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崔桂忠
巴拿馬運河,這條連接太平洋與大西洋的“黃金水道”,是全球航運的關鍵樞紐,承載著世界6%的海運貿易量,每年約有1.4萬艘輪船穿梭其中。
而如今,一則交易消息如巨石投入平靜湖面,攪亂了各方神經:李嘉誠旗下長江和記實業擬以228億美元向美國貝萊德財團出售全球43個港口業務,其中就包括巴拿馬運河兩端的巴爾博亞港和克里斯托瓦爾港。這一交易絕非簡單的商業行為,它如同一面鏡子,清晰映照出在復雜國際形勢下,企業家精神與國家利益之間深刻而嚴肅的命題。
從商業角度看,長和集團或許有著自身的盤算。通過這筆交易,長和預計將套現190億美元,從而優化資金結構,轉身投入科技與新能源領域,試圖順應全球經濟發展大勢,維持企業的競爭力與盈利能力。然而,在中美戰略博弈日趨激烈、全球地緣政治格局深度調整的當下,港口,尤其是像巴拿馬運河港口這般扼守全球航運咽喉的要地,早已超脫了普通商業資產的范疇,成為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戰略高地。
美國對巴拿馬運河的覬覦由來已久。特朗普執政期間,其政府曾多次表達對運河控制權的關切,共和黨參議員魯比奧更是親赴巴拿馬施壓。值得注意的是,長和出售港口的交易公告發布時間,正值美國國內對華政策討論升溫的敏感節點,而接手的貝萊德CEO芬克與白宮過往的互動記錄,諸多巧合疊加,實在讓人難以相信這僅僅是一場純粹的商業運作。一旦美國借助此次交易掌控這些關鍵港口,極有可能利用“長臂管轄”,對中國航運貿易設置重重障礙。他們或許會大幅提高中國貨輪的停靠費用,或者限制停靠頻次,讓中國企業的物流成本直線飆升,進而削弱中國商品在國際市場的價格優勢,沖擊中國外貿與“一帶一路”建設。
回顧歷史,無數愛國企業家在國家危難關頭挺身而出,展現出令人敬仰的家國擔當。抗日戰爭時期,馬萬祺憑借自身商貿網絡,沖破敵人的重重封鎖,為前線輸送寶貴物資;新中國成立初期,霍英東頂著巨大壓力,組織船隊為內地運輸戰略物資,有力地支援了國家建設。在當下,美國對中國發起全方位打壓,華為被切斷高端芯片供應,陷入絕境,但華為并未屈服,而是頑強抗爭,自研芯片與鴻蒙系統,守護了中國通信產業的技術主權;眾多被美國列入制裁名單的中國企業,將此視為登上“光榮榜”,化外部壓力為自主創新的強大動力,砥礪前行。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李嘉誠此次不顧國家戰略利益,執意將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港口賣給美國財團,實在令人痛心疾首。商業逐利本無可厚非,但在大是大非面前,在國家核心利益面前,每一位企業家都應保持清醒頭腦,將國家利益置于首位。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沒有國家的繁榮穩定,企業即便賺得盆滿缽滿,也不過是無根之萍,隨時可能被國際風云變幻的風浪無情打翻。
“利于國者愛之,害于國者惡之。”希望所有企業家都能從李嘉誠此次 "賣港風波" 中深刻汲取教訓,在全球化浪潮中,把企業發展與國家命運緊密相連。唯有如此,企業方能在時代的浪潮中穩健前行,行穩致遠,書寫屬于自己的輝煌篇章。因為,在國家利益的巍峨高山面前,任何精明的商業算計都不過是螻蟻之微;在民族大義的無垠海洋之中,任何短視的逐利行為都恰似浮沫之輕。
莫天真,別糊涂!沒有國,哪有家?國家利益永遠高于一切,這不僅是不可逾越的底線,更是每一位企業家靈魂深處應鐫刻的永恒準則,是在時代洪流中引領企業駛向光明未來的指南針。
☆作者簡介:崔桂忠,曾任某部隊政治委員,海軍上校軍銜。現任大連市旅順口區委辦公室二級調研員。
原創文章,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編輯:易書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