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甄 瑤
編輯|李國政
出品|幫寧工作室(gbngzs)
“合資殺回來了”“合資電車展開最強反擊”“合資反攻新能源”“合資品牌打響反攻戰......”
最近,媒體密集報道合資車企試圖回歸。
自今年2月底起,東風本田、上汽大眾、廣汽豐田、東風日產、一汽-大眾、上汽通用等,相繼以技術發布會、新車上市、價格體系革新等為突破點,在燃油車智能化與新能源雙線開啟反攻。
從更深層面來看,這體現跨國車企正在快馬加鞭,糾正此前對中國市場電動化與智能化的戰略誤判。
目前,這場反擊戰只是一個新的開局,遠未到終局。
根據相關規劃,到2026年,主流合資車企才迎來電動化和智能化平臺產品的集中落地。顯然,2026年是合資車企的“決戰之年”,將直接決定其未來的命運。
退無可退
“退無可退”四字,恰如其分地描繪合資車企的緊迫處境。
回首2020-2024年,中國汽車市場宛如一場宏大激烈的戰場,經歷了前所未有的結構性變革。中國品牌一路乘風破浪、高歌猛進,反觀合資車企,卻逐漸落寞,市場份額如潮水般逐年后退。
從2020年的61.6%,到2024年的34.8%,中間關鍵的50%、40%市場份額點位相繼失守,節節敗退之勢明顯。
而這種趨勢仍在持續。2025年3月11日下午,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簡稱中汽協)月度信息會發布一組數據,再次清晰地展現中國品牌與合資車企的市場地位變化。
2月,中國品牌乘用車銷量達128.2萬輛,同比增長62%,銷量占有率飆升至70.6%,較上年同期大幅上升11.2個百分點。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合資車企的市場份額降至29.4%——退到30%以下。進一步細分,德系品牌占比13.3%,日系占比9.0%,美系占比5.5%;韓系更是僅占1.6%,愈發邊緣化。
“中國品牌乘用車表現比整體市場好很多,占有率約70%。中國品牌高端乘用車的快速發展,促進了高端品牌乘用車市場整體發展。”中汽協副秘書長陳士華表示。
為了突出重圍,今年以來,合資車企打出3張關鍵“底牌”:
其一,堅守燃油車市場,全力穩固自身基本盤;其二,加快投放電動化和智能化產品,追趕市場新趨勢;其三,積極拓展海外市場,推動出口業務,尋找新的增長空間。
它們能否憑此登上救命的諾亞方舟?
技術驅動反攻
2026年,注定將成為合資車企的命運轉折節點。
從相關戰略藍圖可以看到,豐田系、大眾系、本田系、現代系以及日產系等合資車企,無一例外地將2026年定位為產品大年,欲憑借全新打造的產品矩陣,遏制下滑趨勢,打個翻身仗。
在電動化轉型領域,豐田一馬當先,展現破釜沉舟的決心。
豐田計劃在2026年推出10款全新純電動車型。為保障項目推進,專門成立獨立的研發生產部門。這家全球行業老大立志在當年達成全球新能源汽車年銷量150萬輛的目標,力求在這片新興戰場搶占高地。
大眾系中,2026年,一汽-大眾將迎來商品投放大年,并開啟混動元年,實現PHEV(含REEV)全覆蓋。
而上汽大眾早在去年6月就展開布局。根據規劃,將聯合開發3款插電混動車型以及兩款純電車型。在技術層面,中德雙方將共同為合資企業賦能技術,首款新車型將于2026年推向市場。
不出意外,2026年,上汽大眾必將發起產品大年的凌厲攻勢,新PHEV、EREV、BEV等車型項目現正有條不紊地推進。
去年12月11日,北京現代獲得10.95億美元增資,為后續發展注入了一劑強心針。從2026年起,北京現代將開啟進攻模式,陸續推出5款新車型,以多元化的產品布局拓展市場版圖,提升品牌市場占有率。
同樣,大眾安徽也將2026年視為戰略決勝之年,計劃在2026年前推出5款新車型,覆蓋SUV和轎車兩大熱門細分領域,進一步豐富產品矩陣,增強品牌在市場上的競爭力。
上汽通用也明確表示,從2025年到2027年,計劃推出12款新車,且全部為新能源,覆蓋純電、插混和增程等多種動力形式。
“未來所有新車型的產品定義和數字化功能開發,將100%由上汽通用和泛亞技術中心主導,確保更符合中國用戶需求,并實現更快的迭代升級。”上汽通用總經理盧曉表示。
