蔓荊子治腦鳴癥
蔓荊子,味苦辛,性微寒,歸膀胱、肝、胃經,具有疏風清熱,涼肝明目之功。臨床上多用治療頭面風熱引起頭痛。筆者臨證以蔓荊子治療因肝氣郁久化火及濕熱蒙蔽清竅所致之腦鳴癥,療效確切,舉例如下。
醫案一
李xx,女,42歲,1991年5月20日診。
腦部如蟬鳴已2年。2年前因夫妻關系不和,始現腦部聲如蟬鳴,時作時止,每遇惱怒則加劇,時間長達2小時。前醫多從補腎填精論治,服藥數劑罔效。反現頭目昏瞀,脅肋痞滿,納呆。后邀余診治。
刻見腦部聲響如蟬鳴,每日發作數10次,胸脅脹滿不舒,心煩意亂,太息后腦鳴稍減,小便黃,伴見口苦,咽干,舌紅、苔黃,脈弦。癥屬恚怒傷肝,疏泄失職,失其條達,氣機郁久化火,肝火上熏于巔而現斯證。治擬疏風清肝解郁法。
處方:蔓荊子50g,路路通30g,郁金15g,梔子、香附各12g,川牛膝20g。
囑日服1 劑,分3次,每次服100ml。
服藥3劑,腦鳴每日發作2次,為時5分鐘,惟仍納呆。藥已對癥,遵上方加焦三仙、山藥各20g,繼服3劑后,諸恙悉除。囑患者避免情志刺激,遇事樂觀。
后隨訪,腦鳴未見復作。
醫案二
陳xx,男,48歲,1992年7月28日診。
頭部蟬鳴響年余,近日來因氣候炎熱腦鳴加重。在上級醫院作CT檢查無異常。曾服西藥ATP,六味地黃丸、十全大補湯等治療1個月罔效,前來求診。
診時腦鳴如蟋蟀聲響,每日發作數次,時間最長達1小時,短約5分鐘,發作時需仰臥方可減輕,并見頭暈目眩,胸脘痞悶,納谷不香,四肢倦息,舌苔黃膩、脈滑數。證屬濕熱內郁中焦,上蒙清竅而成腦鳴癥。治宜清熱除濕,芳香化濁。
處方:蔓荊子50g,茯苓、藿香各20g,薏苡仁30g,厚樸、法半夏、石菖蒲、黃芩各15g,白蔻仁(后下) 10g, 水煎服。
3劑后,腦鳴頓失,舌苔退,胸悶減,惟飲食不增,大便稀溏,繼守上方加砂仁、神曲、蒼術各12g,續服3劑后,諸癥悉除。
按:蔓荊子一藥,教科書歸屬于辛涼解表類,用以治療腦鳴者鮮有報道。筆者根據《別錄》介紹:“蔓荊去長蟲,主頭風痛,腦鳴”所言,重用蔓荊子,靈活化裁,故獲捷效。
誠如《藥性歌訣》所說:“蔓荊性味苦辛平,能入膀胱肝胃經,消耗頭目風熱證,又治頭痛及腦鳴”。蓋蔓荊子體輕力薄,藉之易于上升,故凡肝風及濕熱上擾空竅形成之腦鳴癥用之無不生效。
本文摘自《新中醫》(1997年)丨作者/王萬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