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絳先生講過:“家是讓人安心的地方,也是心靈的避風港?!?/p>
但有的家庭,卻總被煩心事籠罩著,這樣的家庭里,大家都很 “軸”,溝通起來困難重重,一點小事就能引發矛盾,家里的氣氛總是很緊張。
他們就像刺猬一樣,說起話來尖酸刻薄,因為太清楚對方的痛點,一開口就容易傷人。
網上有句話:“幸運的童年是一生的養分,不幸的童年則是一生的枷鎖?!?/strong>
我覺得,這不僅是一個人的故事,也是眾多人的共同經歷。
01
低層次家庭,
一句話就能鬧翻天。
我朋友老魏的故事,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他經營著一家小型零件加工廠,事業處在起步期,每天不僅要跑業務、開拓新客戶,還要下工廠檢查零件質量、維護老客戶,同時還得抽空學新技能。可以說,他的生活被工作填得滿滿當當。
有一天,他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家,一進門就看到客廳亂糟糟的,頓時忍不住嘟囔了一句:“今天忙得暈頭轉向,回來還得收拾,煩死了?!?/p>
其實,他心里是希望父母能搭把手,幫他分擔一點家務。沒想到,他媽聽了這話,皺著眉頭埋怨道:“我們那時候又要干活又要照顧家,哪像你這么多牢騷,現在的孩子就是吃不了苦。”
朋友一聽,滿肚子委屈涌上心頭,忍不住和媽媽吵了起來,一場家庭大戰就這么爆發了。他爸站在一旁,無奈地嘆了口氣,原本應該溫馨的夜晚,瞬間變得亂糟糟的。
其實,這就是許多不太和諧的家庭里常見的溝通模式。平時說話,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是對的,誰也不服誰。
長輩習慣用過去的經驗來衡量現在的生活,而晚輩則堅持自己的想法。你一言我一語,根本不像在交流感情,倒像是在吵架,非要爭出個輸贏來。
結果呢?親情在爭吵中被一點點消耗,家里的溫暖也越來越少。
02
溝通的兩道坎:
不會表達和難以理解。
在條件不太好的家庭里,溝通往往有兩道很難邁過去的坎。
一是不會好好表達感情。
家里人相互關心,可話到嘴邊就變了味道。
比如說我表哥,他和我說每次看見他兒子熬夜學習,他的心里既著急又心疼,本來想關心孩子,結果嘴上卻這么說:“天天熬到這么晚,明天上課還有精神嗎?別把身體搞壞了,到時候啥都干不了?!?/p>
其實,他是心疼孩子,可這么一說,孩子感覺到的不是關心而是指責,親情也沒法好好傳遞。
二是互相理解、接納太難。
家里人都有自己的老觀念,聽不進別人的想法。孩子喜歡打電競,父母就覺得這是瞎混,純粹浪費時間;父母辛苦攢錢,孩子卻覺得他們小氣,不明白這是為了家里的將來打算。
大家都陷在自己的想法里,矛盾也就越來越多。
在這種情況下,很容易就出現傷人的話。孩子做錯事,父母就罵 “這點事都做不好,以后還能干啥”;父母跟不上新潮流,孩子就嫌棄 “你們太老土,根本不懂我”。
這些話像刀子一樣,每次都傷家人的心,就算后來和好了,心里的疤也很難完全消掉。
時間長了,家里的溫暖沒了,關系也越來越遠,每個人在這場溝通的 “拔河比賽” 里都累得不行。
03
家,本來應是溫暖的避風港,可如今很多家庭卻被溝通的堅冰阻隔。
其實,打破這僵局并不難。
我們要做的,首先是耐心傾聽,放下心里那些固有的想法,安安靜靜地聽完家人在說什么,別急著反駁。
愛默生說過:“傾聽的耳朵是虔誠的,傾聽的心靈是敏感的?!?/strong>
仔細想想,父母平時的嘮叨,說不定是因為面對生活變化,心里不踏實;孩子的叛逆,也不過是在成長路上摸索時的迷茫表現。
表達的時候,我們也要注意方式,語氣柔和點。別總說 “你怎么這么粗心”,換成 “咱們要是細心點,事情肯定能完成得更出色”,多給點建議,少些指責。
另外,還要學會換位思考,站在家人的角度去感受他們的心情。如果能做到將心比心,很多矛盾自然而然就化解了。
愿每個家庭都能充滿愛和理解,和和美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