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澳大利亞鐵礦一直拿捏中國,后來我們是怎么破的局?其實根本沒有破局,只是換了個方式讓澳大利亞老實而已。
2020年那會兒,澳大利亞跟著美國起哄,非要調查新冠起源,還搞了一堆針對中國的小動作,結果兩國關系急轉直下。
當時澳大利亞以為自己手里有張王牌——鐵礦石。中國鋼鐵產量全球第一,每年得進口十幾億噸鐵礦石,而澳大利亞供應了其中六成多。他們算盤打得精,覺得中國離不開這鐵礦,所以怎么折騰都行。
澳大利亞鐵礦巨頭們更是趁機抬價,從2020年初的每噸60多美元,一路飆到2021年中的每噸230美元,漲了近4倍!國內鋼廠苦不堪言,可又沒辦法,總不能停產吧?
很多人當時叫嚷著"趕緊找替代"、"制裁澳大利亞",可現實哪有那么簡單?巴西鐵礦雖然品位高,但產能有限,加上疫情影響,根本替代不了。非洲鐵礦雖然儲量大,但基礎設施差,開采不易。短期內,澳大利亞鐵礦確實難以替代。
但中國沒有硬碰硬,而是選了條迂回路線。
首先,國家發改委開始嚴控鋼鐵產量,2021年提出"確保粗鋼產量同比下降"的目標。表面上是為了減碳環保,實際上也是在給鐵礦石降溫。產量一控,需求自然下降,澳大利亞那邊就坐不住了。
其次,中國加大了國內礦山的開發力度。內蒙、新疆、四川的鐵礦資源被重新評估,一些原本因為成本高而停產的礦山重新開工。雖然國產礦品位低,但總比被人卡脖子強。
第三,中國開始多元化進口。從俄羅斯、南非、加拿大進口量明顯增加,同時加大對幾內亞、塞拉利昂等非洲國家鐵礦投資。中國寶武、鞍鋼等大型鋼企紛紛走出去,在海外建立自己的鐵礦供應基地。
第四,也是最關鍵的一步,中國成立了"中國礦產資源集團"。這家央企2021年底低調成立,整合了五礦、中鋼等央企的礦產資源業務,一出手就不得了。它開始統一談判、集中采購,逐漸成為全球礦產資源市場的重要玩家。
這幾招組合拳打下來,效果立竿見影。2021年下半年開始,鐵礦石價格一路下滑,到2022年已經回到了100美元以下。澳大利亞那邊慌了神,因為他們經濟太依賴對華出口,鐵礦石又是他們最大的出口商品。
有意思的是,中國并沒有完全切斷澳大利亞鐵礦進口,而是保持了一定規模。這就像在告訴澳大利亞:我們不是非你不可,但也不會趕盡殺絕,關鍵看你表現。
到了2023年,澳大利亞政府態度明顯軟化。新總理阿爾巴尼斯上臺后,多次表示希望改善對華關系。兩國貿易部長見面,外長互訪,最后總理也來了中國。一系列被凍結的雙邊機制重新啟動,澳大利亞葡萄酒、龍蝦重返中國市場。
這一仗打得很有意思。中國沒有硬碰硬,而是用市場手段反制市場霸權。既沒有過度依賴澳大利亞,也沒有完全切斷,而是保持了一種"若即若離"的關系,讓對方既不敢太囂張,又不至于徹底翻臉。
現在回過頭看,中國并沒有真正"破局",因為短期內澳大利亞鐵礦確實難以完全替代。但我們換了個方式讓澳大利亞老實下來,用實際行動告訴他們:別以為握著鐵礦石就能為所欲為,中國有的是耐心和辦法。
這場博弈告訴我們,在國際貿易中,過度依賴任何一個國家都是危險的。多元化是最好的保障,而市場力量有時比直接對抗更有效。中國沒有贏得漂亮,但贏得了尊重,也為未來的資源安全打下了基礎。
鐵礦石的故事還在繼續,但主動權已經不完全在澳大利亞手里了。這或許就是中國特色的"破局"之道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