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爾在他的《哲學史講演錄》第一卷中提到:
“我們看到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談話(“論語”),里面所講的是一種常識道德,這種常識道德我們在哪里都找得到,在哪一個民族里都找得到,可能還要好些,這是毫無出色之處的東西。
孔子只是一個實際的世間智者,在他那里思辨的哲學是一點也沒有的——至于一些善良的、老練的、道德的教訓,從里面我們不能獲得什么特殊的東西。
……為了保持孔子的名聲,假如他的書從來未曾有過翻譯,那倒是更好的事。”
這大概是孔子被黑得最慘的一次,黑格爾的評價反映了西方哲學對東方思想的某種偏見,但這并不能掩蓋孔子思想的光芒。
誠然,這世上沒有任何一種思想能夠完全指導社會發展2000多年而不需調整,但孔子的思想并不像黑格爾認為的那樣“是毫無出色之處的東西”。
孔子的偉大之處,在于他提供了一套切實可行的道德規范和社會治理原則。
1,歷史上真實的孔子:從落魄貴族開始;
孔子,名丘,字仲尼,他的先祖是建立商朝的商湯,周代商后,孔子的祖先被分封到位于今天河南商丘一帶的宋國,但到了他父親叔梁紇那一代,孔子的家族已經沒落,淪為了普通的貴族家族。
按照《孔子家語》的說法,孔子的母親顏徵在只是叔梁紇的一個小妾,而且當時叔梁紇已經六十六歲。
孔子出生后不久,父親便去世了,留下孤兒寡母在家族中艱難求生。由于正妻的排擠,無奈之下,顏徵在只能帶著年幼的孔子離開家族,開啟了獨自謀生的日子。
母子二人相依為命,日子過得十分清貧。
王充在《論衡·實知》中還提到,孔子的母親顏徵在一直未曾告訴孔子他父親的身份:“孔子生,不知其父,若母匿之。”
《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15歲時,母親也離他而去。悲痛萬分的孔子,心中有一個強烈的念頭,他想把母親和父親合葬在一起,讓父母在另一個世界得以團聚。
然而,現實卻無比殘酷,他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父親埋葬在何處。無奈之下,孔子只好把母親的靈柩暫且停放在“五父之衢”。
這五父之衢,是魯國都城曲阜東郊外的一條大道,平日里人來人往,熱鬧非凡。把母親的棺材停放在這樣的大路邊,實在是件讓人覺得奇怪的事。
放到現代來看,孔子的這種做法,頗有點“停靈問父”的意味。不過,幸運的是,他的堅持有了回報。孔子家陬邑有一位專門負責處理喪事的人,這位喪事處理者的母親,不知從何處得知了孔子父親的葬地,并把消息告訴了他。就這樣,孔子終于成全了自己將母親和父親合葬的念頭:“陬人輓父之母誨孔子父墓,然後往合葬於防焉。”
我第一次看到這段記載的時候,心里忍不住感慨,這感覺就像村里情報站的大媽,十里八鄉的秘聞,問她們準沒錯。
認祖歸宗給孔子帶來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除了滿足他把父母合葬的想法,還為他帶來了“貴族后裔”這個身份。
可別小看這一點,在那個講求血緣關系,職位幾乎是分封世襲的時代,這個身份等于向孔子打開了由平民通往貴族圈子的大門。
孔子進入貴族圈子后,給他帶來的機遇是顯而易見的,在15歲之前,他還只是個為生活操勞、忙于農事的普通人。然而,到了17歲那年,魯國最大的三個貴族之一——魯國司空孟釐子,敏銳地注意到了他。孟釐子臨終之際,更是做出了一個重大決定,讓自己的兩個兒子孟懿子與南宮敬叔拜孔子為師,跟隨他學習周禮。
孟懿子身為孟孫氏第9代宗主,在當時可是魯國權勢滔天的三個人物之一,就連那已被架空的魯國國君,在他面前都要遜色幾分。孔子能成為這樣一位大人物的老師,無疑為他日后的從政之路增添了不少助力。
當然,外界的人脈支持固然重要,但關鍵還是“打鐵還需自身硬”。
孔子是個極善于把握機會的人,他從不放過任何一個學習、提升自我的契機。只要聽聞哪里有有學問的人,他總會想盡辦法去拜訪討教。在他看來,對于自己不懂的東西,虛心求教、弄個明白,本就是一件值得稱贊的美德。
比如,孔子到周國去學習周禮的時候,就曾經專門去拜訪老子,請教學問。
2,孔子的一生:成功的老師,失敗的政治家;
《三國志·魏志·文帝紀》曾稱贊孔子:“昔仲尼大圣之才,懷帝王之器,可謂命世之大圣,億載之師表者也。”
從實用性來講,孔子倡導的復興周禮哪怕在他所處的時代也有點不合時宜,但政治上的失敗并不能抹殺孔子在教育上的貢獻。
