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7月10日至1953年7月,原本已遠離硝煙與戰火的新中國,卻義無反顧地踏上了抗美援朝的遙遠路途。
兩百多萬志愿軍戰士“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奔赴朝鮮戰場,近六十萬戰士為此付出了生命!
那時候,我國的情況不容樂觀,國內還有很多的反動勢力,國內依然危機重重。
但即便如此,我國領導者還是選擇援助朝鮮,他們為什么要做此決定?我國承擔如此大的壓力與犧牲,最后又得到了什么?
點燃戰爭的引火線
1948年,大韓民國成立與北部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相繼宣告成立,朝鮮半島內部形成南北對峙的情況。
由于蘇、美雙方一直僵持,朝鮮半島內部矛盾越發嚴重,眼見著無法平息朝鮮人民怒火,蘇、美選擇還權于朝!
當政治主動權來到朝鮮內部以后,南北政權又不樂意了,雙方都想擴大自己的領土,并為此劃定了三八線。
可他們都不是安分的人,雙方都在三八線附近來回挑釁,終于,戰爭來了!
1950年6月25日朝鮮半島內部發生戰亂,內戰正式擺在明面上爆發。
內戰期間,以金日成為核心的“北朝鮮政權”勢如破竹,很快就占據了戰爭的主動權,而以李承晚為領導的大韓民國則節節敗退?
此時此刻,美國開始動歪心思了!
美方無視聯合國憲章,按照自己的計劃,以牽制中國,制約蘇聯為目的,不顧朝鮮人民的反對,強勢登陸仁川。
他們甚至以“援助弱者”為口號,申請聯合國的幫助,組建“聯合國軍”共同制約北朝鮮。
正是因為美國的蠻橫加入,導致北朝鮮的兵力受到剝削,部隊被分割多地。
而大韓民國因為美軍的加入開始耀武揚威,他們在后續的作戰過程中接連擊退北朝鮮,奪回了陣地。
而北朝鮮自知無法與美軍匹敵,只能選擇后退,穩定自己的政權,保全自己的領土,防止北朝鮮被大韓民國蠶食。
可無論金日成如何后退,李承晚都不想放過他們,當戰爭逼近三八線的時候,李承晚早已將當初的約定拋之腦后,向著北朝鮮的內部進軍。
金日成眼見著大韓民國的軍隊越來越近,隱隱有種不安的感覺,他害怕北朝鮮成為大韓民國的囊中之物。
為此,他決定向蘇聯與中國求救,保全自己的國家!
那時候,美軍為了防止中國支援朝鮮,特意讓駐日美軍利用軍艦在臺灣高雄等地的海域示威,其活動范圍已經逐漸逼近三八線。
中國雖然沒有做出反擊,卻也時刻關注著雙方的狀態,防止本國受到威脅!
當然,對于美軍的所作所為,毛澤東主席不止一次呼吁廣大人民群眾共同反抗美軍帝國主義,維護和平。
中方還組建了東北邊防軍,防止美軍靠近!
那么,對于金日成的求助,中方又該做個選擇呢?
狂歡中的求助信
1950年10月8日,金日成對中方發來了求助信,請求中方出兵朝鮮,擊退美軍。
可此時的中國剛剛建國沒多久,全國上下都處于百廢待興的狀態,人民群眾都一心發展自己的國家。
再加上我國剛剛結束戰爭沒多久,人民并不想再一次參與戰爭,為此,中方決定好好思索一番。
為此,中央領導班子開會討論,總共梳理了以下三個點:
首先,美軍行事作風猖狂無比,已經在鴨綠江邊緣行動,威脅到了中國的安全;
其次,北朝鮮已經處于戰爭弱勢,極有可能被大韓民國蠶食;
最后,美方一旦拿下朝鮮半島,中方肯定會成為下一個目標,中方實在無法再一次承受戰爭的怒火了。
無與其坐以待斃,不如趁早出擊!
中方以“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為口號,組建了中國人民志愿軍,以彭德懷為領導,開始進軍朝鮮!
