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理解第109條
第110條條文的原文:太陽病二日,反躁,凡熨其背而大汗出,火熱入胃,胃中水竭,躁煩必發(fā)譫語;十余日振栗自下利者,此為欲解也。故其汗從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嘔、欲失溲、足下惡風、大便硬,小便當數(shù),而反不數(shù)及不多;大便已,頭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熱,谷氣下流故也。
這條條文歷代醫(yī)家對它的解讀各不相同,因為這條條文不太好理解,也運用了一些倒裝文法,因此好多醫(yī)家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對這條條文進行的解讀,各有千秋,不盡相同。
在這里我就把它拆分一下,還原一下,把語句順序還原之后我們再解讀一下,這樣就很好理解這條條文了。
太陽病,二日反躁,凡熨其背,而大汗出,大熱入胃,胃中水竭,躁煩必發(fā)譫語。這個說完之后,突然來了一個“十余日振栗自下利者,此為欲解也?!焙竺婢o接著,“故其汗從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嘔,欲失溲,足下惡風,大便硬,小便當數(shù),而反不數(shù),及不多,大便已,頭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熱,谷氣下流故也。”前言不搭后語。從表面上看,前面都已經(jīng)此為欲解也,病都快好了,后面又來了這么一大堆癥狀。
而后面這一大堆癥狀前面既然是用一個故來做連接詞?!肮省笔且驗?、所以,解釋、說明時才用故。那么為什么“十余日振栗自下利者,此為欲解也?!焙竺嬗謥硪粋€故呢?其實際上這個“故”后面的所有的這些臨床表現(xiàn)都是對前面振栗自下利做的解釋說明,所以可以認為“十余日振栗自下利者,此為欲解也?!笔且粋€倒裝句,應該在后面。
由于它倒裝提到了前面,因此就在后面加了一個連接詞——故。這個“故”其實是“十余日振栗自下利者,此為欲解也?!钡囊颉0训寡b句還原,就是:
太陽病,二日反躁,凡熨其背,而大汗出,火熱入胃,胃中水竭,躁煩必發(fā)譫語。因其汗從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嘔。欲失溲,足下惡風,大便硬,小便當數(shù),而反不數(shù),及不多。十余日振栗自下利者,此為欲解也?;蛘哒f,十余日故振栗自下利者,此為欲解也。然后是大便已,頭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熱,谷氣下流故也。
十余日振栗自下利者,此為欲解也,應該在小便當數(shù),而反不數(shù),及不多的后面。為什么是在這里?而不是在“谷氣下流故也”的后面呢?因為“大便已,頭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熱,谷氣下流故也。”是對振栗自下利者后面的補充。如果沒有明白,我們再來疏通一下。
這個解釋說明了太多了,而且混在一起搞得很雜,導致了有些人看都看不懂。大便硬和小便當數(shù),而反不數(shù),及不多,其實是對前面欲小便不得的一個解釋說明。你也可以把它當做一個插入語或者是當做補充說明都行,但是由于它的補充說明有好幾條,整個故其汗一直到這個小便當數(shù),而反不數(shù),及不多,都是在振栗自下利者之前的解釋說明。而大便已,頭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熱,谷氣下流故也是對這個振栗自下利的一個補充說明,所以搞去搞來就搞的亂了套。
我把它翻譯一下,翻譯一下之后,就順暢了。它有兩處補充說明,補充說明當中還有補充說明。
本條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說,有個人得了太陽病,兩天本來不會出現(xiàn)煩躁,因為入陽明的話,兩天一般是不夠的。但是這個煩躁說明這個人本身就有胃熱,所以可以理解為一個本身就有胃熱的人,感受了風寒邪氣,就應該是表寒里熱的一個情況,有醫(yī)家說用大青龍湯,那也行。有沒有到大青龍湯的程度,還要根據(jù)臨床表現(xiàn)來說。
一個本來有胃熱的人,得了太陽病,就是感受了風寒,結(jié)果醫(yī)生采用了熨法來強行發(fā)汗,而且流大汗。
熨的方法是什么呢?
