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知道明代銅器中有一種珍品叫做“宣德爐”,這種珍貴銅器鑄造于明朝宣德帝朱瞻基在位時期。
這一時期,明朝政局穩定,經濟繁榮。
是明朝少有的盛世,因此,宣德爐制作精良,聲名遠播。
宣德爐
也有許多人知道,明宣宗朱瞻基和他的父親明仁宗統治時代被一并稱作“仁宣時期”,兩人治國有方,締造了明朝的“仁宣之治”。
不過,恐怕很少有人知道,這樣一位治國有方的皇帝在不少野史和筆記小說中被罵作“蟋蟀天子”、“促織天子”。
原來,朱瞻基一輩子最大的愛好就是斗蟋蟀,而蟋蟀古名促織,久而久之,皇帝的這個嗜好就傳遍天下了。
這種嗜好在古人看來就是不務正業,所以,朱瞻基就被那些迂腐的文人罵了幾百年。
在今天看來,朱瞻基能夠在沉迷愛好的同時治理好國家,確實是一位曠世奇才,那些窮酸文人的謾罵聽聽也就罷了。
我們依舊感到好奇的是,朱瞻基如何能夠一邊肆無忌憚地沉迷斗蛐蛐,一邊能夠治國有方,締造盛世呢?
明朝玩家朱瞻基的日常娛樂
朱瞻基的幼年與娛樂愛好的養成
建文元年(1399)2月,朱瞻基出生于北京的燕王府,據《明史》記載,朱瞻基出生之時,燕王朱棣夢到朱元璋把一個玉圭給了他,要他傳給自己的孫子。
朱瞻基畫像
要知道,玉圭常常被用來祭祀天地,是帝王專用的一種禮器。
如此一來,燕王朱棣就知道自己的孫子將來必定不凡。
甚至有野史說,正是因為朱瞻基的出生,燕王朱棣才下定決心要反抗朱允炆。
這些說法純屬胡說八道,都是后世史家為了美化朱瞻基所作。
不過,可以確定的是,在燕王朱棣打進南京,登基為帝后,作為皇長孫的朱瞻基確實受到了高度關注。
據《明史》記載,在永樂九年(1411),朱瞻基12歲之時,朱棣就命令兵部選擇良家子弟隨從朱瞻基一同進學、學習武藝。
《雙槐歲鈔》記載,“太孫學問之暇,講習武事,自是時常出獵”。
也就是說,朱瞻基從12歲開始就接觸到田獵活動,這成為他日后癡迷田獵的重要原因。
除此之外,在公元1411年之后,朱棣每次出征蒙古都帶上朱瞻基,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朱瞻基從少年時代開始就混跡于戰場,是個戰爭老手,這或許是他日后熱衷于離開北京,遠至居庸關游獵的原因。
在朱瞻基登基后,他每年都會組織皇子皇孫在北京郊外的南苑(又稱南海子)展開田獵活動。
朱瞻基游獵出行圖
朱瞻基之所以會養成田獵愛好,原因有二。
一是他身為皇孫之時,總是被大臣規勸,不要沉迷田獵,在當上皇帝后,他就開始報復性田獵。
正如談遷在《國榷》中所言:“宣皇好獵,宮僚屢忤,及正大寶,閱邊謁陵……咸順旨扈從。”
第二個原因是朱瞻基認為田獵有益于提高下一代武藝水平,并幫助自己回憶戰場的軍旅生涯。
還因此寫了許多詩賦來紀念田獵活動,在《明宣宗御制集》中以田獵為名的詩賦比比皆是,如《雪晴觀獵》、《清河道中小獵》、《平原獵騎賦》等等。
如此好動的朱瞻基當然不止田獵一種愛好。
朱瞻基對蹴鞠、馬球這兩項體育活動也頗為熱衷。
所謂蹴鞠就是古代的足球,基本規則略有不同,但踢法相似。
這項運動在今日成為令人瘋狂的一項運動,在古代也是如此。
朱瞻基蹴鞠圖
根據《明宣宗實錄》記載,朱瞻基幾乎每隔幾天都要和宮內的侍臣蹴鞠。
有時候,朱瞻基苦惱找不到合適的對手,他就想方設法地從民間尋覓高手,然后把他們送去凈身房,逼迫他們成為太監陪自己踢球。