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愿軍來到了朝鮮戰場,在彭德懷的指導下加入了戰爭。
1950年10月25日,中國人民志愿軍聯合朝鮮軍人,開始了第一次戰斗。
在這一次戰役中,志愿軍與朝鮮軍人選擇搶先一步打擊以美軍為首的韓國軍隊,將其擊退,離開鴨綠江范圍。
與此同時,粉碎美軍的狂妄發言,讓其在感恩節前占領朝鮮半島的計劃流產。
在這一次戰役中,志愿軍與朝鮮軍隊配合良好,合作默契,一共剿滅敵人一萬五千多人,實現了戰爭的第一次扭轉。
1950年11月7日,朝鮮軍隊誘敵進入包圍圈,與志愿軍打配合,拿下平壤、元山,使美軍與韓軍退至三八線以南。
在這一次戰役中,我方共殲敵三萬六千多人。
1950年12月31日,第三次戰役開始,我方不給美軍休整的時間,直接注入6個師團的兵力,將美軍再一次擊退到三八線以外,并成功占領首爾,殲滅一萬九千多人。
在后續的四五次戰役中,我方發現自己兵力的不足,及時地將第一陣線的兵力進行補充,從而保證了我方戰斗的實力。
第四次戰役中,我方并未明顯地擊退美軍,同時,自己的兵力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損傷。
為此,我方將進擊戰改為了防御戰,與敵人左右周旋,成功迷惑了敵人的視線。
在此后的戰役中,雙方一直處于膠著狀態,并沒有明顯地分出勝負,與此同時,美方也意識到了戰爭存在的困難。
他們知道,中國人民志愿軍的加入將會成為美軍占領朝鮮的阻礙,但他們沒有十足的把握戰勝中國。
所以,他們提出了“求和!”
對于美軍的提議,中方也仔細地思考了!
在這幾次戰役中,我方雖然取得了不小的成功,但軍備實力方面確實與美方存在差距,中方也沒有太大的把握可以擊退美軍。
基于以上原因,雙方一致同意講和!
1951年6月11日至1953年7月27日,雙方依然處于談判期與斗爭期,大家都想試一試,不想就這樣放棄,卻都不敢鉚足了勁斗爭。
直到1953年7月27日,戰爭雙方都同意在朝鮮停戰協定上簽字的時候,這場戰爭才有了結束的苗頭。
戰爭結束以后,志愿軍并沒有立刻離開朝鮮,而是幫助朝鮮恢復自己的生產,直到1958年10月,中國人民志愿軍才全部回到國內。
在這長達兩年九個多月的戰爭中,我國大概犧牲六十萬戰士,他們為了祖國的未來,不得不長眠異國他鄉,毛岸英就是其中之一!
付出了如此大的代價,我國又得到了什么呢?
直面強大
毛澤東曾說:“由外國帝國主義欺負中國人民的時代,已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而永遠宣告結束了。”
就經濟層面上來看,抗美援朝的開始到結束,朝鮮戰爭曾一度影響我國一五計劃的準備
但隨著雙方停戰協議的開始,我國的經濟有了更大的發展空間,也有了很多的經驗,知道如何去發展經濟。
所以,我國的經濟在抗美援朝結束以后,就呈穩定上升的趨勢發展。
從軍事邊防上來看,我國的此次援助,在很大程度上捍衛了國家主權,守住了國家的防線,也提高了我國的軍事作戰能力。
從國際地位上看,我國不害怕美國的強大,也不畏懼死亡與失敗,敢于挑戰美國,并取得了勝利。
在極大地改變了其他國家對我國的固定認知,都說“弱國無外交”,但這一次的勝利,給我國走向國際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并且,我國再也不是他們眼中的落后國家,而是“強國,”是其他國家不敢輕易挑釁的存在。
在我國決定援助朝鮮的初期,蘇聯曾經發來了信件,鼓勵中國參加抗美援朝。
而中方的決定也成功拿下了蘇聯領導者斯大林的好感,讓他愿意與中國并肩前行。
在中國后續的發展中,蘇聯不僅提供了資源,還派遣了技術人員,他們的到來改變了中國落后的現狀給中國帶來了先進的技術,資源,思想。
不僅如此,抗美援朝的勝利讓中國在社會主義陣營徹底扎了根,有了絕對的話語權,而不是當初的小透明。
在后續的五常選舉大會上,中國也成為了五常之一。
抗美援朝勝利以后,我國也開始專心致志地發展國內,不再擔驚受怕,不用憂慮他國的打擾。
對于中國開始,這一次的勝利不僅僅是保衛朝鮮,還保衛了自己,粉碎了帝國主義不切實際的想法,實踐了和平,保衛了國家統一。
而朝鮮戰爭的勝利也鼓舞了其他弱小國家,他們也學會了反抗,帝國主義統一世界的想法徹底破碎。
誰說“弱者”就不能打敗“強者?”
你要相信,“人定終歸勝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