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李嘉誠看衰中國,跑去投資英國,但那么多年過去了,中國依然穩健,他卻摔了個大跟頭。最近,長江集團把巴拿馬港口的大部分股權賣給了貝萊德。
十年前,李嘉誠正處于事業的巔峰,卻出人意料地選擇大規模出售在中國大陸的產業,轉而投資英國。他曾說過“不為誰打工”,這句話現在聽起來頗具反諷意味。
這十年里,中國經濟發展穩定,產業結構升級取得顯著成效,新能源汽車隨處可見,光伏產業發展迅猛。當初不被他看好的中國市場展現出驚人的生命力。
相反,李嘉誠將大量資金投入的英國,卻深陷脫歐帶來的困境,物價飛漲,貨幣貶值,他的海外投資收益不佳,甚至還欠下了巨額債務。
現如今又以低價出售巴拿馬港口九成股份,讓情況變得更糟,每天虧損高達540萬港元。英國的電信業務也被迫出售。曾經的輝煌已經消失,李嘉誠的投資王國面臨嚴峻挑戰,感覺岌岌可危。
李嘉誠的投資遇到挑戰,僅僅歸咎于眼光不準,可能過于簡單。全球局勢變化,比如美國調整發展策略,以及中美貿易摩擦升級,都給全球經濟帶來了深遠影響。
中國經濟發展面臨轉型,雖然經歷了淘汰落后產能和降低債務的困難時期,但最終成功應對,并在新能源和高科技領域實現了快速發展。
李嘉誠在重要時期選擇撤資,這種“用腳投票”的行為,讓他失去了在中國發展的寶貴機會,同時也未能準確判斷當時的國際形勢。
當然大家對于李嘉誠的批評,不只是因為他投資沒賺到錢。還因為他各種不考慮國家利益的操作。
從2013年開始,李嘉誠旗下的企業在大陸和香港市場進行了大規模的資產出售。據估算,他累計套現超過1000億港元。在撤資的同時,李嘉誠轉而選擇將大量資金投向英國。據報道,他在英國的投資金額超過4000億港元,涉及電力、供水、天然氣等多個基礎設施領域。
除了忽視大陸經濟發展,李嘉誠對待港獨勢力也十分冷漠。
2019年,香港因《逃犯條例》修訂引發的“修例風波”迅速升級,演變為大規模的社會沖突。在此期間,李嘉誠及香港“四大家族”被指集體保持沉默,未對暴力行為或社會動蕩發聲。
這種沉默與2014年“占中”事件時的態度形成鮮明對比,當時李嘉誠曾明確呼吁民眾保持克制
相比曹德旺那種“國家好,企業才能好”的深厚愛國情感,李嘉誠把自己定義為“純粹商人”的說法,聽起來就顯得沒什么力量。
在全球化的今天,做生意不僅僅是賺錢那么簡單,背后還牽扯著大國之間的競爭。看看TikTok的例子就知道,就算你技術再牛,如果國家不夠強大,照樣可能被搞垮。
李嘉誠可能沒太重視政治對商業的影響,他想靠著政治上的好處賺錢,又不想承擔相應的政治風險,結果兩頭都沒撈著好。
沒有國家實力撐腰,商業再成功也可能面臨意想不到的困境。全球市場風云變幻,企業發展與國家命運緊密相連,政治因素的影響不容忽視。
對比之下,巴菲特始終堅持“不做空美國”,馬云果斷投資人工智能,這些都展現了他們作為企業家對國家發展和民族復興的責任感。恐怕李嘉誠身后留下的,只有罵名了吧。
在新時代,中國企業家更要胸懷國家,勇于承擔社會責任,這樣才能在全球激烈的競爭中保持領先地位,獲得成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