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晚,前國乒奧運冠軍許昕在一場直播中拋出一枚“重磅炸彈”:自2019年劉國梁主導協(xié)會制改革后,國乒運動員的賽事獎金和商務代言收入,全部歸個人所有,協(xié)會不抽一分錢!此消息一出,輿論嘩然,然而,與以往類似事件中球迷的歡呼不同,評論區(qū)卻充斥著質疑聲浪:“請乒協(xié)公布文件!”、“你信嗎?反正我不信!”為何許昕的“利好官宣”反而引發(fā)信任危機?這背后折射的,不僅是球迷對國乒管理模式的不信任,更是中國體育職業(yè)化進程中難以回避的“透明化”難題
在蔡振華執(zhí)掌國乒的時代,運動員的收入分配遵循“集體優(yōu)先”原則,無論是比賽獎金還是商業(yè)代言,球員需將部分收入上交中國乒協(xié),用于團隊建設和后勤保障,這種模式雖保障了隊伍的穩(wěn)定性,但也因“大鍋飯”色彩濃厚,被詬病為壓制個人價值的“計劃經濟式管理”
2019年劉國梁上任乒協(xié)主席后,推行協(xié)會制改革,根據(jù)許昕的說法,改革后所有賽事獎金、個人代言收入均歸運動員所有,協(xié)會僅通過國家隊團體代言(如李寧品牌合作)獲取資金,用于支付教練、隊醫(yī)、后勤等團隊支出,不過這一政策看似將“市場價值”完全交還運動員,實則暗藏玄機,因為隨著頂流球員的商業(yè)價值爆發(fā)式增長,普通球員的收入差距急劇拉大。例如孫穎莎、王楚欽手握十余個代言,單件穿戴動輒過萬;而二線球員則需靠賽事獎金維持生計
那么球迷質疑的,主要集中在三大核心矛盾,首先是“不分錢”是否等于“不監(jiān)管”?例如團體代言的收入分配機制是否公開?后勤團隊的薪酬標準是否合理?這些問題若缺乏透明,極易滋生“暗箱操作”的猜疑;其次是頂流與普通球員的“馬太效應”,劉國梁的改革本質是“市場決定收入”,但國乒并非完全市場化機構,頂尖球員享受國家隊的訓練資源和品牌背書,其商業(yè)價值離不開集體支撐,若收入分配完全“個人化”,普通球員的貢獻如何量化?長此以往,團隊凝聚力恐被“貧富差距”瓦解
最后就是WTT風波下的“信任轉移”,近期樊振東、陳夢因抗議WTT“霸王條款”退出世界排名,引發(fā)對國際乒聯(lián)財務不透明的聲討,球迷將矛頭轉向中國乒協(xié),實則是一種連帶質疑,既然WTT存在“不透明”問題,那么誰能保證乒協(xié)的賬目絕對清白?
中國乒乓球的特殊性在于,它既是“國球”,承載著全民期待,又試圖融入職業(yè)化浪潮,劉國梁的改革試圖在兩者間找到平衡,以市場激勵頂尖球員,以集體保障團隊根基,然而,這種“半市場化”模式恰恰成為爭議源頭,一方面頂流球員的商業(yè)價值源于個人實力,理應獲得回報;且高收入能激勵新人拼搏,但另一方面,國乒的榮耀是幾代人集體奮斗的結果,過度推崇“個人IP”會導致隊伍功利化,甚至滋生“飯圈亂象”
更深層的矛盾在于,職業(yè)體育的“透明化”需求與內部管理的傳統(tǒng)難以兼容,球迷要求公布文件,實則是在呼吁程序正義,畢竟改革不能僅憑領導層決策,更需要制度化的公開監(jiān)督,那么要平息質疑,中國乒協(xié)需邁出兩步:首先是財務透明,定期公布團體代言收入、后勤團隊支出明細,甚至引入第三方審計;其次是建立梯度分配機制,對商業(yè)收入設置“集體基金”,按運動員成績、貢獻動態(tài)分配,避免“旱澇兩極”
許昕的爆料撕開了國乒收入分配的一角,但球迷的質疑遠未結束,當“不分錢”成為口號時,公眾真正渴望的是看得見的規(guī)則與摸得著的公平,中國乒協(xié)若想守住“國球”招牌,或許該學學劉國梁當年對抗張本智和的策略:直面問題,主動出擊!畢竟,陽光下沒有新鮮事,賬單曬出來,謠言自然不攻自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