會相當之高。
所以,在新一代作戰平臺出現之后,大伊萬認為,咱們現在看到的圖-16終終終極改進版,還有類似于俄羅斯空天軍圖-22M3M這樣的,航程在7000千米左右,作戰半徑2500千米以上,加上巡航導彈之后以超音速巡航剖面可以實現1500千米作戰半徑+3000千米打擊半徑的中程轟炸機,未來的生態位是極其容易被擠占的。
也許只有在以外掛的方式攜帶大型載荷、打擊第二島鏈上的強固目標上,比如圖-22M3M可以攜帶X-22/32這種彈頭重量高達1噸的重型空面導彈,新一代作戰平臺以其體量還帶不了,那么中程轟炸機這種機型似乎還有些優勢。
但新一代作戰平臺對真正的遠程、重型戰略轟炸機,還是不存在取代關系的。畢竟,新一代遠程戰略轟炸機的基本指標,就是可以用于攻擊第三島鏈上的美軍節點,甚至具備對美國本土實施戰略攻擊的能力,而這顯然是新一代作戰平臺不具備的性能。
同時,戰略轟炸機的生態位,比如其戰略威懾能力、連續出動能力、投送的性價比等,和洲際彈道導彈也不存在簡單的替代關系,洲際彈道導彈無法完全覆蓋重型戰略轟炸機的任務范圍。
因此,新型遠程戰略轟炸機從研發需求上來說,大伊萬認為是絕對有必要的,無論從拓展我們對中太平洋的打擊縱深,還是實現對美國本土的直接戰略威懾能力,都有研發遠程戰略轟炸機的需求。
面臨的新問題
但是,有研發遠程戰略轟炸機的需求,也需要考慮一些新情況,尤其是新一代作戰平臺出現之后的新情況:
第一,還是老問題。新一代作戰平臺極大地重塑了中國空軍的戰術和裝備體系,一些我們印象里的傳統機型,比如戰斗轟炸機、中型轟炸機等,都被新一代作戰平臺擠占了生態位。第一,第二島鏈上的目標壓制更是不需要戰略轟炸機什么事了,那戰略轟炸機的定位就極大地拔高,就是一種比較特化的,用于攻擊第三島鏈,乃至威懾美國本土的裝備了。
換言之,這其實跟B-2在美國空軍中的定位是差不多的,完全沒有遂行戰術攻擊的使命,就是對準了對蘇聯領土縱深實施穿透性攻擊的。而在這種特化的性能要求之下,新型戰略轟炸機無論是總體設計,還是性能指標,都必然要極大地拔高。咱們這么說吧,肯定比美國搞出來的B-21、這個用于印太戰區戰術攻擊的轟炸機指標要高。
第二,還有個新問題。很顯然,如果要真的實現對美國本土的攻擊,傳統的戰略轟炸機的打擊手段是不可行的,比如憑借其全向低可探測性能進行穿透性攻擊,在現代防空網的威脅下,一旦被發現幾乎十死無生。
美軍之所以堅持要實施所謂的穿透性攻擊,一方面是因為實在是路徑依賴,搞習慣了B-2這種亞音速大飛翼構型,它沒這個成本實現設計上的巨大調整、改為使用超音速構型。二方面它也確實認為對于中俄這種國土廣大的國家來說,在一些次要的戰略方向可能無法實現雷達網的全面覆蓋,最起碼實現不了雷達網對低可探測性目標的全面覆蓋。因此,其實施穿透性攻擊似乎還有機會,但是這個問題對中國空軍來講不存在。
何況,要對美國本土實施戰略威懾乃至戰略攻擊,如果我們使用類似于美軍的戰略轟炸機,實施穿透性攻擊。在我們缺乏相應的前沿軍事基地,中國本土和美國本土距離太遠的情況下,我們的戰略轟炸機如果要從中國本土出發,威懾美國本土,再從美國飛回來,那必須具備比波音777還要強悍的飛行性能。
這對于戰略轟炸機的設計要求極高,幾乎已經超過了我們、甚至超過了美國的設計能力,即使造出來,這飛機的造價和出動效率也不會高。因此,我們的遠程戰略轟炸機,用于威脅美國本土的手段大概率是轟炸機加空射高超音速飛行器。
所以這些因素綜合起來,決定了兩點:
其一,在新一代作戰平臺出現,而且新一代作戰平臺對中國空軍有極大的重塑效應的情況下,我們的戰略轟炸機定位必然會被極大地拔高,甚至10年前的設計,擱在現在都不實用了。我們之前猜測過的、新一代戰略轟炸機主要肩負壓制第二島鏈目標、兼顧威懾第三島鏈和美國本土的裝備定位,已經遠遠不符合現狀了,這也證明了中國空軍的發展極大地超出了預想。
其二,新一代戰略轟炸機的定位被拔高后,性能上依然需要進行取舍。比如美國式的大飛翼構型,是否符合我們的需要?畢竟大飛翼構型要攜帶空射高超音速飛行器的話,存在巨大的缺陷。而如果采用比較長的彈艙,機體是否要相應放大?機體放大之后,是否要重新選擇具備超音速飛行性能的構型,而不是停留在亞音速段?這對新一代戰略轟炸機來講,也同樣是需要取舍和權衡的基本設計性能。
面臨的新問題
歸根結底,大伊萬對咱們的新一代戰略轟炸機的基本評估是:軍事航空技術的發展實在太快了,快到已經超出了我們的預想。之前覺得能用,而且研發出來性能沒準挺好的裝備,現在再弄出來的話,感覺已經沒那么好了。
那怎么辦?自然是要對裝備性能進行新一輪的拔高了,而裝備性能一旦拔高,就要面臨著新的取舍,選擇新的構型什么的了。所以,這也就是所謂的“幸福的煩惱”,不是真的搞不出來,而是發展的速度太快,需要搞更高更強更大的東西了。
最后加一句,其實到現在,再研究美國人在搗鼓什么東西已經沒意思了,如空軍副司令員說的那樣,咱們不跟美國人比。美國的B-21對我們來說,在以戰略轟炸機這個平臺上整點別的活,比如兼顧遂行情報、監視與偵察、電子支援(ISR/ESM)等任務,還是可以考慮借鑒的。
但是從二者承擔的任務來看,美軍的戰略轟炸機和我們的戰略轟炸機,承擔的任務完全不一樣,就沒有必要強行對比了。我們的戰略轟炸機,在不久的將來,必然會走出我們自己的發展路徑來,大概就是這樣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