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將丁盛是國內第一個身份是少將但是成為軍區司令的人物,但是這樣一位立下赫赫戰功的存在,但是在1973年跟許世友對調后,四年今后竟然被開除黨籍,成為一介布衣,到死也沒有恢復榮譽,為什么這位曾經是軍區司令的人物就會成為平民,他的一生到底發生了什么?
從土地革命開始
1913年,丁盛出生,家在江西省于都縣羅江鎮上溪村,是一戶貧窮的家庭,從小就受到地主的剝削,干著砍柴挑水、放牛種田的活,當時他總能聽到人們說起共產黨的故事,慢慢的也就萌生了加入共產黨的心思。1930年,丁盛17歲,看到陳毅元帥率領著士兵打倒地主,分田地給農民的行為,就對于中國紅軍更加欽佩,不久后就收拾行囊,踏上了革命的道路,再一次戰斗中,表現優秀,成為了一名黨員。
到了在土地革命時期,丁盛就擔任了連指導員、二團政治委員,道路抗日戰爭時期,擔任八路軍120師358旅政治部科長,1938年,帶領主力部隊參與黃土嶺殲滅戰,取得了赫赫戰功,擊斃了被稱作名將之花的中將阿部規秀及在內的1400名日軍,1940年2月,參與百團大戰,擔任晉察冀軍區教導二旅一團政委,因其作戰勇猛,死戰不退,被稱作守路釘。
再往后就到了解放戰爭期間,升職了,擔任24師師長,參加了遼沈戰役、平津戰役等著名戰斗,為解放湘、鄂、粵做出了眾多貢獻。其中最為人稱道的在1949年10月3日,白崇禧布置了五個軍的兵力在衡寶線上想和林彪決戰,林彪命令所有主力部隊以逸待勞,準備和與國軍展開決戰,10月5日,丁盛的135師竟然孤軍深入到了敵后,徹底打亂了林彪的部署,同時出乎敵人的意料之外,敵人混亂了,白崇禧調集第七軍的主力四個師的兵力來打135師,林彪都覺得守不住了,沒想到丁盛和他的部隊竟頑強地挺住了,非但如此,還把敵人打敗了,四個打一個被反殺。林彪迅速讓部隊全線進軍,同時下達指令,各兵團及各軍軍部只能收聽林彪給135師的命令而不能直接給135師下達命令。1949年10月6日,國民黨退敗。1949年10月7日,戰役完全結束,大部分主力被殲滅,至此,國民黨在大陸的軍事集團被徹底消滅,丁盛和他的部隊也被稱作猛虎,直到現在這支部隊的站車上還有著虎頭的標志。
1950年,丁盛進入南京高級陸軍學院學習,學習努力,成績優秀,受到劉伯承元帥賞識。1952年,一支新的部隊誕生,這就是54軍,丁盛就是54軍的第一任軍長。54軍雖然年輕,卻出身不凡,下屬的127師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最悠久的部隊,經歷了各大戰役,一直都是解放軍中的王牌部隊。
1953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丁盛率領部隊入朝作戰,參加了大大小小的254次戰斗,殲敵7000多人,1958年,作為收尾部隊,最后離開朝鮮,回到國內。難能可貴的丁盛對于戰況有著很深刻的了解,清楚地知道我軍輕武器方便較弱,與美軍差異較大。
回國后,丁盛擔任新疆軍區副司令員兼生產建設兵團司令員,守衛我國邊疆地區,在這里,他展示了自己鐵血的一面,1958年回民騷動,54軍前往甘肅鎮壓,自然是一場大勝,1959年,西藏發生叛亂,丁盛親自率軍鎮壓,違抗上級不許毀壞重要的宗教建筑的命令,把炮彈從布達拉宮的空隙打了進去。
中印戰爭
1962年,中印戰爭爆發,54軍的敵人是參加過二戰的主力部隊,丁盛親自指揮擊敗了印度軍主力第四軍,這可不是什么雜牌軍,這只軍隊曾經使得隆美爾軍團的榮譽部隊威風掃地。這場戰斗的介紹標志著中印戰爭的介紹,這也是最后一戰,直到現在,印度的軍校里,假想敵番號就是54,這一仗徹底打怕了印度,擊潰了印度膨脹的野心,有深刻的政治價值,同時打出來中國的風采,使得印度很長時間沒有走出中國的陰影。這次印度作戰,當時的丁盛軍銜并不高,但是其水平已經不亞于其他的開國上將,后來的升職也證明了這一點,他先后擔任廣州軍區和南京軍區司令員,這兩個軍區的職位通常是開國上將級別的。
丁盛的前半生,變化極大,從大字不識的農村小孩成為了戰功顯赫的軍區司令。雖然丁盛受教育時間比較短,但是對于幫助過自己的人,他是滴水之恩涌泉相報。
