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幾個西方國家計劃放棄F35戰機采購,在國際社會上引發了不小的波瀾。作為維系北約體系的重要潤滑劑,從美國采購武器,一直是歐洲國家尋求美國軍事保護的重要手段。現如今,為什么有幾個國家開始考慮放棄購買F35呢?是美國漲價了,他們買不起,還是F35戰斗機不能用?亦或是美國因為軍售對他們提出了難以滿足的要求呢?
我們先來看看這三個準備放棄美制武器的這幾個國家的考量。歐洲的葡萄牙因為美國在近期北約和國際地緣戰略層面的立場開始出現轉變,讓葡萄牙覺得,美國盟友并非鐵板一塊。葡萄牙國防部長公開表示,美國擔心美國在F35戰機的使用上進行限制。所以為了葡萄牙空軍的未來,必須考慮放棄美國武器。比如歐洲本地的戰斗機,雖然性能上不如F35,但是購買歐洲武器可以獲取經濟利益,促進歐洲軍工業的發展。
德國最擔心的,是美國通過遠程控制的方式,對F35戰機進行限制。一個不講價值觀,只講利益的美國隨時可能用武器裝備的后門,要求別國配合自己。特不靠譜本身就做過反復無常的事情,比如說過的話不承認,承諾做不到,朝令夕改,說變就變。這讓德國對美國武器產生了強烈的不信任。
特不靠譜上臺后,屢次要求加拿大并入美國,這一言論很顯然激怒了加拿大。加拿大新任總理馬克?卡尼要求國防部長重新審查采購美國 F-35 隱形戰斗機的交易。F-35 的源代碼由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掌握,拒絕向外國客戶提供完整源代碼,使得加拿大等海外用戶不能完全掌握該戰斗機的所有功能。此外,F-35 的整個備件體系只能由美國提供,加拿大擔心美國限制零件使用,導致本國的 F-35 逐漸無法使用。
使用成本方面,加拿大采購 88 架 F-35 戰斗機預算高達 190 億加元,整個服役周期預計耗資 700 億加元,成本高昂。同時,加拿大民眾壓倒性地支持取消這筆軍購案。可見特不靠譜一系列雷人語錄正在導致西方國家的民眾對其產生反感。
這幾個國家如果真的放棄采購美國F35戰機會造成什么結果呢?我的看法是多米諾骨牌效應,其他歐洲國家也會紛紛跟進放棄采購F35。這樣一來,傳統北約盟友之間的裂痕就會因為軍購的利益勾連消失而逐漸擴大,最終將導致北約事實上解體。
無獨有偶,歐洲在對美國的信任破產后,痛定思痛,開啟了首期投入8000億歐元的軍工自強計劃。在歐洲看來,美國單獨與俄羅斯溝壑的做法出賣了烏克蘭,背刺了歐洲盟友。如果在聯想到特不靠譜多年前就宣稱要脫出北約的言論,如果美國真的這么做了,歐洲之前依靠從美國購買武器,獲得美國軍事保護的聯盟體系肯定會走到盡頭的。這個時候,一旦歐洲遭遇到軍事威脅,他們自己的軍工業又不能自我保護,歐洲豈不成了一頭肥豬?
其實讓特不靠譜沒想到的是,他逼著歐洲國家增加軍費預算,本來的想法是歐洲增加了軍事預算,美國就可以減少相關的預算。同時歐洲增加的軍費開支還會成為美國軍工企業的收入,來自歐洲的軍火訂單會給美國帶去大量的出口和就業機會。小算盤打得可謂噼啪亂響。
但是特不靠譜沒想到的是,歐洲在經歷了一波反思之后,竟然硬了起來。歐洲表示,既然美國不愿意繼續為歐洲提供軍事保護了,那么歐洲國家買美國的武器,豈不是在拿肉喂狼?既然要自強,又不是造不出來,為什么自己不能擴展軍工業,將就業機會和軍工發展留在歐洲內部呢?