朱瞻基的這種狂熱勢頭與今日世界杯場上的資深球迷幾無二致。
除了蹴鞠外,馬球也是朱瞻基熱愛的一項運動。
所謂馬球,就是玩家騎著馬,在馬上用球桿打球,以打入球門的次數分勝負,基本規則與足球相似。
這種馬球早在唐朝就極為盛行,在唐朝文人詩作、墓葬壁畫中已經反復出現。
唐代墓葬壁畫馬球圖
朱瞻基的馬球癮還是他爺爺永樂帝培養起來的。
在永樂帝在世時,用永樂帝經常組織馬球活動,讓四方來朝的番人參加、觀禮。
永樂十一年(1413)的端午節上,永樂帝照常舉辦了一場馬球賽,朱瞻基一時技癢,親自下場參賽,當時年僅16歲的朱瞻基屢射屢中,驚艷全場,或許這就是朱瞻基熱愛馬球的最大原因吧。
朱瞻基觀馬球賽圖
除了這些戶外運動,朱瞻基還喜歡養些小寵物。
根據藏于故宮博物院的朱瞻基畫作,我們可以知道在宣德元年(1426)年,朱瞻基養了兩只小貍花貓,朱瞻基為這兩只貓繪制了一幅生動傳神的畫作,描繪了兩只小貓在后宮花園湖石下嬉戲的場景。
朱瞻基繪貍貓圖
在公元1427年,朱瞻基又為自己養的兩條小狗畫了一幅畫,狗臉細長,有點像是西亞、歐洲進口的狗種。
朱瞻基繪雙犬圖
在諸多動物中,朱瞻基最喜歡的是蛐蛐,他在登基以后最沉迷的活動就是斗蛐蛐,朱瞻基究竟是怎么個沉迷法呢?
蟋蟀天子的荒唐事
朱瞻基沉迷斗蛐蛐無法自拔,達到了一個癡迷上癮的地步。
他注意到,北京周邊的土質不佳,誕生不出優秀的蛐蛐。
于是,他就特地派太監下江南去買優秀的蛐蛐。
朱瞻基斗蛐蛐圖
不僅如此,根據明代王世貞編纂的《弇州史料后集》記載,朱瞻基還下令讓蘇州支付況鐘想方設法給他弄來好蛐蛐。
“……今他所進數少,又多有細小不堪的,已敕他末后一運。自來時要一千個。
敕至,爾可用心協同他干辦,不要誤了!故敕”。
也就是說,朱瞻基直接給蘇州知府下達了一個指標,“給朕弄來1000只好蛐蛐”。
一個龐大帝國的皇帝給一方大員下達這樣的命令,可謂極其荒唐,想來朱瞻基本人也知道這一點,所以,這則命令是秘密下達的。
但無論旨意如何秘密,到了實踐層面,如此龐大的蛐蛐數量勢必需要龐大的人力、物力投入,人們一下子就能想到,蘇州知府背后站著皇帝。
在當時的蘇州老百姓中逐漸興起一句歌謠“促織瞿瞿叫,宣德皇帝要”。由此可見,朱瞻基對蛐蛐的需求已經鬧得人盡皆知。
所謂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朱瞻基如此渴求勇猛善斗的蛐蛐,逼得地方官壓老百姓去捕捉蛐蛐,搞得一些地方民不聊生。
根據明代呂毖《明朝小史》記載,“帝酷好促織之戲,遣取之江南……覓得其最良者……妻妾以為駿馬易蟲,必異,竊視之,乃躍去。妻懼,自經死,夫歸,傷其妻,且畏法,亦經焉。”
這則記載為我們展現一個悲傷的故事。
地方小吏找到了蛐蛐,用駿馬換取了蛐蛐,卻被妻子不小心放跑了。妻子害怕地自殺,她的丈夫看到了,一邊悲傷,一邊也感到害怕,也自殺了。
就為了一個蛐蛐,一家兩口人搭上了性命,著實令人唏噓。
正因如此,明清兩代出現了大量野史、筆記小說,猛烈抨擊朱瞻基愛好蛐蛐罔顧人命的做法,讓他的蛐蛐皇帝、蟋蟀皇帝稱號逐漸流傳開來。
清朝詩人王士禛還要為朱瞻基辯護,他說道“宣德治世,宣宗令主……顧以草蟲織物,殃民至此耶?惜哉!抑傳聞異辭耶?”。
也就是說,王士禛覺得,朱瞻基這樣的一代明君,怎么會做這種事情呢?這怕是野史瞎編的話?
