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二、結示佛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八面。己二,結示佛力。
我們講到本經有三大科,第一大科是“廣陳彼土依正妙果以啟信”。釋迦牟尼佛在介紹凈土的時候,是先介紹凈土果地的功德,這當中包括了正報的莊嚴跟依報的莊嚴。講這兩種莊嚴的目的,是要啟發我們的信心。
在大乘佛法的修學過程當中,我們有很多的地方是要等同聲聞來修學的,譬如說,我們一個初心的菩薩剛開始是偏重斷惡。雖然我們要修學三聚凈戒,但是斷惡是一個基礎,在斷惡的過程當中也是息諸緣務、嚴守凈戒、調伏煩惱。所以從一個資糧位的初心菩薩來看,我們能感覺出來,這個初心的菩薩好像跟聲聞人是非常地相似,但是他心中的目標是完全不同的。因為聲聞人所追求的是一個偏空的涅槃,而我們雖然斷惡,但是我們心中的目標是要成就萬德莊嚴的佛果。
什么是萬德莊嚴呢?簡單地講就是依報的莊嚴跟正報的莊嚴。所以我們可以講一句話說,整個菩薩道的目的就是要成就你未來生命的依正莊嚴。
從大乘佛法的教授當中,我們有兩種選擇:
第一個,我們選擇自力的法門,完全仰仗自己六波羅蜜的功德來點點滴滴地創造來生的依報正報。這樣子的方法要經過多生多劫的修行,要克除很多的遮障,所以這個叫難行道。
第二個,選擇所謂的佛力加被的法門,能夠使令你這一念心跟彌陀的大悲愿力感應道交,創造一個依正莊嚴。這種方法叫作易行道,是你今生可以成就的。本經在教授這個法門的時候,所強調的是佛力的加被所成就的依正莊嚴。
修這個法門的道次第,第一個,你必須有一個真實的信心。那么到底我們要生起什么信心呢?我們看經文就容易清楚。
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這個“結示”在本經當中是有四段,這是第一段的結示。這個結示當中有功德跟莊嚴兩個內涵。
這當中也解釋了整個凈土殊勝的因果,這個莊嚴是約著果報來說的。這個地方的莊嚴是指的前面所說的所謂住處的莊嚴跟生處的莊嚴。這個住處我們前面說過了,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寶樹上的樓閣。第二個,生處莊嚴,七寶池、八功德水,八功德水有很多的青黃赤白的微妙香潔的蓮花。這種莊嚴都是你未來依報的莊嚴,依報的果地的莊嚴。
那么這個莊嚴是怎么來的呢?是由功德所成就。功德是整個凈土的因地。這個功德指的是三種的功德力。也就是說,你雖然現在只是在佛堂當中很虔誠地念一句阿彌陀佛,但你在心中念南無阿彌陀佛的時候,卻已經創造了三種功德:第一個,佛的功德;第二個,法的功德;第三個,心力的功德。佛力不可思議,法力不可思議,心力不可思議!你每一句佛號所創造的這三種的加持力,就把你未來生命的住處莊嚴跟生處莊嚴念念地創造出來。
這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道理呢?我們看附表第四,看蕅益大師對功德的這段開示。我們看補充講表第三面的附表第四,“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我們在念每一句佛號的時候,都會有三種的功德。這當中我們先看第一個,從佛所成就的功德來說。
明上住處、生處種種莊嚴 ,皆是阿彌陀佛大愿大行,稱性功德之所成就,故能遍嚴四種凈土,普攝十方三世一切凡圣令往生也。