特不靠譜可以說以一人之力,促成了歐洲的軍工自強。假如歐洲依然信任美國,那么對于美國武器是沒什么擔憂的,配件需要更換了,找美國售后就完了。現在的情況變得有些復雜了,歐洲擔心美國會用武器裝備對歐洲提要求,比如說發動機該更換了,美國表示不答應我的條件就不給你換。這歐洲肯定是忍不了的,估計也就只有東亞的日本韓國能夠忍受吧。
像咱們提到的F35戰機,美國在研制之初,就為其設置了技術后門。像韓國購買的F35,別說自主運用了,沒有美國的允許,韓國就連靠近F35都做不到,而且每次起飛訓練,還要給美國要臨時開機密碼,而且這個開機密碼還是隨機更換的。韓國人花錢買了F35戰機,只是擁有了這款飛機的產權,但是使用權卻掌握在美國手里。
特不靠譜一次次表示要吞并格陵蘭島的時候,丹麥屈辱的表示,只要不改變主權屬性,美國在格陵蘭島想做什么都可以。這種表述意味著,丹麥在美國的壓力下,只要保持對格陵蘭的主權形勢就滿足了,美國在上面無論是建設軍事基地,往格陵蘭移民,還是將格陵蘭的資源挖出來賣了,都可以。既然主權歸屬丹麥,丹麥為什么允許美國如此霸道對待自己呢?
說白了,打不過。丹麥這個國家的武器裝備幾乎全是美系。如果丹麥要抵抗,開著F35區對抗美國的航母戰斗群時,會不會飛機開著開著出現發動機熄火,從天上跳下來的可能呢?歐洲國家放棄美國武器,可能短期內會導致裝備技術性能下降,畢竟幾十年來,歐洲軍工技術進步一直很緩慢,整體技術水平跟美國差距太大。但是從軍工自主的角度上說,就算老套筒不如漢陽造,但是好歹自己能打響。
那么歐洲的軍事自主,到底是一場鬧劇,還是真的會在未來促成歐洲重新成為一個軍工產業發達之地呢?
在我看來,大概率,歐洲軍工振興會在不久的將來成為現實。至于特不靠譜的出賣,那些都還只是表面現象。其背后核心的原因,是經濟衰退。
歷史上任何一次經濟衰退,都伴隨著軍工產業的崛起。因為軍工產業的發展本身就能刺激經濟發展,帶來經濟增長,增加就業機會。此外,在經濟衰退周期內,各國之間會因為不信任而產生危機感,彼此的軍共投入就會變成一場軍備競賽。最終變成一場殘酷的戰爭,當戰爭將經濟貢獻出清,一場戰后重建又會帶來新的經濟繁榮,這就是戰爭和繁榮的關系。
當下,法國準備重振軍工業,跳得最歡的是法國。馬克龍趁著這個機會,到處宣揚法國的責任感。法國表示他們愿意為歐洲撐起核保護傘,大家既然不信任美國武器,那么你們完全可以來法國買飛機,我們有性能先進的陣風戰機,有媲美愛國者的紫苑導彈系統。或許在馬克龍看來,歐洲軍事自主,給了法國有一次主導歐洲的機會,一直以來奉行軍工自主的法國,這次必將得到巨大的時代紅利。
跟法國的高調不同,德國恢復軍工生產,可能才是歐洲軍工真正的起飛。現在傳出的所謂德國大眾汽車正在準備轉型造坦克。過去,美國對德國看得非常嚴格,德國想要發展軍工,幾乎不可能。現在這樣的大環境,整個歐洲民間特別反感特不靠譜,這個時候美國想要阻止根本就不可能。
為什么德國恢復軍工大國地位,歐洲軍工才能真正起飛呢?說白了,法國跳來跳去,自身的產業實力差距太大,跟德國比不在一個數量級上。德國大量的汽車工廠本身就是二戰后軍工車間改進而來,他們原來就是造飛機大炮的,轉產不過手到擒來。當我們再次在國際軍火市場上頻繁聽到萊茵金屬這家公司名字的時候,或許,德國軍工已經再次崛起了。從我個人的看法上,除了核武器之外,德國有能力崛起為中美之外的第三軍工大國,其生產能力甚至超過當今的俄羅斯。