在當時那個教育被權貴階層牢牢把控的時代,普通老百姓很難接觸到知識,他們的上升渠道基本被堵死,孔子開創性地興辦私學,讓知識的火種得以在民間廣泛傳播。這一創舉打破了貴族對文化的壟斷,為無數普通百姓打開了一扇通往知識殿堂的大門。
他廣納門徒,不問出身貴賤,無論是家徒四壁的寒門子弟,還是略有家資的求學之人,都能在他的課堂上聆聽教誨。《史記》中記載他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這些徒弟來自五湖四海,性格各異,才能不同。有安貧樂道、一心向學的顏回,即便生活清苦,也能在陋巷中堅守對知識的追求;有忠厚義勇的子路,行事磊落,對孔子的學說堅定不移地踐行;還有家財萬貫的子貢……
孔子在教育上,注重因材施教。他深知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天賦和性格,因此會根據學生的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導。這種因材施教的方法,能讓每個學生都能在自己的優勢領域發光發熱,充分發揮自己的潛力。
說實話,孔子就是我理想中的老師,在《論語·先進篇》講述了這樣一件事:
『有一次,子路問孔子:“聞斯行諸?”意思是聽到一件事就馬上去做嗎?孔子回答:“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意思是父親和兄長還在,怎么能聽到就去做呢?言外之意是,子路行事過于魯莽沖動,做事之前應先和父兄商量,考慮周全再做行動。
而冉有也問了同樣的問題:“聞斯行諸?”孔子卻給出了截然不同的回答:“聞斯行之。”即聽到就去做吧。
這讓在一旁的公西華十分困惑,他向孔子請教:“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公西華不明白,為什么同樣的問題,孔子對子路和冉有的回答卻不一樣。
孔子解釋道:“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原來,冉有性格比較退縮、怯懦,做事往往猶豫不決,缺乏果斷和勇氣。孔子為了鼓勵他,讓他能夠勇敢地去行動,所以告訴他聽到就去做。而子路則不同,他性格豪爽、勇猛,做事常常過于激進,甚至有些魯莽,不太考慮后果。孔子為了讓他做事更穩重一些,所以提醒他要先和父兄商量,不要急于行動。』
這種因材施教的方法,充分考慮了學生的個體差異,能夠最大程度地發揮每個學生的優勢,彌補他們的不足。通過因材施教,孔子培養出了眾多性格各異、才能出眾的弟子,為中國古代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這種教育理念哪怕放到當下來看,也是非常值得推崇的。每個學生都有他的特長,如果因為一兩項缺點就否認他的全部,這難道不是違背了“育才”的教育本質了嗎?
或許孔子不是一名合格的政治家,但他“萬世師表”的教育家身份卻是實至名歸。
3,孔子的偉大在于他普及了教育,塑造了社會的道德標準。
孔子出身在一個諸侯紛爭戰亂頻仍、禮崩樂壞的時代,他一生致力于恢復“周禮”,重塑社會秩序,建立一個理想中的大同社會。
孔子以“仁”為核心,構建了一套完整的道德體系。“仁”即愛人,要求人們關愛他人、尊重他人、幫助他人。他倡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讓人們學會換位思考,體諒他人的感受;他強調“克己復禮”,要求人們克制自己的欲望,遵守社會規范。這些道德觀念通過教育深入人心,逐漸成為社會普遍遵循的行為準則。
在孔子所描繪的大同社會中,“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這正是道德標準在社會治理層面的體現。當社會以“公”為準則,選拔賢能之人參與管理,人們之間講究誠信、和睦相處時,社會便會出現良好的秩序。在這樣的社會里,“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每個人都能得到關愛和照顧,社會充滿了溫暖和人情味。
從后世的發展來看,在2000多年的封建時代,孔子追求的“大同社會”更多是一種理想狀態下的烏托邦社會,但不可否認的是,他的理念構造了一種穩定的社會道德標準,培養了很多值得尊重的歷史人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