前面講到了住處的宮殿莊嚴、生處的八功德水、蓮花的莊嚴,這功德莊嚴是怎么有的呢?從佛陀的這一部分來說,是阿彌陀佛在法藏比丘的時候,在那一念的清凈心當中立下的大愿跟大行。這個“大”,就是廣大、殊勝的意思。法藏比丘在因地的時候,根據五劫的時間的思惟,參考了二百一十億個佛土的莊嚴,攝取它們的優點,所以立下了廣大的誓愿。立下誓愿以后,開始從空出假,多生多世地來到人間,或者示現菩薩身,或者示現聲聞身等等,來實踐他的六波羅蜜的功德。以這個大行來成就他的大愿,就叫作稱性功德,因為他整個功德都是一念的心所變現的。就成就了四種的凈土,來攝受十方一切凡圣能夠往生。
當然我們會問,那這樣子,前面的宮殿莊嚴跟蓮花莊嚴是怎么有的呢?當然,最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佛的本愿所成就的。所以,我們看<佛國品>,<佛國品>是專門講到佛陀怎么從法身來創造應化身。法身當然是無形相的,法身不能跟眾生接觸,所以,佛陀要利益眾生,一定要創造一個依報跟正報。
那么佛陀要創造依報跟正報之前,是要先發愿的,以愿導行。比如說,這個菩薩,法身菩薩,因地的時候身體有很多的病痛苦惱,他發愿:以后我成就第一尊佛的時候,我國土的眾生不能夠有任何的病痛,無有眾苦,但受諸樂。這個菩薩在修行的時候,他的環境,水質非常的臟,他深受這個水質的痛苦,他發愿:以后我的國土的水要具足八種功德。就是說,從初地你就有資格開始要成熟眾生、莊嚴凈土,你就開始要規劃你未來的凈土。如果你沒有凈土,你沒辦法去攝受眾生。你在成就凈土之前,你在一念的清凈心當中一定要動一個念頭,要許下你未來凈土的一個愿景、一個愿望,或者說是一個規劃,你希望你的凈土正報怎么樣、依報怎么樣??偠灾?,你許下的愿望越多,你要成就這一期的應化身的時間就越長,你要付出的代價就越長。
為什么我們會強調,“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它的寶樹樓閣住處會這么莊嚴、受生的處所是蓮花化生,有這么莊嚴呢?那就是阿彌陀佛的大愿大行的稱性功德之所成就。因為他過去有發這個愿,而且他曾經用六波羅蜜來滿足他的愿,所以現在這個果報出現。
所以古人說,“十方三世佛,阿彌陀第一”。當然,從法身來說,每一尊佛是一樣的,但是我們必須要承認的一件事,就是說阿彌陀佛在他這一期的應化身的功德當中,非常用心來構劃這一期的應化身。如果你去讀讀《無量壽經》,你就知道,他是很認真地去參考很多國土的優點,然后再發愿,他不是隨便發愿。所以“十方三世佛,阿彌陀第一”,是贊嘆阿彌陀佛為這一期應化身所做的努力的確是不可思議。所以,我們在研究極樂國土的功德莊嚴的時候,一定要想到這是彌陀的本愿所成就的。這是第一個。
我們再看第二點,第二點是約著眾生。既然是阿彌陀佛成就的,那我們眾生憑什么能夠受用呢?這個地方就必須要說明它的道理了。
復次,佛以大愿作眾生多善根之 因,以大行作眾生多福德之緣,令信愿持名者念念成就如是功德,而皆是已成,非今非當。
這個地方的道理是不容易了解的,但是,這個地方的道理了解以后,你對阿彌陀佛這四個字的真實義也就了解了,這什么叫作無量光、什么叫無量壽,你就明白了,你就有資格能夠念佛。我們看看蕅益大師怎么說的。
“復次”,身為一個阿彌陀佛,他不但要把國土創造出來,他還必須把眾生接引到他的國土去,所以他必須要施設方便。所以我們看佛陀所發的愿——不能夠只是上求佛道,還得要下化眾生。你發那么多的愿,結果卻沒有人能夠去,那就沒辦法了。所以佛陀是以他的四十八愿來作眾生的多善根之因,以他的六波羅蜜來作眾生多福德之緣。
我們經常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必須要多善根、多福德。那么身為一個生死凡夫,我們憑什么積集多善根、多福德,來莊嚴這樣的一個凈土呢?