擔任司令員
1964年5月,丁盛擔任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一副司令員,可謂是風光無限,誰能想到,就在兩年后,他將深深地卷入政治漩渦當中,一發不可收拾。
1967年7月,丁盛成為兵團駐烏魯木齊八萬革命職工自衛反擊制止武斗指揮部”總指揮,作為林彪的愛將,1968年2月,丁盛被任命為廣州軍區司令員。同年巴基斯坦總統葉海亞訪問中國,受到了主席和總理的熱情接待,隨后總統訪問廣東,飛機停在廣州,葉海亞總統見到來迎接的知識一名副總司令員,相當不開心,認為自己被輕視,接待的規格不夠。晚上的歡迎宴上,旁人給葉海亞總統介紹到,這位就是指揮了1962年的中印之戰的東線戰役,瓦弄之戰就是這位將軍率領的,將印度軍打的潰不成軍。不等說完,總統就熱情地擁抱副總司令員,總統激動道,早就聽過將軍的名字了。之后總統訪問廣東各地的安排中,唯一的要求就是希望丁盛副總司令員陪同,可以看出當時丁盛的赫赫威名。1969年4月,第九大召開,當選中央委員。
丁盛的軍事能力和對國家建設的作用沒有任何人可以反駁,但是他在政治和人際交往方面沒有什么天賦。可以說是我國傳統的武將,直來直去,有話就說,毫無顧忌。1971年,林彪等人離開了領導層,因為丁盛直言不諱的性格,與葉劍英元帥以及其他的產生了隔閡。
丁盛對于文革中貶逐到廣州朱德,葉劍英態度冷淡,這也為自己的將來埋下了伏筆,當然了,丁盛雖然是林彪的愛將,關系比較好,但是并不是死忠,主席與丁盛等人談話兩次,權衡利弊后,丁盛表示跟黨走,斷絕了林彪的后路。
9·13事件后,中央對于丁盛本人是非常信任的。1972年3月,劉興元調到,成都軍區。丁盛成為廣州軍區黨委第一書記,1973年8月,當選中共第十屆中央委員。1973年12月,八大軍司令員對調,丁盛到往南京,對于軍區軍事工作相當重視,制定了軍區的《加強戰備值班的暫行規定》,明確規定各級機關均要建立首長值班、作戰值班、部門值班、部(分)隊值班制度。
厄運的開始
1976年7-8月,軍區組織了軍、師干部集訓,參加集訓共二百五十人。8月8日,檢查萬灣地區防務后,丁盛抵達上海住在延安飯店,當時來治療皮膚病的軍區政委廖漢生也在這里居住。丁盛的厄運,就在這一天開始了
《南京軍區大事記》記載,一九七六年主席病重期間,以江青為代表的反革命集團加快了密謀奪取權利的腳步,八月八日晚,南京軍區司令員丁盛同江青反革命集團重要成員馬天水、徐景賢、王秀珍在上海延安飯店密談,詳細聊了主席病逝后的情況,可能會發生內戰,并且分析了上海的駐地部隊情況。這次談話后,四人幫加快了武裝叛亂的步伐,八月十日,馬天水下令發放武器,準備了槍支七萬多支,九月二十一日,徐景賢發出密令,告知張春橋丁盛的主意和他們有所準備的情況。十月八日,決定發動武裝叛亂。
但是按照本人的話來說,大致是這樣的,這一天,丁盛去看望來治病的廖漢生,聊了一會就回來準備睡下,就著這時候,廖漢生的秘書來告訴丁盛,明天要去華東醫院,請丁盛去給上海市委打個電話,丁盛不好推脫,就給上海市委打個電話,值班室就通知了馬天水等人,就來看望丁盛、廖漢生兩人。
幾人一來,本來打算休息的丁盛也不好休息了,只好強打精神應酬,幾句話過后,丁盛說自己從舟山過來,“過去我去過那里,看過一部分,但這次看得更完全。看來舟山群島對上海的防御,我是有把握的,形成個屏障,敵人如果從海上打來就肯定要失敗。不過長江以北及以東我還沒看過,那是個水網地帶,沒有舟山那樣的屏障,這地方我不大放心,以后還要去看看”。丁盛有個特點,熟人在一起的時候,很少說多余的話,而在外人面前,就承擔其暖場的作用,也是為了避免尷尬,所以話比較多,丁盛和來看望的三人沒什么交情,就隨口換了個話題;“這次我從長江口進來,感到長江的水很淺,見到很多挖泥船在挖泥,你們為什么不可以在海島上修個深水碼頭,將外來貨物都卸在海島上,再用我們的船駁回上海,省得船只、貨物積壓造成罰款嘛”,眾人連連迎合。
之后又談了些雜事,諸如文工團演出、金山化工廠的事。終于到了分離的時候,馬天水問丁盛身體怎么樣,丁盛說還是老毛病,心臟不太好。馬天水就對徐景賢說,到華東醫院安排一下,給丁盛檢查一下。在之后,丁盛和三人就到樓上坐了一會,就回到房子休息了。丁盛萬萬沒想到,這一個晚上,會給他帶來怎么樣的巨變。
