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門胡賽武裝被美國襲擊:會是伊朗風險增加嗎?
文:黃埔少俠 2025年3月16日
2025年3月15日,美國總統特朗普下令對也門胡塞武裝發起大規??找u,造成至少31人死亡、上百人受傷,其中包括大量婦女兒童。這場行動不僅是特朗普第二任期以來中東最大規模的軍事行動,更被視為美國對伊朗及其“什葉派之弧”代理人網絡的直接警告。在巴勒斯坦哈馬斯、黎巴嫩真主黨相繼式微的背景下,胡塞武裝作為伊朗在中東的重要支點,其遭襲可能標志著地區博弈進入新階段。本文將從地緣格局、霍爾木茲海峽控制權及各方利益出發,分析此次事件對伊朗風險的影響。
一、中東地緣格局:代理人戰爭與戰略通道爭奪
中東局勢的核心矛盾,始終圍繞美國-以色列-沙特聯盟與伊朗-胡塞-真主黨軸心的對抗展開。胡塞武裝控制也門北部,扼守曼德海峽——這一連接紅海與亞丁灣的關鍵航道,每年約10%的全球貿易經此通行。而伊朗則通過霍爾木茲海峽(全球20%石油運輸必經之地)掌握波斯灣的“能源咽喉”。美國此次打擊胡塞武裝,表面上是為“恢復紅海航行自由”,實則劍指伊朗的區域影響力。
特朗普在聲明中明確警告伊朗“立即停止支持胡塞武裝”,并將襲擊歸咎于拜登政府的“軟弱政策”。此舉與2025年初美國將胡塞重新列為“外國恐怖組織”、向中東增派薩德反導系統等行動一脈相承,旨在削弱伊朗的代理人網絡,為以色列和沙特掃清障礙。值得關注的是,美軍此次行動由“杜魯門”號航母打擊群執行,重點打擊胡塞的雷達、防空及導彈系統,顯然是為長期控制紅海航道做準備。
二、伊朗的風險:從代理人博弈到直接沖突邊緣
胡塞武裝被襲,短期內將加劇伊朗的三大風險:
1. 代理人力量削弱:胡塞武裝是伊朗“抵抗軸心”的關鍵一環,其無人機與導彈技術依賴伊朗支持。美軍系統性摧毀其軍事設施,直接削弱伊朗在紅海方向的戰略威懾力。
2. 經濟與外交孤立:美國對胡塞的“恐怖組織”認定已導致國際援助縮減,若沖突長期化,伊朗通過也門走私石油、獲取資金的渠道可能被進一步切斷。
3. 核談判壓力升級:特朗普在空襲前致信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要求重啟核協議談判,此舉被解讀為“以戰逼談”。伊朗若讓步,將喪失地區影響力;若強硬回應,則可能面臨更嚴厲制裁甚至軍事打擊。
然而,伊朗并非無牌可打。其一,可通過加速核技術研發反制美國;其二,支持伊拉克民兵、敘利亞阿薩德政權等開辟新戰線;其三,聯合俄羅斯與中國,在外交和經濟層面抵消美國壓力。此外,胡塞武裝已誓言“以升級對抗升級”,若其恢復對紅海船只的襲擊,可能迫使美國陷入長期消耗戰,間接緩解伊朗壓力。
三、地區國家的博弈:沙特、阿聯酋與以色列的角色
- 沙特與阿聯酋:兩國長期視胡塞武裝為安全威脅,2025年1月與美以聯合打擊胡塞的行動已顯露其戰略意圖。沙特希望借此鞏固“遜尼派聯盟”領導權,而阿聯酋則通過提升軍備(如發射偵察衛星)增強對曼德海峽的監控能力。
- 以色列:以方將胡塞視為伊朗擴張的“最后一環”,支持美國行動既可削弱伊朗,又能轉移國際社會對加沙問題的關注。以色列摩薩德局長曾公開呼吁“打擊伊朗以遏制胡塞”,顯示其推動地區沖突升級的意圖。
- 阿曼與卡塔爾:這些保持中立的國家可能成為美伊博弈的調解者,但其影響力有限。
四、結論:伊朗風險可控,但地區火藥桶或將引爆
美國襲擊胡塞武裝,短期內確實增加了伊朗的戰略風險,但德黑蘭仍可通過代理人戰爭和外交周旋化解壓力。真正的危險在于,中東局勢已進入“連鎖反應”模式:
- 若胡塞武裝持續反擊,紅海航道安全惡化,全球能源與貿易將受沖擊;
- 以色列可能借機推動對伊朗的直接打擊,引爆全面戰爭;
- 沙特與阿聯酋的軍事冒險可能激化也門內戰,加劇人道危機。
當前,伊朗最可能的策略是“隱忍式升級”——即在不直接參戰的前提下,通過胡塞武裝、伊拉克民兵等代理人擴大沖突范圍,同時加速與中俄的戰略協作。而美國若無法迅速達成戰略目標,恐將重蹈阿富汗、伊拉克戰爭的覆轍。中東的“火藥桶”引信已然點燃,其走向將深刻影響全球地緣政治格局。
2025年3月16日
?友情提醒:黃埔少俠歡迎各位留下觀點和看法,歡迎各位關注、點贊、分享和評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