簡單地說就是,阿彌陀佛把他自己的多善根(這種善根的力量),加持在這句佛號上,同時,也把他所成就的六波羅蜜的多福德加持在這個佛號上,使令我們一個生死凡夫的妄想的心跟這個佛號一接觸的時候,念念成就如是功德莊嚴!這個就是印光大師所說的“即眾生心,投大覺?!钡恼鎸嵙x。
我希望我們在了解佛功德的時候,要盡量撇開我們凡夫這種阿賴耶識的思考,盡量用真如的思考。諸位!如果研究唯識學,你會知道,阿賴耶識是一個對立的思考,它是一個二分的思考,善惡、生滅,種種的對立。而佛的功德是一真法界的,是絕待圓融不可思議。所以你看《觀無量壽佛經》,它講到十六觀,觀佛的相好、觀佛的蓮花、觀佛的種種的白毫光等等,但這個十六觀里不是每一個都要成就,你只要成就一個觀,其他觀都成就。為什么?古德說,佛的功德是不可以切割的。不是說把一個功德切割成十六份,你完成這一部分,成就這一部分。不是這個意思。你只要接觸到佛陀的一部分的功德,你就成就佛的所有功德。
所以說,你觀想阿彌陀佛的相狀也好,你觀想他的名號也好,它都是總持彌陀的多善根、多福德。因為佛陀的多善根、多福德,他就是把它攝持在這句佛號上,所以,當我們的心跟佛號接觸的時候,你就念念地成就,轉成我們自己凡夫的這一部分的功德。
而這種功德都是已經成就的,不是現在成就或者是當來成就。這句話我們說明一下。
為什么說是已成就呢?假設我們今天是走自力法門,那個叫作因地教。你說我現在布施、我現在持戒,那么你這個布施、持戒的因地,對望未來來說,也可以說你成就一種功德莊嚴,你未來的依正二報在你每一念的持戒當中,點點滴滴地成就。但是這樣的成就是當來成就,現在不會出現的,因為自力法門是你自己要成就的。所以,這樣子只是一個種子,一種功能。
但是凈土法門不同。凈土法門是一個現成的功德,是已經成就的功德,它等待你來感應道交,所以這個叫作他力門、果地教。是阿彌陀佛已經成就了,然后阿彌陀佛發了四十八愿,每一個愿都加持在這句佛號當中,只要你跟這個佛號一接觸,你就能夠得到這個佛號的引導,而念念成就如是的功德莊嚴。
所以善導大師說,要了解凈土的依正功德,你就要了解彌陀的四十八愿,要沒有四十八愿就沒有彌陀的依正莊嚴。當我們要了解四十八愿的時候,就要了解到第十八愿,“十念必生”。如果沒有十念的往生的接引,沒有眾生可以去,那有凈土跟沒有凈土對我們是一樣,你也不能受用,所以第十八愿又是重點。但是你把第十八愿再加以詳細地會歸,善導大師說,就是會歸到一句佛號。
所以,要了解凈土法門,你要用《華嚴經》的思考,一為無量,無量為一。當它一為無量的時候,那是極樂國土成就廣大的依正莊嚴;但是它無量為一的時候,是攝受在這句佛號當中。所以,你能夠把一為無量、無量為一這樣的一個道理掌控的話,你就知道,為什么你只是在佛堂當中念佛,你就在為你來生成就這么多的依正莊嚴。
所以印光大師在《文鈔》當中說,凈土的功德,如果你不仰仗佛力,不要說是生死凡夫不能去到凈土,就連阿羅漢也不能去。阿羅漢的神通只有一個三千大千世界,而它是十萬億個三千大千世界,阿羅漢都去不成。所以在印光大師《文鈔》說,有些人說我不想念佛,我也不想觀想、觀像,我完全不想憑彌陀的本愿功德的加持,但是我很想到凈土去,比如說我靠我的持戒、靠我的布施、靠我的禪定力,以我自己的六度回向凈土,可不可以?印光大師說,不行的,因為你沒有去觸動彌陀的本愿的加持,你根本沒辦法去。不要說你沒辦法去,阿羅漢都沒辦法去??!所以這個地方大家要知道,每一個法門都有它的傳承,都有它的緣起的道理。凈土宗的道理就是,它是一個他力門、果地教。
我們這樣子講好了,凈土法門,一言以蔽之,整個修行的理論就是要你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你要想盡任何辦法跟彌陀的功德接觸?;蛘吣阌^想,觀想彌陀的相好莊嚴,或者觀像,或者持名。也就是說,你必須跟彌陀的功德感應了以后,你才能夠去成就這種如是的功德莊嚴。
這個地方是說明我們眾生如何把彌陀所成就的功德轉成自己的功德,就是靠著持名的力量。
好,第三段是重點了,約不二解釋。
此則與阿彌種種莊嚴作增上本質,帶起眾生自心種種莊嚴,全佛即生,全他即自,故曰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這個地方有人就問,說我是業障凡夫,彌陀是萬德莊嚴,為什么我這個業障深重的心去接觸這句佛號,就可以把彌陀的功德轉成我的功德呢?我是一個人法界,阿彌陀佛是一個佛法界,我們差了四個法界,那么為什么我們只是靠佛號這個橋梁,就能夠把佛的功德轉到我的功德呢?這是什么道理呢?
