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小卡片關注一下,記得星標!
我是槽三刀,一個喜歡吐槽的布衣青年!
近日,廣東省東莞市大嶺山鎮以1.265796億元的底價,成功出讓7790個公共停車位有償使用權的新聞,引發了網友的廣泛關注。
公開資料顯示,此次交易包括35條道路的6516個路內停車位和11個停車場的1274個車位。
相關部門對此回應稱,截至2025年2月,全鎮長期存在“僵尸車”霸占車位、商販亂擺亂放等現象。
通過引入市場機制,可提升車位周轉率,緩解交通擁堵。
根據相關規定,鎮街可通過競爭方式出讓路內停車位經營權,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公共停車服務。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的中標企業成立于2024年12月,注冊資本30萬元。
三刀認為,車位經營權的出讓,在某種程度上是將城市道路的公共屬性悄然置換為商業資產,其本質是一種公共資源的私有化過程。
通過市場化手段提升資源利用率,用價格杠桿調節停車需求。
這種操作雖符合《公共資源有償使用收入管理辦法》,但我們也應該認識到停車難的問題一直在困擾著我們。
想想那些因為“停車方向不對而被拖車”的新聞,無一不透露著資本逐利的本性。
更值得警惕的是,該中標企業成立時間不足半年,注冊資本僅為30萬元。
這和1.27億元的交易金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難免讓人懷疑是否存在“左手倒右手”的利益輸送。
所以,當公共資源被明碼標價推向市場,我們應該去思考:城市文明的進步是否必須以公共空間的商品化為代價?
當路邊車位和停車場變成企業的"私人領地",老百姓的停車權益是否能夠得到保障?
公共停車位作為市政基礎設施,本質是服務于民的公共產品。
當車位經營權的出讓被包裝成破解"停車難"的濟世良方,老百姓的簡單邏輯就是:“本應免費的公共服務,為何成了企業的搖錢樹?”
東莞大嶺山的案例,其實就是城市化進程中公共資源治理困境的縮影。
盡管收費“未超指導價且有20%優惠”,但資本的天性是逐利,企業需在5-20年內收回1.27億成本并盈利,所以未來的收費上漲壓力也就不言而喻。
再想想其他城市的路內車位出讓項目,特許經營期多為20-30年,資金規模動輒數億,這種“外包”模式讓公共服務淪為了穩賺不賠的生意。
當然,資本參與公共事務并非原罪,但前提是要建立有效的制衡機制和博弈規則。
城市治理的終極目標,不應是將每個角落都變成利潤增長點,而應是讓生活在其中的每個人都能感受到溫暖。
當“市場化”簡單等同于“資本化”,當公共性讓位于逐利性,我相信受損的不僅僅是車主的錢包。
畢竟,城市的溫度從不體現在停車位的標價牌上,而在于每一個市民能否體面地停下車。
你如何看待路邊車位收費?評論區留言吧。
請【點贊】,點【在看】,把文章【轉發】給您身邊的人,謝謝!
點擊上方小卡片關注一下,記得星標!
謹防失聯,可關注下面小號
鄭重聲明:
文章素材來自官方媒體,作為自媒體創作者,始終本著客觀、理性的態度進行時事的相關評論,無不良輿論引導。
此外,對于事件的真實性,自媒體創作者很難把控,所以也請大家理性閱讀。
另,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謝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