古代漢朝的時候用的是瓦片加熱了之后用毛巾或者衣物包裹,然后在背上熨,逼迫出大汗。
凡熨其背,而大汗出,這個凡就是總、常的意思。就是用了好幾次,或者說用熨法來讓大汗出,是強行逼破津液外泄,以為是來解表的,來發(fā)汗,殊不知本身就有內(nèi)熱。結(jié)果強行出汗之后,大汗出胃津所傷,大熱入胃,寒邪反倒化熱,被趕到胃里了,胃中的水液也沒有了,這個時候就不是煩躁的問題了,而是可能會出現(xiàn)譫語的情況,就是陽明里證,陽明腑實證更厲害了。
陽明里實證更厲害,結(jié)果由于本身就有胃熱,這樣一來發(fā)現(xiàn)臨床表現(xiàn)還有其汗從腰以下不得汗,就是腰以上出汗,腰以下不出汗。為什么不出汗呢?我們再往下看,欲小便不得。想解小便,還沒有小便,反而想嘔,這說明是胃氣不降反升。欲失溲,好像要小便失禁一樣,其實又沒有小便。
為什么沒有小便呢?
因為下面的津液缺失,胃熱已經(jīng)把津液蒸發(fā)掉了,再加上用了熨法,將津液大量流失了,下焦津液不足。而胃熱上升,陽熱全在上焦,所以上面還是流汗,下面不流汗。
足下惡風其實是什么呢?
是腰以下津液又缺乏,陽氣又往上跑了,所以既沒有汗,也沒有小便,那么下焦得不到濡養(yǎng),肯定就有虛的表現(xiàn),就會惡風。又解釋說明了一下,說這個人大便硬,按道理小便應該多,但是現(xiàn)在小便不多,說明下焦沒什么津液了。
在這一種上熱下寒,下面津液也不足這種情況之下休養(yǎng)生息了十多天,可能胃里面的這個津液慢慢充足了,充足了之后就可以抵御在上焦的邪氣了。由于十多天來,陽熱一直在上焦,所以上焦部和頭部已經(jīng)適應了陽熱有余的這一種狀態(tài)。突然有一天,胃中之陰液恢復了?;謴椭蟠蟊悴挥擦?,上熱下寒或者上盛下虛的中焦的胃氣得行,上面的陽氣就可以下達到下焦。休養(yǎng)了十多天之后,患者的胃中的津液得以恢復,得以恢復之后,就跟邪氣產(chǎn)生了劇烈的斗爭。這個斗爭的過程當中,由于是里證,就不會從汗解,就產(chǎn)生了自下利。所以振栗自下利。
隨著大便的排出,上焦部的陽氣就往下焦突然下去了,這突然下去之后,由于這十多天來,病人已經(jīng)適應了頭部有陽熱的這種情況,那么陽熱突然跑走了,他的頭就卓然而痛,所以他大便已,頭卓然而痛。就是和平時不一樣了,這個平時其實是不正常的,就是十多天以來,這個病本身就頭部有熱,都已經(jīng)快適應了,結(jié)果振栗自下利,隨著大便的通暢,頭上的陽熱突然失去了,就頭痛了一下,突然痛了一下,很顯著的痛了一下,卓然而痛。
由于上部的陽氣隨著谷氣下流,谷氣就是脾胃后天之氣。脾胃乃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胃為水谷之海,所以這里的谷氣是指胃中的陽氣,或者說胃中的正氣。為什么這個足心必熱,已經(jīng)不惡風呢?足心會熱是谷氣下流故也,就是陽氣已經(jīng)到達了下焦。
其實這就是一個上盛下虛的一種情況,這個上盛下虛在臨床當中還很多,但是像這種所說的大便硬,小便不通的這種情況的話,一般都見于一些比較疑難的雜癥。比方說尿毒癥,癌癥晚期。
我有見過這樣的病人,他就是小便不通,沒有好像沒有小便一樣,然后上身又煩躁,他那個病的診斷為尿毒癥,是不可能自愈的。這條條文里面是自愈了,振栗自下利,自己好了。
對于小便沒有,大便又硬,肯定是按照110條的精神,就是要讓他谷氣下流。如何谷氣下流呢?要調(diào)中焦胃,因為中焦的胃是上下兩焦的樞紐。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有時候用承氣湯,大小承氣湯,調(diào)胃承氣湯,根據(jù)臨床表現(xiàn)的不一樣而選用。