這個地方就說明這個不二法門,這個甚深的道理。因為在成就凈土功德的過程當中,我們是以彌陀的功德來當作一個增上緣,而以我們一念的清凈心當作一個親因緣。也就是說,修凈土法門,你根本的信心要建立在全佛即生、全他即自的這種不二的道理,所謂的生佛平等、自他不二的真如的思想,才能夠相信成就如是的功德莊嚴。
我們凡夫一個最大的思想錯誤就是自性執。我們認為在我這一念明了的心中有一個自我,這個自我是恒常住、不變異的,不能改變的,小時候的我跟長大的我是一樣的,今生的我跟來生的我也一樣。當我們心中有很堅固的自我意識的時候,我們用自我意識來思惟佛的功德,我們覺得高不可攀。因為我是有自性的,佛也是有自性的,這怎么感應道交呢?沒辦法感應道交的。我們講一句話,如果你不能夠深信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你不可能相信感應道交,你這個感應道交的道理沒辦法建立。我是有真實性的,佛也是有真實性,他跟你怎么感應道交?沒辦法感應道交。
所以古德常說一句話:“能念所念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凈土的感應道交的理論基礎,是建立在平等不二的思想,就是《維摩詰經》所說的不二法門,《華嚴經》所說的一真法界。這個地方意思就是說,如果你要相信什么叫作感應道交,你的心必須要調整一下。你看,你以現在這個妄想心,你沒辦法相信。那怎么辦呢?你這個時候回光返照你這一念心,有很多的善念,也有很多惡念。這種對立的生滅心,我們講“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把這個如夢如幻的對立的心撥開來,你會看到你內心深處那一念清凈明了的心性是一個如的境界。然后你再用這樣的道理去觀察阿彌陀佛的內心狀態,哦,剛開始你看到他有六波羅蜜的布施的善根、持戒的善根,乃至于般若波羅蜜的善根,你把這個如夢如幻的功德莊嚴撥開來,你也看到阿彌陀佛的那一念心的深處是如的狀態。所以,一如無二如,就這樣子就感應道交了。這個時候你相信“即眾生心,投大覺?!钡牡览?,這件事情是可以建立的。
我們在思惟凡夫跟佛的時候,你不要用對立的思考。用對立的思考,你很難建立凈土的信心。你一定要把心帶回家,然后在那個平等不二的心性當中,你很自然跟佛的心性感應道交,在這個情況之下把佛號提起來。
這三種功德力,當然,我們在研究教理的時候,我們說,哦,你念一句佛號,佛力不可思議,法力不可思議,心力不可思議。但是,你真正在操作的時候,念佛的時候,是兩種力量,你要相信,兩種力量而已。因為,“佛力不可思議”這個你不用去擔心,彌陀的本愿是現成的東西,這個是能應,他隨時跟你應的。這個是深信諸佛皆充滿,你在念佛之前就要相信的,你要相信這個法界當中的確有一種彌陀的本愿功德存在。但是你真正念佛的時候是兩種力量:第一個,就是你能念的心。蕅益大師說,能念的心本自離過絕非、本自不可思議。第二個,你所念的佛,本自具足萬德,也是不可思議。能念所念都不可思議,就這樣子成就極樂國土的功德莊嚴。