其實促使德國加快軍工崛起的,不僅僅是美國因素,其本國經濟陷入通縮,國內政治環境也開始出現右轉傾向才是重要的原因。最近兩年來,媒體平臺不斷爆出德國對俄國的仇恨,以及準備重新武裝攻擊俄國的言論,尤其是基層軍隊特別熱衷于表述這種觀點,讓人們看到的結論是:德國一直不愿意承認二戰會敗給俄國。就像一戰后總想著找法國復仇一樣,德國民眾心中,有強烈的擊敗俄國證明自己的心理傾向。
在法國,德國之外,歐洲還有一個大國就是土耳其。這個國家不能算嚴格意義上的西方國家,一直以來西方主流國家也并未接納土耳其。同時呢,土耳其還有一種大突厥斯坦的美夢,總想要恢復祖上的榮光。
在武器裝備的采購方面呢,土耳其一面向巴基斯坦求購梟龍戰機,向美國表示你不給我升級F16,我就不買你的了。最終成功迫使美國繼續向土耳其出口F16。原來就向歐洲發出采購臺風戰機的請求,以回應美國不賣給土耳其F35戰機的隱身戰機困境,在幾年前,德國以土耳其軍事打擊庫爾德武裝而拒絕向土耳其出口臺風戰機。
結果歐洲在遭到美國背叛之后,土耳其第二次向歐洲提出了采購臺風戰機的邀請。很顯然,土耳其在不失時機的討好歐洲,至少在這個節骨眼上,能夠成功采購臺風的話,必然會分化歐洲和美國的關系。自己也就能夠在西方聯盟的大分裂中分一杯羹。或許在埃爾多安的眼中,歐洲失去美國保護,俄羅斯在戰爭中被嚴重消耗,那么土耳其后面的整個中東,誰能控制呢?難道這不是土耳其實現復興的絕佳機會嗎?
需要說明的是,歐洲的軍工復興,可能是一個世界格局重新定義的轉折點。過去美蘇對抗格局下,歐洲絕對服從美國的策略,讓位給冷戰后的經濟發展。但是冷戰后失去了蘇聯為什么西方依然能夠維持聯盟體系不破裂呢?在我看來并不是俄羅斯依然強大的原因,而是各國之間實現技術飛躍之后,爭奪全球市場的巨大紅利的原因。
美國自然樂于向歐洲提供軍事保護,因為美國這么做,等于是在穩定其所主導的全球秩序。再加上美國強大的制造業,科技以及金融霸權。1990年之后的十多年里,美國實際上賺得盆滿缽滿。現在美國之所以不想要當下這套體系了,說白了還是制造業造福能力逐漸下降,維持這套體系的成本太高,而收益太低的緣故。
既然美國人不想玩了,歐洲的國家安全就只能自己保護了。武器采購的取舍,恰恰是這種變化的開端,這種開局也終將導致西方聯盟的破裂。接下來,還有個問題請大家思考,在西方聯盟出現如此大變局之時,中國的機會在哪里?
首先聲明,我不是想要表達,我們可以向歐洲大規模出口先進武器,這點收益,相對于國家戰略是根本沒有可比性的。難道說二戰前德國全世界大賣先進武器,能夠促成德國稱霸世界嗎?同樣的,我們看到在二戰之前,美國武器并沒有大規模進入歐洲,也不是什么軍售強國,但是美國依然在二戰中力壓群雄,道理何在呢?
在西方大分裂發展的過程中,我們最大的收獲,是終于有機會分化西方的聯盟,減輕一個戰略方向上的壓力了。很多人不理解,歐洲能算得上在戰略方向嗎?我的看法很簡單,不單是,而且非常重要。我們不能總將眼光集中在軍事發展上,而更應該將眼光放在經濟層面。
政治是經濟的延續,戰爭是政治的延續。這里面,關乎國家發展的核心,是經濟。戰爭不過是政治博弈極限狀態下的一種解決方案,而促成政治博弈的恰恰是經濟博弈。西方聯盟穩定運行的前提下,歐洲可謂是一直穩定的站在美國的戰車上。一旦歐洲從美國戰車上下來,歐洲必然面臨一個巨大的問題,就是市場從哪里來?
