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嶺北行省北至貝加爾湖,南抵戈壁沙漠,東接遼東,西達阿爾泰山,是蒙古帝國的核心區域。這里不僅是成吉思汗的龍興之地,更是蒙古貴族勢力的根基,面積達到了418萬平方公里。元朝在此設立和林行省,通過驛站網絡與中原相連,形成“草原-中原”二元統治結構。
1368年,朱元璋攻占元大都(今北京),元順帝北逃至漠北,建立北元政權。盡管明朝多次北伐(如1387年藍玉捕魚兒海之戰),但始終未能徹底消滅蒙古勢力。嶺北行省成為北元復國的基地,明朝的統治觸角被阻隔于長城以南。
作為以農耕民族為主的明王朝無力治理游牧文明的嶺北地區
嶺北行省以草原為主,氣候寒冷干旱,農業開發價值極低。明朝以農耕立國,財政依賴田賦,而嶺北無法提供穩定的稅收,反而需巨額投入維持駐軍。例永樂帝五次北征,每次耗費白銀數百萬兩,卻無法建立長期據點。
從大同、宣府運送糧草至和林(今蒙古哈爾和林),需穿越千里荒漠,民夫死亡率高達30%。土木堡之變(1449年)中,明軍因后勤崩潰慘敗于瓦剌,暴露了遠程作戰的脆弱性。
元朝并未被徹底消滅 在嶺北地區依然具有很大的權威
北元政權延續“大元”國號,韃靼(黃金家族后裔)與瓦剌(衛拉特蒙古)輪番崛起,始終保持對明朝的軍事威脅。15世紀瓦剌也先統一蒙古,甚至俘虜明英宗,重創明朝威望。
蒙古騎兵憑借機動性,采取“敵進我退,敵退我擾”的戰術。明軍以步兵和火器為主,在草原上難以追擊。嘉靖年間,俺答汗多次突破長城劫掠,明軍被迫開放邊貿(隆慶和議)以求緩和。
明朝的國策 防御優先的邊疆政策
朱元璋在《皇明祖訓》中將蒙古列為“永不征伐之國”,永樂帝遷都北京后,以長城為界構建“九邊防御體系”,耗費70%以上財政維持被動防御。
明初邊疆衛所依賴軍屯,但至15世紀,土地被官員侵占,士兵淪為佃農,戰斗力銳減。遼東、宣府等前線衛所名存實亡,無力支撐對嶺北的軍事行動。
明朝扶持瓦剌制衡韃靼,卻屢遭反噬。瓦剌的也先、韃靼的達延汗統一蒙古后,為了復興大元將明朝視為死敵。嘉靖時期的“庚戌之變”,俺答汗兵臨北京城下,明朝差點滅亡。
清朝通過聯姻、盟旗制度、藏傳佛教(冊封活佛內蒙古冊封章嘉活佛、外蒙古冊封哲布尊丹巴來實行宗教統治),將蒙古納入統治體系。
清朝結合蒙古騎兵與火炮優勢,在烏蘭布通、昭莫多戰役中擊敗衛拉特的準噶爾,再加上沙俄的崛起不斷蠶食中亞和漠北草原,使得蒙古的大后方淪陷,分別受沙俄和清朝統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