所以我們常說禪凈雙修。我們攝用歸體的時候,念佛的時候,會歸到我們現前一念的清凈心。為什么呢?破除遮障。你說念佛的時候妄想很多,這個時候你攝用歸體,你會歸到你能念的心不可思議。等到你心平靜以后,再從空出假,再注意所念的佛不可思議。這個時候就是從空出假,開始成就功德。安住在理觀的時候是約著破除遮障,安住在佛號的時候是成就功德。
本經的第一大段,“廣陳彼土依正妙果以啟信”,我要問大家一個問題,到底這個地方要你生起什么信心?佛陀講這么多,蓮花、八功德水、宮殿,他要你生起什么信心,你知道嗎?就是要你相信:你在念佛的時候,你能念的心有成就這種功德的可能性;你所念的佛,本身也是總持彌陀的功德,也有成就這個功德的可能性。當你能念的心跟所念的佛一接觸的時候,就這樣子成就了。他要你相信這件事情,就是能念的心不可思議、所念的佛不可思議,所以講“托彼名號,顯我自性”,就是要你相信這個道理。就是說,這個功德莊嚴你是可以做得到。所以我們講信,相信實、德、能:凈土的真實性;第二個,凈土的功德性;最重要的是凈土的可能性。這個是你可以做的,你可以莊嚴。
這個地方是說明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之所莊嚴。
這個地方爾后的四段的結示,我們就不再重復了。總而言之,在本經當中的結構都先講到果地功德,再會歸到能念的心不可思議、所念的佛不可思議。這兩種不可思議,再跟彌陀的本愿功德感應道交,就是這樣創造你的功德莊嚴。本經要你深信不疑。
戊二、合釋能受所受 分二:己一、約五根五塵明受用;己二、約耳根聲塵明受用
我們看戊二,合釋能受所受。
前面的經文是針對于所受用的國土來說的,這個地方是包括能受。能夠受用果報的是我們眾生的五蘊身心,當然主要是以心為主。這個地方的意思就是說,當我們能受用的心去接觸所受用的依報國土的時候,會產生一個什么樣的相貌,把這個能受跟所受合起來加以說明。這當中有兩科。
己一、約五根五塵明受用 分二:庚一、正明;庚二、結示
我們看第一科,“約五根五塵明受用”,是廣泛地講到當我們的五根接觸五塵的時候,是一個什么樣的受用相貌。
庚一、正明
看第一段的“正明”。
又舍利弗,彼佛國土,常作天樂。黃金為地,晝夜六時,雨天曼陀羅華。其土 眾生,常以清旦,各以衣裓,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即以食時,還到本國,飯食經行。
這段經文,我們把它分兩段來說明。第一段是“正明勝妙五塵”,講到我們在極樂國土所受用這種殊勝微妙的五塵;第二段,別釋五種神通,講到極樂世界的果報體能夠受用五種神通。我們先看第一段。
“又舍利弗”,佛陀這個時候又招呼了舍利弗,講到了極樂世界的三種莊嚴:
“彼佛國土,常作天樂”,這個地方講到虛空的莊嚴。虛空的莊嚴,是講到極樂世界的虛空有很多很多的樂器,而這些樂器能夠不彈自鳴,演出很多微妙悅耳的音聲,叫作天樂。這叫虛空莊嚴。