大家要清楚,這個世界上最重要的三個市場,分別是美國,中國和歐洲。大家經濟上斗來斗去的本質,不過是要在這幾個市場中盡可能多的獲取市場份額。所以才會有各種妥協和斗爭。美國是歐洲商品最大的市場,現在美國搞貿易保護政策,遲早會對歐洲關上貿易大門。接下來,歐洲該主攻哪個市場呢?答案不言自明吧?既然你們要我們的市場,那么是否意味著,也要對我們開放市場呢?所以下一階段的全球化,大概率是一場中歐之間因為彼此需要主導的亞歐大陸市場化。
到時候,經貿聯系會促成中歐走近,當美國因素徹底被排除在外之后,會達成一種結果。類似冷戰時期的一場博弈,那就是中國帶著歐洲跟美國的博弈。只不過這次不再是軍事博弈,而是亞歐大陸大市場和北美市場的博弈。這種博弈的轉折點,是當一方經濟倒下,最終分出勝負。
現在的問題是,美國看不到這種局面嗎?為什么一定要在逆全球化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呢?在我看來,美國自然能夠看到這種局面,但是美國的劣勢,恰恰在制造業的創富能力下滑。現在的美國,跟一戰之后的大英帝國非常像。
一戰后,制造業空心化導致英國戰后恢復異常緩慢,本身制造業不行,美國一戰后的商品供應量大大增加。英國殖民地體系控制著世界上四分之一的人口和市場規模,一旦對美國開放市場,這些市場的紅利都被美國賺走了,英國還怎么維持霸主地位呢?于是乎,英國在一戰的創傷中,采取了市場割據的做法,也就是用高關稅將美國商品擋在英國殖民地之外,同時強制英聯邦所有殖民地使用英鎊。
英國最終雖然贏了二戰,但是卻輸了世界霸權。為什么英國的貿易保護主義不能挽救英國呢?說白了,人為豎立了一堵高墻的結果,本質上導致了英國產業相對美國產業競爭力的下降。就算英國在一戰后恢復了幾十年,依然沒有改變這種結果。殖民地國家明白跟美國合作,從美國進口商品才最劃算,所以反對英國貿易政策的聲音越來越成為英國殖民地體系離心離德的關鍵。
當下的美國貿易保護主義,本質上就是將他們自己的市場封閉起來,用這種辦法企圖發展出更具競爭力的制造業。但是這種貿易壁壘,本質上是為美國企業建立溫室,看似短期內可以促進生產。但是美國的消費者遲早會明白,這種自我封閉的做法,會極大的消耗美國經濟潛力,最終導致美國經濟毫無競爭力。就像一戰后英國封閉市場最終導致霸權旁落一樣,當下美國封閉市場的行為,也必將帶來同樣的結果。
基于這種判斷,我們有必要在接下來的時間里,跟歐洲展開新的合作。美國既然覺得他們在貿易中吃了虧,就讓他們去自我封閉好了。我們只要繼續維持開放的貿易政策,遲早會導致歐洲倒向中國。屆時美國封閉的貿易政策勢必導致美元回流美國,到那時,美元霸權崩塌不過是遲早的事情。久而久之,他們也就只能像曾經的英國那樣,交出霸權地位。
接下來,到底政治走向上會不會促成這種局面,就比較考驗高層的智慧了。在歐洲軍工自強的路上,我感覺中國軍工有必要參與一下。大家不要小看軍工合作的巨大作用,兩個國家的軍工合作,本質上是一種互相信任的表現。我們完全可以將最新的五代機技術拿出來,在適當的時機跟一兩個歐洲國家合作,只要一次合作做成,接下來就會迎來越來越多的歐洲國家跟中國的軍工合作,一旦中歐之間存在廣泛的軍工合作,那么接下來,歐洲就會變成我們聯盟體系中的一員,發揮出孤立美國的作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