徐景賢揭發丁盛叫我們要有所準備,這個準備是什么呢。徐景賢沒有說,在《南京軍區大事記》就直接定性為準備武裝叛亂。丁盛雖然軍事作風強硬,被稱作丁大膽,但是對于政治上是小心的,對于三個素味平生的人,為什么會在一次閑聊中,就密謀準備什么呢。
丁盛什么都沒有做,這句丁盛叫我們要有所準備,對于丁盛來說,完全是子虛烏有的存在。對于這樣的一個夜晚,有著多種不同的說法,廖漢生說,在9月初,軍區有人來上海看病,馬天水三人前來看望,住在一層樓中,在上海上后已經呆了一月,他們都沒有來看過。可能他們覺得有什么不妥,所以通報,來看看廖政委。他們幾人在房間里談了三個小時,從七點多到十點多,還沒出來,本來是不想見他們的,就準備關燈睡覺了,剛躺下,就聽見他們從房間出了,推開我的房門,交了好幾次我。說已經睡著了,以后再來看。第二天,徐景賢邀請我搬到錦江飯店去,那里條件好一些,住得舒服,我拒絕了。
這一晚可謂是疑點重重,根據他人敘述和《南京軍區大事記》記載,這一條應該是8月8日夜間。廖漢生卻說是9月初,這明顯是不同的,和記載是有出入的,同時廖漢生說他在8月4日在上海住下,距離8月8日只有四天,卻說自己已經在上海住了1個月,這三人都沒有來看過,是真是假誰也不清楚。真是一個撲朔迷離的夜晚,真相可能只有當事人才可能知道了。就是這樣一個夜晚,就導致了丁盛的未來。
丁盛的履歷比較復雜,紅軍時期屬于朱德的紅一方面軍任團政委,抗戰時期先是在賀龍領導的120師任團政委,后加入聶榮臻的晉察冀軍區任27旅長。解放戰爭時期又隸屬于林彪的第四野戰軍任135師師長。我們從體系上分析,紅軍時期屬于毛澤東的嫡系部隊紅一方面軍,抗戰時期屬于賀龍系和聶榮臻系,解放戰爭時期屬于林彪系。就是這種情況,加上性格耿直,所以在政治斗爭中不管什么都會沾上點。
開除黨籍
《南京軍區大事記》記載,“經中共中央、中央軍委批準,中共南京軍區委員會一九八二年七月二十一日政干會字第119號命令,丁盛退出現役,由地方安置。一九八二年十月二十九日,中央軍委紀委(1982)軍紀復字第105號批復:經黨中央、中央軍委批準,同意開除丁盛的黨籍。經過審查過后,從戰功赫赫、指揮千軍萬馬的將軍成為一個普通百姓,這個落差不可謂不大,丁盛戰功赫赫,為中國的國防立下了汗馬功勞,還是功過不能相抵,他的是非功過將由后世進行評說。丁盛在退出政壇后和妻兒生活在一起,居家生活。誰又能想到這位看起來平平無奇的老人就是赫赫有名的丁盛呢,丁盛晚年經總政主任于永波同意,按照師級干部安置,但是政治待遇沒有任何改變,之后也就再也沒有參與軍隊和政治的機會了,生活的待遇倒是有所改變。
根據消息流傳,在1990年代,丁盛仍舊以耄耋之年,應戰友的邀請,前往全國各地。當地的老戰友、部下,包括許多從未見過的干部戰士,聽說丁盛來了,紛紛前往看望,絡繹不絕,情真意切,可以看出他的人格魅力。在重慶、成都這些地方,老部下排隊請他吃飯、聊天,和他一起游玩,排都排不上,丁盛從重慶調走,如今舊地重游,身份卻天差地別,讓人不由得感慨萬千,不知道有多什么認識的不認識的人們,紛紛前往拜訪,簡直就要把門檻給踏破了,讓人感慨萬千。
人生的最后
1999年9月25日,丁盛在廣州去世,享年86年,對于這樣的一位老戰士,對于去世后的稱謂上,處處是設立限制,不能稱“同志”,不能提起之前職務,甚至都不能稱紅軍戰士,只能稱作丁盛老人,有著數百位老戰友來此處,參加了丁盛老人的告別儀式。
丁盛一生從修羅場殺出,一生兇險,如今落得如今下場,讓人不由得感慨,如果當年不犯糊涂,沒有參與到錯誤的勢力當中,最后也不會落得這樣的下場,可能現在還是一位將軍吧,如今斯人已去,是非功過就讓后人去說吧,丁盛的一生已經足夠輝煌的,雖然有些遺憾,不過這就人生,怎么能沒有遺憾呢。
現如今了解到那段歲月的人們已經不多了,對于丁盛來說就更不用多說了,知道的就更少了,所以我就想的介紹這些人物,在我國的歷史上留下了燦爛的一筆,那段歲月不應該被人們所遺忘,應該值得人們去記住,畢竟是沒有先輩的浴血奮戰,就沒有我們現在的美好生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