東風日產則計劃在兩年內推出5款車,包含純電、插混和增程式等3種動力車型,發力新能源市場,提升品牌在新能源領域的影響力。
補齊電動化和智能化技術短板,是這些合資車企決戰2026的底氣。
在電動化層面,多家動作頻頻,其中大眾汽車集團尤其引人注目。
大眾正系統性強化“在中國,為中國”的研發實力,位居中國安徽合肥的大眾汽車(中國)科技有限公司,是這一戰略的核心。
作為大眾汽車集團在德國總部以外最大的研發中心,合肥大眾科技公司聚焦智能網聯汽車研發,致力于通過高效的產品開發流程及應用前沿技術,將汽車和零部件產品的上市周期縮短30%。
由此,大眾將更好地利用中國市場的增長動能。合肥公司將承擔集團的關鍵開發任務,包括為入門級市場開發本土電動汽車平臺。新平臺衍生自集團的MEB平臺,旨在進一步開拓中國的細分市場。
“從2026年起,集團將以該平臺為基礎,開發專門為中國客戶需求量身定制的純電動車型。該平臺的開發周期僅為36個月,較大眾汽車集團此前的平臺開發周期縮短了約三分之一。”大眾安徽相關負責人說。
在產業鏈協同上,大眾汽車(中國)科技有限公司發揮著紐帶作用。它與一汽-大眾、上汽大眾、大眾安徽等集團在華合資企業緊密協作,促進研發資源共享與項目協同推進。它還與國軒高科(電池)、小鵬汽車(電動化)、地平線(自動駕駛)、上海沐傳工業設計(用戶體驗)和中科創達(信息娛樂)等眾多本土企業深度合作,構建起完善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生態。
在智能化層面,合資車企正全力加速追趕,力求縮小與行業前沿的差距,東風日產便是典型代表之一。
它果斷與處于國內第一梯隊的Momenta深度合作,實現了一段式端到端智駕大模型。
在智駕安全方面,東風日產高速NOA在130km/h速度下,仍能穩定剎停。在智能座艙板塊,東風日產推出的云享座艙,在合資品牌中率先接入DeepSeek等頭部AI大模型。
“在2026年底前,東風日產將持續投入100億元,將研發團隊規模擴增至4000人,專注于電動化和智能化技術的深度探索與創新。”東風有限副總裁、東風日產總經理關口勛表示,東風日產積極攜手中國領先科技公司,與華為合作深度整合鴻蒙生態,與Momenta共同打造基于端到端智駕大模型的高階智駕方案,提升智能化競爭力。
能否逆襲成功
雖然多數合資品牌將2026年視為扭轉乾坤的關鍵一年,期望借這個產品大年實現市場突圍,但大家心里都清楚,這無疑是一場充滿未知變數的冒險。
其一,技術層面的挑戰,猶如攔路虎。
汽車行業技術迭代日新月異,中國品牌在智能駕駛輔助、電池技術等核心領域持續創新突破。
合資品牌若想在2026年憑借新產品突出重圍,必須確保新品上的技術不僅緊跟行業前沿步伐,還要力求實現彎道超車。否則,新產品套用舊技術,技術短板必將成為制約其逆襲的瓶頸。
例如,在智能駕駛領域,當前中國品牌已廣泛應用高精度地圖與多傳感器融合技術,實現了高級別的自動駕駛輔助功能,部分車型還達到L3.5級。對此,合資品牌的新產品若不能跟上這些新技術,即便是新車型也無法扭轉不利趨勢。
其二,市場競爭激烈,成本把控是決定企業生死存亡的關鍵因素之一。
成本直接決定產品價格,進而影響銷量與市場份額。由于供應鏈體系、生產運營模式等固有因素,合資車企普遍在成本控制上,面臨諸多棘手難題。若無法有效降低成本,注定無價格優勢,帶不動銷量。
以激光雷達為例,這個前沿科技曾被視為高端配置,如今已下探至12萬元級車型。像長安汽車,更是積極推動智能駕駛技術平民化進程,宣布自今年起,旗下10萬元級別的車型也將搭載激光雷達。?
其三,中國品牌從低端到高端已全線崛起。
比亞迪、吉利、長安、奇瑞、鴻蒙智行、小鵬……自主品牌正不斷拓寬產品矩陣,從家用轎車到SUV,再到高端新能源車型,全面發力,從各個細分領域發起沖擊。
13年前,災難電影《2012》風靡全球,影片中描繪地球遭遇空前災難,人類與動物最終搭乘中國制造的“諾亞方舟”幸免于難。
2026,合資品牌是迎來諾亞方舟,還是碰上致命一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