第二個,“黃金為地”,這個地方講大地莊嚴。大地是琉璃跟黃金的和合所構成的。前面的虛空莊嚴是講到聲塵,聲塵的殊勝;這個地方是講色塵跟觸塵,色跟觸。
這個地方的大地莊嚴,在窺基大師的《阿彌陀經通贊疏》解釋說,為什么念佛人能夠招感這個清凈的黃金做大地呢?因為念佛的人內心清凈,所以招感這個大地的莊嚴。如果諸位看看東南亞國家跟美國、歐洲,你就知道它這個大地的莊嚴。有些地方大地很骯臟,有些大地很干凈,這可以看出他前生的心念染凈的差別。所以,看看你所招感的這個大地,你就知道你前生是一個什么相貌。極樂國土念佛的人經常用佛號來調伏現行煩惱,所以招感這種清凈大地。
第三個莊嚴叫作環境的莊嚴,“晝夜六時,雨天曼陀羅華”。虛空是講到上面的莊嚴,大地是下面的莊嚴,這個環境是中間的莊嚴。在這個中間,不管是白天的晝三時還是晚上的夜三時,經常從空中“雨天曼陀羅華”。曼陀羅華翻成中文叫白花,這是從顏色來說;窺基大師《通贊疏》解釋叫作適意花,是約功能來說,就是這種花你看到以后會感到舒適如意。這個“晝夜六時雨天曼陀羅華”是約著香塵跟味塵來說。所以,這段經文等于是說到極樂國土的色聲香味觸法的五塵構成的三種莊嚴。這是第一段的經文。
我們再看第二段。“其土眾生,常以清旦,各以衣裓,盛眾妙華?!?/strong>
極樂國土的眾生,就在清旦,清旦就是明相剛現的時候,就是清晨的時候,就拿著衣裓,衣裓就是用布所做成的袋子,把曼陀羅華裝起來,那么干什么呢?“供養他方十萬億佛?!钡剿剑@個他方是指供養其他世界的佛,不是阿彌陀佛,是他方的十萬億個佛。供養完以后還回到這個極樂國土來吃早餐,乃至于經行。
這個地方我們說明一下。從“又舍利弗”到“雨天曼陀羅華”,都是在講極樂國土果報的受用。你到極樂世界,你能夠有一個好的住處,你受生的環境非常干凈,你的身心世界“無有眾苦,但受諸樂”,約著果報的受用。在這段經文以后講到你造業的情況。
我們都知道,一個果報體,它的功能有兩個:一個造業,一個受果。比如說,你現在的五蘊身心,第一個,你在承受一種果報,可能是安樂,也可能是痛苦;第二個,你依止這個果報體又造了一個業力。極樂國土也不例外。我們在受用安樂果報的時候,我們會在意說,那這樣子,這個安樂果報到底它是創造一個什么業力?這個地方是講造業。
造業當中,它這個地方特別強調供養他方十萬億佛。關于這一點,我們看蕅益大師的開示,看附表第五。極樂國土的造業,當然,這個地方有供養,有成就福德資糧跟智慧資糧兩種。
我們先看看,在極樂國土是怎么樣來修習福德資糧。身為資糧位的菩薩,心中所夢寐以求的就是兩種資糧:一個福德,一個智慧。這個地方的“供養他方十萬億佛”,當中有三層的道理值得我們去了解。
首先我們看第一段。
明其神足不可思議,不離彼土,常遍十方,不假逾時回還也。
我們讀到經文,說“供養他方十萬億佛”,這是什么道理?第一層道理,你就知道極樂世界的眾生有不可思議的神足通。他要沒有神足通,怎么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呢?