很有可能這一類的臨床當中的西醫(yī)病名是特別嚴重,特別嚇人的一些疾病,可能以承氣輩就能解決。承氣輩是通大便的,不是通小便的。但是如果小便出現(xiàn)問題是由于上盛下虛,只要將上面的陽氣引到下面來,那么隨谷氣下流,這個病就OK了,就這么個醫(yī)理
2、三陽病自解總結(jié)
我們之前講過,太陽病振汗而解,少陽病也有振汗而解的,現(xiàn)在是陽明病,它是振栗下利而解,不是通過汗,因為它是里證。
第101條:傷寒中風,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懼,凡柴胡湯病證而下之,若柴胡癥不罷者,復與柴胡湯,必蒸蒸而振,卻復發(fā)熱,汗出而解,這就是小柴胡湯的振汗而解的條文。
第94條:太陽病未解,脈陰陽俱停,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陽脈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陰脈微者,下者而解,若欲下之,以調(diào)胃承氣湯。這個是講的太陽病振寒而解。
太陽病可以振汗而解,是因為邪氣可以從表而解,小柴胡湯振汗而解也是一樣的道理,因為它在半表半里之間,但是陽明病就沒有振汗而解。
陽明病是是振栗下利而解,是通過大便,因為是里證。
在這里我們總結(jié)了三陽病如何自解的問題,有振汗自解,有振栗下利自解。因此我們學《傷寒論》還要從這些條文的異同點來總結(jié)一下它們之間的規(guī)律。
由于第110條條文不好理解,因為又是倒裝句,又是這一個插入語,又是解釋說明,解釋說明的條文當中、語句當中又有解釋說明,所以搞得很復雜,讓人看不懂。但是我們捋一捋,捋清楚了之后,其實還是很明白的。
有的醫(yī)家說這一條直接把它廢了算了,可能是他沒解讀清楚。甚至有的醫(yī)家說這條條文是后世醫(yī)家補了很多東西進去,所以看起來好像雜亂無章。
又有的醫(yī)家說,現(xiàn)在用這個熨的方法來治療疾病,已經(jīng)沒有了,這條條文沒有意義啦,顯然不對。
仲景用熨的方法誤治其實是告訴我們疾病的一些轉(zhuǎn)歸。如果說在臨床當中不是用熨法,比如說現(xiàn)在會有輻射,古時候沒有輻射什么的,有一些人他的工作環(huán)境有些輻射。古時候用的東西我們沒用了,我們現(xiàn)在這種東西古時候也沒有,但是只要醫(yī)理一致,產(chǎn)生的臨床表現(xiàn)類似,那么這個條文一樣是有臨床指導意義。所以這有賴于我們在生活當中去總結(jié),去發(fā)掘,將仲景一千八百年前的條文靈活的運用到當今的這個生活當中去。
所以這些條文怎么沒有用呢?肯定是有用的。我們讀這些條文是為了搞清它的醫(yī)理,而不是說,他用巴豆的瀉藥,我們現(xiàn)在沒有巴豆瀉藥了,所以這個條文不學了,他用的瓦片去熨其背,我們現(xiàn)在誰還用那玩意兒啊,所以這個條文不學了,不是這樣的。我們要學的是醫(yī)理,不是具體表現(xiàn)形式,用什么誤治法根本就不重要
古人喜歡用因果倒裝,用插入語,還有補充說明,很多筆法?!秱摗樊斨兴\用的筆法其實也并不復雜。這些語法結(jié)構(gòu),在我們初中的文言文、高中的文言文早就學過了,只要把它靈活運用一下,動動腦子,再結(jié)合一下臨床,都是很容易理解的。如果說沒有讀過文言文,沒有學過古代漢語的,可以去補習。
活到老學到老,不僅僅是醫(yī)學,各種各樣的知識都是一樣的,都是需要活到老學到老的。
好!這節(jié)課我們就講到這里,下一節(jié)課我們不見不散!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