宣德年間御窯蛐蛐罐
或許文獻會騙人,但實物騙不了人,根據現代考古發掘,明朝宣德時期的官窯中已經發掘出了大量精美的蟋蟀罐,這些蟋蟀罐子無疑就是供朱瞻基使用的,鐵證之下,朱瞻基蟋蟀天子的名頭怕是摘不掉了。
蟋蟀天子不糊涂,內政外交有一手
解決藩王與內政上的革新
明成祖朱棣的成果斐然,親征漠北,四下安南,派鄭和六下西洋,從內政到外交,方方面面都做得極為出彩。
但是,恐怕很少有人知道,朱棣的許多行為類似漢武帝,特別是朱棣對擴張版圖的熱衷,給國家財政帶來巨大負擔,在朱棣統治末期,明朝出現了漢武帝統治末期的相似情況,即百姓不堪重負,國庫空虛。
在明仁宗即位后,他已經開始著手處理朱棣留下的爛攤子,將積極進取的國策改為穩健保守,可惜的是,明仁宗即位不足一年就去世了,改弦更張的工作只能交到朱瞻基手上。
面對這種困境,朱瞻基首先把刀子砍向了藩王。
明成祖朱棣次子朱高煦在靖難之役中表現頗為出彩,于是,他開始動起了歪心思,企圖效仿李世民,奪取皇位。
朱高煦
但是,由于朱棣的壓制,朱高煦不僅沒有成功,還被發配到山東的樂安城提前退休養老。
在明仁宗去世后,朱高煦終于看到了希望,他派人截殺從南京趕回北京的朱瞻基,不過,朱瞻基對此早有防范。
朱瞻基解決了刺殺危機,成功登上了皇位。
朱高煦一看,立馬拼湊了一支大軍,想要光明正大地爭皇位了。
朱瞻基也沒有膽寒,從青年時代就跟著朱棣南征北戰的他早就是戰場老手了,在大臣的支持下,他親征山東,幾乎不費除灰之力就把朱高煦的軍隊消滅了。
借著消滅朱高煦勢力的東風,朱瞻基進一步削弱了藩王力量。
在朱棣時代,各個藩王手頭大多有著萬把人的部隊,但是,經過朱高煦反叛事件后,朱瞻基順理成章地藩王軍隊削減到幾百人。
朱瞻基的這一招殺雞儆猴堪稱絕妙,在無形中就把各位藩王的抵抗意志全部擊潰,只能無奈接受朱瞻基的安排。
其次,在內政方面,朱瞻基確立了內閣-司禮監輔政體制,這一套輔政體制成為此后二百多年的明朝中樞權力體制,一直延續到明朝滅亡。
什么叫做“內閣-司禮監輔政體制”呢?原來,朱瞻基賦予了內閣票擬權,也就是說,原先作為顧問機構的內閣現在有權自行決定政務,再上呈給皇帝批準。
明朝大臣議事圖
在批準環節,朱瞻基將批紅權交給了司禮監秉筆太監。
如此一來,明朝皇帝只要控制好宦官,就可以間接地操控內閣,從而極大程度地加強了皇權專制。
在朱瞻基在位時期,他在政治上信任內閣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等人,但又沒有將大權全部交給閣臣,而是用司禮監牽制大臣,實行了文臣與皇權的平衡,使得明朝中央政局變得較為穩定。
三楊畫像
在地方層面,朱瞻基注意到當時流民泛濫成災的現狀。
上文提到,朱棣統治晚期,明朝百姓已經不堪重負,苦不堪言,許多地方的稅收混亂,貪腐橫行。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朱瞻基在原有的布政使司省級行政機構外,特設了巡撫。
所謂巡撫,就是代天子巡查、撫慰百姓。
巡撫一般管轄幾個省份,擁有先斬后奏的權力,有利于統合不同地區的資源,快速解決地方流民、官員腐敗問題。
從宣德五年(1430)開始,朱瞻基陸續派于謙等人擔任巡撫,總督稅糧,這些巡撫的巡查時間通長較長,少的也有八年,多的長達二十多年,迅速緩解了地方亂象。
除此之外,朱瞻基還開展了明朝版的“打老虎”運動。
在宣德初年,掌管監察機構的左都御史劉觀在監察機構一手遮天,辦理了許多冤假錯案。
在朱瞻基登基后不久,他就任用楊士騎等人,查清了劉觀罪證,將都察院中30名與劉觀勾結的御史全部罷免,堪稱明朝的“清朗行動”。
除此之外,朱瞻基的優點還有許多,在如此多的優點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他的平易近人和虛心納諫。
盡管朱瞻基很貪玩,但他該正經的時候還是很正經,而且很懂得采納大臣的意見。