這個神足通是什么相貌呢?“不離彼土,常遍十方?!彼旧淼墓麍篌w安住在極樂國土,而他的分身常遍十方。所以蓮池大師說,這個是一種殊勝的意生身。阿羅漢的意生身是叫入三昧樂意生身,而他這個意生身叫作覺法自性意生身,這是菩薩的意生身。所以他不要經過太多的時間,就能夠“還到本國,飯食經行”。
這個地方的神足通,我們做一個說明。當然,我們要修習福德,有時候有空間的障礙。你有這個想法,你不一定做得到,因為你有距離的問題。在經論上說,一個大阿羅漢,具足三明六通八解脫的,像舍利弗、目犍連這種大阿羅漢,他的神足通能夠到達一個三千大千世界。你看目犍連尊者,有一天在聽法的時候他忽然想,欸,我要測試佛的音聲到達什么境界。他用神足通一直飛、一直飛、一直飛……飛到了其他佛世界去了。另外一個佛的世界,菩薩很高大,他看起來就像一個小蟲一樣。這個時候另外一尊佛就跟菩薩說,你不要輕視他,他是釋迦牟尼佛的一個大弟子,目犍連尊者,他來測試佛的音聲,跑來這里。結果,他到了其他世界的時候,聽到釋迦牟尼佛的音聲還是非常的清楚,但是這個時候他要回去,卻回不去了。后來那尊佛就告訴他,你要憶念你本師釋迦牟尼佛的名號,才回得去。
一個三明六通八解脫的阿羅漢,神足通只有到達一個三千大千世界,而你往生凈土,阿彌陀佛的本愿所提供的果報體產生一種強大的功能,你的神足通能夠“供養他方十萬億佛”。也就是說,他能夠縮短很多空間的障礙。在讀這段經文的時候,你要讀出這一層意思,就是他的正報的身心,神足通是不可思議的。這第一點。
我們再看第二點,第二層意思。
此文顯極樂一聲、一塵、一剎那,乃至跨步彈指,悉與十方三寶貫徹無礙。
這個地方有人就問,說極樂世界的眾生怎么就知道去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呢?他怎么知道哪一個地方有佛出世,哪一個地方沒有佛出世?這個地方的依報國土也提供了一些非常清楚的資訊,我們看這一段有這個意思。從這段經文也可以知道一層道理,就是說,極樂國土在空間上的聲塵,或者在時間上的——整個時間的剎那剎那地過去,極樂世界的時空跟十方三寶的時空是貫徹無礙的。
貫徹無礙,就是說它們是相通的。這一點我去查蓮池大師的《阿彌陀經疏鈔》,他講得比較詳細。蓮池大師引用《無量壽經》說,極樂國土的寶樹上面有很多的樹葉,而從這當中的樹葉就能夠看到十方諸佛教化眾生的情況。所以說,我在拜“南無普光佛、南無普明佛、南無普凈佛……”,感到非常歡喜,我很想要真實地供養普光佛,但是,你要有神足通,要不然你也去不成,你要先知道普光佛是在哪一個國土教化。極樂國土的這個國土可以提供你這么一個正確的資訊。前面是講到神足通,是講你的正報有這種神足通的功能;這個地方講依報國土寶樹的樹葉,可以提供你十方諸佛教化眾生的狀況。
我們看總結。
又顯,在娑婆,則濁重惡障,與極樂不隔而隔;生極樂,則功德甚深,與娑婆隔而不隔。
現在,你的生命面臨著兩個抉擇:
第一個,你把你今生布施、持戒的善業全部會歸到娑婆世界。那么你身為一個資糧位的菩薩,你還得要面對你過去的煩惱跟業力,你必須要承當你過去的錯誤所給你帶來的后遺癥。那是濁重惡障,你必須要去克服你心中的煩惱業力。你內心躁動不安,而且你的果報體也是有種種的遮障,不要說供養他方十萬億佛,你要到哪里去供養一個法王都有困難,你經常會感到心有余力不足。我很想親近某一個善知識,但是我就是很多的障礙!所以,在娑婆世界,你跟十方諸佛菩薩接觸的因緣是很多很多的障礙。雖然你很有心親近三寶,但是你深受你過去的業力的影響,因為你不能夠擺脫你過去的錯誤所帶給你今生的這些遮障的力量。你要承當。
那么,好,我們今天很冷靜地把今生的善業會歸到凈土!阿彌陀佛國土當中的本愿所提供我們的一個果報體,功德甚深。這個正報的身心具足神通,依報的國土提供你很多清楚的十方的資訊,所以,你跟十方諸佛乃至跟娑婆世界是隔而不隔,完全沒有距離上的障礙。這個地方就值得我們資糧位的菩薩好好地去思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