據《明宣宗實錄》記載,“(朱瞻基)敬禮大臣,每?見,從容咨訪,必盡其意”。
短短幾句話,一個平易近人,耐心聽取大臣意見的皇帝躍然紙上。
朱瞻基的平易近人不止表現在對待大臣方面,在用刑方面,朱瞻基也一改朱元璋、朱棣的殘忍好殺,變得極為慎重。
在宣宗時期,明朝政府屢次發布公文,告誡各級審判機關要慎重使用刑罰,“不許恣肆暴酷,于法外用鞭背等刑”(《明宣宗實錄》)。
總而言之,明宣宗就有點類似班級里的優等生,玩的時候玩的開心,認真的時候又能把事情做得井井有條。
而且,明宣宗的治國才華不僅體現在內政上,在外交上,明宣宗也有著自己的明確主張。
收縮的外交與保境安民
眾所周知,朱棣時代,明朝是一個不斷對外擴張的時代,但是,正是因為朱棣的擴張,使得明朝陷入了不少戰爭泥淖中,無端地消耗國力,在這些泥淖中,安南戰爭無疑是最惹眼的。
朱棣
安南在今日越南共和國一帶,在明朝以前曾經數次附屬中國,與中原政權保持著若即若離的關系。
明朝建立后,安南王國繼續向明朝稱藩,但朱棣卻想要將安南王國徹底納入明朝版圖。
這是一個什么概念呢?要知道,安南王國早在幾百年前的北宋時期就已經獨立,擁有自己的行政系統和文化傳統,明朝的征服在安南人看來更像是入侵,就好像美國入侵伊拉克一樣。
安南地圖
在朱棣統治時期,靠著明軍的強大武力,朱棣可以暫時壓制安南人的反抗,但再強大的武力也無法消除安南人心中的抵觸情緒。
于是,在朱棣去世后,安南人搞起了小動作,安南各地的叛亂此起彼伏,明軍已經徹底陷入了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
朱瞻基也意識到,明朝已經不可能在安南地區維持統治了,但是,直接撤軍在面子上又過不去。
他就打算邊打邊談,占據談判主動權,沒成想,他先后派出的三路大軍都被安南人擊敗。
朱瞻基到底是個能屈能伸的人物,要是換了隋煬帝那樣的皇帝,安南恐怕要成為明朝的高句麗了。
朱瞻基沒有糾結于失敗,而是立馬派出使節與安南和談,干凈利落地承認了安南的獨立,將明軍從泥淖中拔了出來。
明軍撤出安南標志著明朝外交政策的徹底轉向,從朱棣時代的“開拓、進取”轉變為“穩健、保守”。
這種外交政策的轉型還體現在明朝對蒙方針上。
眾所周知,朱棣的一大豐功偉業就是數次遠征漠北,沉重打擊了蒙古勢力。
但是,正如漢朝的匈奴一樣,明朝的蒙古人也無法被完全消滅。
因為,游牧民族的機動性與農耕民族的在地性決定了游牧民族無法被農耕民族徹底消滅。
到了宣德時期,蒙古人依舊活躍在北部邊疆。
朱瞻基無疑看到了這一點,他開始大刀闊斧地改變父親和祖父的政策,不再主動出擊,而是派遣大將在北方和西北方向構筑堅固防線,恢復軍屯,推出以“保境安民”為主旨的邊疆戰略。
簡而言之,朱瞻基在外交上的表現看起來似乎有些“慫”,但這種“慫”恰恰是一種政治智慧的表現,外交政策的收縮避免了明朝空耗國力,可以將更多人力、物力投入到國內事業上。
朱瞻基或許是明朝最受冤枉的一位皇帝,他從小養成了許多娛樂愛好,并在登基后利用國家權力滿足自己的愛好。
這種行為在儒家衛道士看來是昏庸無道的,于是,在大量的野史和筆記小說中,朱瞻基被描述為一位貪圖享樂的皇帝,被蔑稱為“蟋蟀天子”。
時至今日,我們已經能夠用較為平和的態度看待朱瞻基的愛好。
一方面,我們必須承認朱瞻基愛好斗蛐蛐,消耗社會資源抓蛐蛐,是一種荒唐的行為。
但是,另一方面,我們也要承認,朱瞻基的愛好終究沒有影響到他在治國理政上取得的成就。
在朱瞻基在位時期,在內政方面,他徹底解決了藩王問題,改良了內閣體制,發起了“清朗行動”,讓明朝吏治為之一清。
在外交方面,朱瞻基不再好大喜功,轉而收縮戰線,更多地精力投入到國內事務上來。
我們可以毫不夸張地說,這是一位少見的賢君。在一代不如一代的朱家子孫中,朱瞻基堪稱鶴立雞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